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兰  黄丽丽  冯宏祖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927-5929
[目的]明确新疆南疆地区棉花枯萎病菌致病性变异和遗传多样性,为南疆地区棉花抗病育种和棉花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12个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代表菌株在4个长绒棉品种上进行致病力测定和AFLP分析。[结果]根据病情指数将南疆不同团场的菌系致病力划分为中、弱2个类群;方差分析和对应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菌系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极显著差异,4个海岛棉品种和12个菌系可聚集成4类。选用9对EcoR I和Mse I引物组合,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0.52的相似水平上,全部菌株被分为4个AFLP群。[结论]新疆南疆地区不同团场间的棉花枯萎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显示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菌系人工混合接种鉴定和不同生态试点自然病害鉴定相结合的的病害鉴定方法,对常规有性杂交、系谱选育成功的小麦创新种质进行了抗锈性和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表明,小麦创新种质YV98-15和YV98-3015对接种条锈病菌和不同小麦生态试点的条锈病菌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并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可作为广适性和条锈病的抗源亲本利用;除玉溪、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外,YV97-32、YV98-16、YV99-1019和YV97-1214可用作叶锈病的抗源利用;所有参试材料对所有生态试点的秆锈菌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可用作小麦秆锈菌的抗源亲本;丽江、昆明田麦生态型的条锈病菌,以及玉溪、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的叶锈病菌可能与接种病菌不同,存在新的致病类型或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3.
甘薯品种对薯瘟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甘薯瘟的2个不同毒性菌株和2种接种方法,探讨改进甘薯品种抗瘟鉴定的方法。10个品种分菌系进行盆苗与田间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对I群菌系抗性,两者间相关极显著,而对Ⅱ群菌系抗性,两者间相关不显著。因此,对参试1030个品种资源,先做盆苗测定,从中选取较抗I群的品种104个;以及南方主栽和育成品种(系)28个,尔后对132个品种分菌系进行田鉴定。结果将品种抗性分为3类,感病型:对两个菌群皆表现中感-  相似文献   

4.
为监测玉米小斑病菌○小种优势种群的变化趋势,作者于1991-1995年连续5a用新分离出的○小种强菌株,对生产上的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和连续9a玉米杂交种进行抗病性跟踪监测。试验结果发现,玉米小斑病菌○小种随着新的抗病玉米杂交和在生产上的大面积种植,新的优势强菌系不断产生,致使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也不断“丧失”。  相似文献   

5.
水稻不同类型品种上的稻瘟病菌群体小种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1995~1998年浙江省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选择适当的病菌和品种互作组合,通过继代接种实验模拟研究水稻不同类型品种上的稻瘟病演变。结果表明,浙江省稻区稻瘟病菌媾和体组成复杂,籼、粳稻品种上的稻瘟病菌类型存在较大差异,稻瘟病菌和水稻品种继代互作后不同品种上病菌群体中小种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多数品种上菌系组成出现了小种优势,不同类型品种上发生的优势小种差异是导致田间病菌群体组成对常变  相似文献   

6.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地域性,而一个抗源的抗性表现又可因菌系不同而异,品种与菌系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互作反应。本试验是对抗病品种接种在致病性上有质的差异的不同菌系,以探讨其对不同菌系抗性基因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为有效地进行了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以及抗病品种的布局和推广提供一定的依掘。  相似文献   

7.
甘薯对蔓割病菌与其粗毒素抗性的相关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甘薯蔓割病菌及其粗毒素分别对100个甘薯品种(系)进行接种,将试验结果的病情指数和枯萎度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用甘薯蔓割病菌粗毒素检测不同抗性甘薯品种(系)的枯萎度,能够反应出甘薯品种(系)对甘薯蔓割病的抗病或感病程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甘薯瘟的2个不同毒性菌株和2种接种方法,探讨改进甘薯品种抗瘟鉴定的方法.10个品种分菌系进行盆苗与田间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对Ⅰ群菌系抗性,两者问相关极显著,而对Ⅱ群菌系抗性,两者间相关不显著.因此,对参试1030个品种资源,先做盆苗测定,从中选取较抗Ⅰ群的品种104个;以及南方主栽和育成品种(系)28个,尔后对132个品种分菌系进行田间鉴定.结果将品种抗性分为3类,感病型:对两个菌群皆表现中感一高感,有17个.专化抗性型:高抗-中抗Ⅰ群,中感-高感Ⅱ群,有68个;以及抗-中抗Ⅱ群,中感-高感Ⅰ群,8个.抗病型:高抗Ⅰ群,抗耐Ⅱ群,有35个;以及对两菌群皆表现抗-中抗,4个.田间抗谱测定指出,参试5个品种对Ⅰ群4个菌株皆表现高抗,但对Ⅱ群5个菌株显示不同程度的数量抗性差异.田间病情观察结果看出,不同品种对Ⅱ群菌系的抗病性表现为地上部枯萎率及其增长速率,地下部烂茎及维管束变褐条纹扩展长度之间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对安徽淮北和沿江棉区7个县的10个棉花黄萎病菌菌系中319个单孢菌系进行形态、性状观察和试验,经鉴定全属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等同条件下测定病菌致病力,各菌系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以萧县、东至菌系致病力最强,灵壁菌系最弱。  相似文献   

10.
以Non-Reid群骨干自交系PH4CV、PHB1M为基础材料,采用DH育种技术等方法,经2轮遗传改良分别育成4个改良系(J9D207、J1886、J1518、J1608)。以4个改良系及2个基础系为父本,5个Reid群骨干自交系为母本,组配30个杂交组合。首先,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改良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其次,通过NC Ⅱ设计方法,对改良系的遗传增益、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系与改良系之间存在遗传差异性;遗传增益分析表明,第2轮改良系J1518在百粒重和单株产量上的遗传增益高于基础系12.06%和15.70%,高于第1轮改良系6.00%和7.35%;杂种优势分析表明,百粒重最高的组合为J1598×J1518;单株产量最高的组合为J1595×J1518。配合力分析表明,第2轮改良系的J1518均有较高的配合力。可见第2轮改良系J1518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并行测试技术在测试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广,采用并行测试技术能够提高系统的测试效率和性价比。本文提出了几种并行测试结构形式,并结合实际测试需求进行某型号导弹测试的并行测试分析与实践,详细分析了某型导弹开展并行测试的可行性及实施方法,最终选择多个被测对象并行测试的方法;通过并行测试,减少了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速度,使该型导弹的测试效率提高了50%以上,可有效提高装备使用效率,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杂交玉米品种腾龙1号进行高产试验示范,切实抓好宣恩县玉米高产创建工作,努力提高宣恩县玉米单产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河南省 1 2年来夏玉米套播组区域试验资料 ,对前后 1 7个承担该试验的试验点判别品种能力的强弱及产量结果年际间的稳定性、各试验点产量结果与汇总结果的吻合性进行了估算分析 ,并综合利用这 3项指标对各试点进行了归类。结果表明 :浚县、林州等 5个点是较理想的承试点 ,三门峡、郑州、商丘、平顶山等 4个点尚需进一步试验方能确定 ,其它 8个试点做承试点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4.
对某鸡场因不明原因已死亡及濒死产蛋鸡进行病理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鸡非典型性新城疫.抗体检测的结果显示,随机抽样检测32份鸡血清的新城疫血凝抑制效价在1:40~1:2560之间,表明该鸡场的鸡群存在野毒感染.  相似文献   

15.
16.
17.
尚林  秦伟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216-1217
对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在协整的条件下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室内模拟农业机械所随的载荷,研制了一个可加交变载荷的模拟试验台,试验台由3路加扭系 统,1路牵引力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二次仪表等组成,对试验台进行行动,静态性能测试的结果表明,该试验台能模拟实际载荷,系统误差小于2.5%。  相似文献   

19.
房彬  王吉宏  杨文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56-6758
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主要分为统计检验和物理检验,统计检验又分为随机化检验和非随机化检验,而非随机化试验通常分为序列实验、区域对比试验、区域历史回归、区域控制模拟试验等。笔者对国外一些著名效果检验计划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就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对实验室制备的重组牛乳溶菌酶粉剂在应用于临床试验之前进行安全性评价。通过抑菌试验,确定牛乳溶菌酶的抑菌浓度;通过牛乳溶菌酶溶液溶血性试验,观察牛乳溶菌酶溶液对2%兔红细胞混悬液有无溶血现象;采用牛乳溶菌酶溶液对家兔滴眼后自身对比,观察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来确定该药对眼黏膜的刺激性。试验结果显示,重组牛乳溶菌酶粉剂的抑菌浓度为4 mg·m L-1,牛乳溶菌酶无溶血和凝集作用,对眼黏膜6 h后有较弱的刺激性,48 h后刺激性基本消失。因此,重组牛乳溶菌酶制剂具有安全性,符合黏膜局部用药标准,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