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岭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叶面积指数及净生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自1983年以来在南昌湾里区长岭万亩杉木人工林基地进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内容之一。根据定位观测所搜集的资料,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叶面积指数及净生产量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文中简要介绍了森林叶面积指数和净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探讨了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的叶面积指数和净生产量的变化规律、叶面积指数与净生产量的相互关系等。为进一步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如何创建稳产高产的杉木人工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昌(湾里区)长岭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根据1983年以来.在南昌(湾里区)长岭万亩杉木人工林基地设立的定位观测点进行定位观测所收集的资料,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文中简要介绍了森林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探讨了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和分配规律、林分生产潜力与提高途径以及影响生产量的因素等。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提供基础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创建稳产高产的杉木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冰冻雨雪灾害后健康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大岗山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中受灾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设置10个样地,调查了杉木人工林的受灾情况、恢复重建技术,并对恢复重建3年后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1)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的各类受损比例达51.22%,其中翻兜占3.73%,腰折占6.18%,断梢占41.32%;(2)杉木人工林的受灾程度,主要受胸径、树高和海拔的影响较大;(3)受灾杉木人工林的恢复重建技术主要有林地清理和补植、密度调整和病虫害防治等;(4)冰冻雨雪灾害后经过恢复的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数最小值为10.59,最大值为12.03,平均值为11.43。  相似文献   

4.
柳州市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柳州市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桉树(Eucalyptus sp.)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幅度为40.06%~47.71%,枯落物含碳率为35.81%~44.71%.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幅度为0.32%~ 1.26%,0~20 cm土层含碳率表现为杉木>马尾松>桉树.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0.7、124.8、68.5 t/hm2,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表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乔木碳储量分别为122.54、54.8、32.29 t/hm2,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67.8%、43.91%、49.01%.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下植被碳储量表现为马尾松>桉树>杉木.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枯落物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3.21%、3.73%、5.11%.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分别为54.06、67.33、41.22 t/hm2,0~20 cm土层碳储量成为土壤的主体,马尾松0~.20 cm土层碳储量占其土壤总碳储量的48.6%,杉木占44.7%,桉树为41.37%.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杉木纯林与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为评估人工林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典型的标准样地对不同类型杉木林下植被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杉木木荷混交林林下植被有64种,多样性指数为2.27,远大于杉木纯林;混交林林下植被丰富且数量均衡,更有利于保持水土和有机物分解。[结论]营造针阔混交林比杉木纯林更有利于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人工林的栽培及地力维护,涉及林木生产力与土壤生态之间的平衡。人为的营林措施和管理手段,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循环产生影响。只有从维持生态平衡与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规划,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稳步提高林木生产力。该文从马尾松的起源分布、栽培及地力维护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马尾松人工林栽培和地力维护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用材树种,其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均占我国造林树种的首位。杉木栽培历史悠久,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栽杉规模的扩大,杉木生产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林分生产力下降、地力衰退及病虫害蔓延等。我国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杉木天然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杉木天然林土壤肥力的研究及溪后杉木速生丰产林土壤肥力比较,结果表明:①杉阔天然林和杉木天然林土壤肥力均较高,天然林能培肥土壤,杉阔天然林的培肥地力的能力比杉木天然纯林好;②武夷山天然林土壤肥力远较溪后安曹下杉木丰产林为高,这与两者起源不同有关,人为干扰无疑加剧森林生态系统大量营养元素损失;③留阔植杉(栽杉保阔)及选择合适阔叶树作为杉木伴生树种营造针阔叶混交林,是杉木产区维持林地地力的良好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9.
柳州市三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对柳州市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桉树(Eucalyptus sp.)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及其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杉木和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3.2~12.6 g/kg,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桉树人工林最小.马尾松、杉木和桉树人工林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6.25、30.09和17.05 t/hm2,分别占其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48.56%、44.70%和41.36%,成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体,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杉木人工林(67.33 t/hm2)>马尾松人工林(54.06 t/hm2)>桉树人工林(41.22 t/hm2);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中龄林>幼龄林>过熟林>成熟林;杉木中龄林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大于成熟林,彼此间差异不显著;三年生的桉树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储量高于二年生和四年生的;杉木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高于马尾松中龄林和成熟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杉木研究进展(2000-2005)Ⅰ.杉木生理生态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国内2000-2005有关杉木研究文献1 008篇中,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近120篇学术论文,加以综述,包括杉木的生理生态学,连栽人工林的生产力、地力衰退、自毒作用、混交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生化特性及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80,自引:14,他引:80  
本文通过对不同连栽代数的杉木林地土壤生化特性及化学性状的系统研究,探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化学性状随着杉木连栽代数的增加变化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二代比一代下降了10—20%,三代比一代下降40—50%,尤其以有机质最为显著;土壤生化活性除个别酶外,大多数酶活性表现为一代>二代,一代>三代,二代比一代下降5—10%,三代比一代下降40—50%,显示出连栽后地力下降和生化性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杉木世行造林水土流失及土壤肥力监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建立28个不同营林措施的径流小区,对杉木世行造林地水土流失及土壤肥力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炼山清理迹地造林导致了林地严重水土流失,林地6年的水、土、肥流失分别是不炼山林地的3.1、19.7和6.1倍;穴状整地造林可比全垦、带垦整地减少37.65%和23.42%的土壤侵蚀量;扩穴连带抚育水保效果不明显.杉木世行造林模式可比传统造林模式减少7.76%的土壤侵蚀量和11.35%的液体径流量,造林后林地表层养分指标呈下降趋势,主要是林地水土流失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福建尤溪建立12个迳流场进行杉木幼林生态系统降雨的树冠截留、树干截留及水土流失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是通过林冠及树干截留对降雨的再分配而表现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6年生杉木幼林平均林冠截留率15.74%,树干截留率1.75%.在9~12mm雨量级条件下,杉木幼林可延缓迳流形成3~26min、迳流高峰2~15min,保留杉木幼林采伐剩余物林地可比炼山林地减少68.04%的地表迳流和94.92%的土壤侵蚀量.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近10年来国内有关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性质有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土壤密度、孔隙度、结构、持水量、酸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元素(N、P、K、Ca、Mg等)含量及有效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等一系列肥力指标质量的下降和某些条件下第二代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力的衰退。从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特点、落叶松凋落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营林生产活动的干扰等多方面分析了地力衰退的原因。最后,对调整群落结构、合理轮作、林地施肥及土壤改良等一系列防止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闽北栓皮栎人工林土壤肥力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福建省浦城县党溪国有林经营所36年生栓皮栎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的土壤肥力与水源涵养功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栓皮栎人工林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性状和较强的养分供应能力,表层>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杉木人工林高9.99%,土壤有机质比杉木人工林高0.695%;栓皮栎人工林还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林分总持水量比杉木人工林高10%。  相似文献   

16.
林地前茬对土壤肥力和杉木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林地前茬的土壤分析和杉木幼林生长调查结果表明:天然次生常绿针阔叶林地上营造杉木幼林生长各指标均明显大于柿子经济林地,杉木造林后第二年,两种林地前茬的杉木幼林生长差异尤为明显,杉木树高和地径比林地前茬为经济林增加66.83cm和1.64cm;天然次生常绿针阔叶林地土壤水分、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均优于柿子经济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性养分含量也明显高于柿子经济林地.经济林地土壤结构恶化和养分含量下降是杉木造林生长不良的一个主要原因,杉木造林地的合理选择是保证杉木持续速生丰产的一个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7.
炼山后杉木幼林地土壤肥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连续四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炼山后一段时期内(几个月至一年),林地土壤肥力和土温得到短期提高,但土壤全N和有机质因高温挥发而有所降低;随后因炼山林地裸露,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各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至第四年又表现出回升趋势。说明炼山一方面加快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另一方面又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一代杉木人工林(29年生)土壤肥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建立固定标准地 ,在采伐前对福建南平峡阳林场一片 2 9年生一代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本试验地土壤肥力好 ,地位指数在 1 8至 2 2之间 ,土壤速效 K供应充足 ,速效 N供给中等 ,但速效 P相对缺乏 ,与常绿阔叶林相比土壤肥力下降不大 ,是栽培杉木的优良用地 ;有机质、水解 N、速效 P、速效 K、p H值、代换性 H、交换性 Ca、交换性 Mg、全 N均随土层加深而显著减小 ,其中水解 N、速效 P、速效 K较明显地富集于土壤表层 ;容重随土层加深而显著增加 ;水解 N、速效 K、p H值、交换性 Mg、全 P均随地位指数增加而显著减小 ,说明土壤养分浓度与杉木生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而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林业文摘”(1990~1999)有关杉木文献,选择有一定代表性、超前性的近350篇学术论文加以综述,包括杉木的生物学、生理、生态学、土壤、良种选育、造林、营林、经理计测、病虫害及材性加工利用等,指出90年代杉木研究文献量多、质量较高,研究深度、广度都有很大发展.特点是基础研究大大加强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内容不断向纵深发展,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计测手段,研究出多种生长模型,经营系统及数表为优化设计科学营林提供科学手段,培育技术进一步组装配套形成优化栽培模式,为实现定向培育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本篇概述90年代杉木研究特点和有关基础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过程与潜在地力衰退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通过对东北东部帽儿山区人工落叶松纯林土壤肥力和养分循环过程的研究,揭示出落叶松人工林潜在地力的衰退趋势;从物种多样性原理和系统养分循环特点出发,浅析了地力衰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建议改造树种单一、结构简化的大面积针叶纯林为多物种、多层次的混交林,或小面积块状混交和不同树种林分间的轮作。通过生物自肥过程,实现系统的自我调节,从而维持长期稳定的土壤肥力和生物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