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尤为重要。农村出现的以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和生活环境污染为主的生态环境污染,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社会资本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有明显的作用,由于社会资本的利用不当难免会带来一些问题。基于此,在详细分析社会资本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恶劣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利用社会资本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和谐的措施,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中国农村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重要举措,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实现这个目标,资本都是必须借助的关键力量。本文通过对小李庄的调查分析,指出只有不断引导资本进入农村,才能真正建设好新农村。  相似文献   

3.
<正>农村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场,新农村建设就是实现农村社会场的进化,推进这一进化,可以说希望与压力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新农村建设关键是领导和管理,然而没有正确的领导管理理论就  相似文献   

4.
发挥农村回流农民工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调动农村地区的人才资源和知识储备。而农村地区回流农民工是乡土社会的“精英阶层”。回流农民工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如下:他们的人力资本可以促进农村新文化建设,他们的社会资本可以整合社区关系网络,他们的组织资本能够推动民主政治改革,他们的经济资本有利于生产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张後飞 《现代农业》2009,(12):59-6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而这些农村公共产品能否实现有效供给,与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及顺利推进密切相关。近年来,莆田市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对农村的公共产品投入,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这无疑对减轻农民负担和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农民中等收入者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组织资本禀赋在农村社会中处于中上位置,因而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然主体性功能。农民中等收入者作为实然主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通过提供技术、资金、信息、文化知识等资源,以农村经济组织和文化社会组织为中介,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文化教育事业,完善村民自治和乡风文明教化。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旨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有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两个方面,进而形成了新农村信息建设体系。在文本中,主要对当前社会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对建设新农村、实现新农村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二者的辩论关系,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148-149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新农村建设内容与实现途径有必要作进一步提升,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加强政府总体规划、政策导引下以基层组织为主导,以新时代农民追求、务实精神为动力的新农村建设,应从中国农村发展的大战略地位出发,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妥善解决新农村建设中民间资本投入体制和机制上的阻碍,适当放松市场准入条件,创造良好的农村市场投资氛围,充分发挥农民内生的自发动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正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要实现这一建设目标,首先就必须落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本文笔者以江西省为例,首先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其次总结了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最后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人们对新农村建设更深层的认识,保护农村的生态景观,保护农村的特色风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湖南农村实地调查,发现当前湖南农村存在建设规划不完善、"形象工程"多、基础设施杂乱无章等现象。尤其是农村基层环境管理不到位,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贯彻,已成为新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国家关于倡导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方针政策,按照生态学和景观学等理论指导,妥善处理影响农村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景观生态问题,对推进湖南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陶艳梅  景琴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161-4163
通过对我国本土化农村社会资本研究进行整体性的认识与反思,提出了系统研究和认识农村社会资本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从而为开发和利用农村各层类社会资本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社会组织可作为协调者、沟通者、设计者,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持续的理性动员力量。在乡村治理新常态下,培育与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构建农村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社区共享基金平台,组建农村社会组织孵化园,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丰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激发农村社会资本存量,构筑积极和谐的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促进美好乡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历程,指出城镇化的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导致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传统社区遭到破坏,农村社会迅速分层,农村地域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布局的贫富分异现象,社会隔离已经产生。随着人口的迁移,旧村庄农用地大面积抛荒与新农村农用地大面积流失并存。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社会隔离、土地资源浪费和农业凋敝等问题,认为城乡规划在农村地域上不应盲目采用城市建设模式的误区,而应从农村发展与农民地位出发,重构农村社会生态,引入非物质形态领域规划,使物质形态规划拥有坚实的基础,以期引导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477-7478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因此必须集合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力量,保障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该文分析了当前地方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并在地方财政支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整合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体制和考核体系,从而保障地方财政支出使用效率的提高,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选用实际检测中易出现假阳性现象的韭菜、蒜苗、蒜黄、大蒜4种蔬菜为材料,利用酶抑制法检测农药残留,并对样品前处理步骤进行改进,增加了对样品提取液加热处理,达到消除假阳性的目的.结果表明,对样品提取液进行适当加热可以起到消除假阳性的作用,且不会造成残留农药的损失.蒜苗、蒜黄、大蒜、洋葱的最佳处理温度分别为110℃,100℃,120℃,80℃,在达到相应最佳消除温度后,假阳性影响消失,且加热时间对假阳性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辛辣蔬菜中含有的某种特殊物质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其不能与底物充分结合,从而干扰检测结果,产生假阳性现象.经过加热处理后,可能使蔬菜样本内某种物质分解,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不再被抑制,假阳性现象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提出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统筹城乡发展,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进城乡体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证。  相似文献   

17.
宫力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406-2407
阐述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董春宇  栾敬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781-20783
介绍了安徽省新农村建设事业在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取得的良好成效,分析了在财政投入、产业发展、村镇建设、工作推进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从现代农业、农业农村服务业、农民增收渠道、经营体制机制、乡村建设5个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而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对山东省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特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导向机制,是增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并指出政府应在尊重农民需求意愿的基础上,结合资金供给规模和现实发展要求,合理安排不同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次序和规模,优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河北省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困的现状,对于本地区乃至于全省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影响作用.发展太行山区农村文化,全面提高本地区农民素质,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省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本5c对太行山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落后原因以及发展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