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为了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减轻气象灾害对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方法]利用2008~2011年冬季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变化特征及最低气温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晴天和多云天气下日光温室内的气温有明显的日变化,且晴天状况下温度变化幅度要大于多云天气;连阴天时日光温室内气温较低,严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与温室外气温及温室内湿度、气温、地温相关性较好。[结论]试验建立了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预报模型,利用最新资料对模型进行预报检验,不同天气状况下日光温室内最低气温预报值平均绝对误差小于1℃,平均相对误差低于10%。  相似文献   

2.
不同天气下的温室环境日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杨永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245-10246
[目的]为合理调控温室内的环境因子和指导温室内的作物生产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内外的温度、光照强度。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内地温的变化规律和同一天气条件下不同土壤深度的地温变化。[结果]在多云天。出现晴天时日光温室内外的光照强度和气温均增加;出现多云时日光温室内外的光照强度均下降且气温上升缓慢乃至下降。雨天日光温室内外的光照强度都很低。白天日光温室内外的平均光照强度分别为60、150lx,最高分别达142、307lx。雪天,白天日光温室内外的平均光照强度比雨天高,分别达150、200lx。室内温度的最大降幅为5.40℃,室外温度的最大降幅为10.46℃。晴天日光温室内地温的变化幅度最大。在同一天气条件下,不同土壤深度的地温变化幅度为:5cm〉10cm〉15cm〉20cm。[结论]温室环境的日变化主要取决于前一天的天气和保温情况。  相似文献   

3.
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变化特征和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红  徐为根  彭明艳  孙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471-6473,6482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内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及其预报模型。[方法]利用徐州地区标准日光温室内外气温和温室内多层次土壤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温室内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并对温室内土壤温度的预报模型进行了模拟和检验。[结果]温室内土壤温度年变化和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下层温度变化振幅小于上层。温室内各层土壤温度(最高值、最低值和平均值)与当日温室外同类型气温的相关性最为密切。以当日和前一日温室外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为预报因子,建立了温室内同类型不同层次土壤温度预报模型。温室内各层日平均温度的模拟效果优于对应层的最高温度的模拟效果,劣于对应层日最低温度的模拟效果;下层土壤日最高温度和日平均温度的模拟效果优于上层;实测土壤温度在15~30℃模拟效果较好,其他温度段模拟值较实测值偏低。[结论]该研究为日光温室内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日光温室后屋面内侧温度变化规律及温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日光温室后屋面内侧温度、温室气温、温室地温进行测试和分析,利用传热学理论,以温室热平衡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温室后屋面内侧温度变化的动态模型,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非线形回归,求出该模型的参数。该模型可较准确的反映温室后屋面内侧的温度变化特性,是预测后屋面温度变化,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日光温室保温特性,实现智能温室前馈控制提供了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盆地节能日光温室地温变化特征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连续几年的节能日光温室反季节生产试验,较系统的观测分析了温室内外气温、地温等环境气候因子的变化情况,认为吐鲁番盆地冬季节能日光温室内当日最低地温与前日盖被前的基础地温存在定量关系,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可表示这种关系的数学模型,据此可对温室地温合理地进行调节和控制。提出了温室最低地温与温室外最低气温的定量关系,以及在实际应用时的定量指标和应注意的问题等。还提出了使温室10cm最低地温保持在作物根系活动温度以上时,温室内最低气温的调节下限。  相似文献   

6.
徐全辉  赵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2999-13000
[目的]研究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对温室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方法]以温室为研究对象,栽培试验和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在玉米秸秆反应堆技术应用过程中,对温室生态环境因子地温、气温及湿度进行跟踪观测。[结果]秸秆生物反应堆使10cm地温提高1.13~1.52℃,20cm地温提高1.71~2.01℃,棚内温度平均提高1.5~2.3℃;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的温室较对照温室夜间湿度下降2%~4%,而对白天的室内湿度影响不明显。[结论]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能够明显改善温室的生态环境,解决了日光温室冬季生产地温低的问题,为温室蔬菜增产提供基础保证。  相似文献   

7.
苏南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冬季1月份,运用HOBO U12系列数据记录仪,对日光温室冬季生产进行气温、地温和相对湿度的连续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温室内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温室内外温差较大;温室内地温总体维持在一个水平,变化较小;温室内相对湿度大多保持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8.
设施栽培油桃物候期内温室内外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5年1-5月观测的设施栽培油桃(Prunus persica var.nectarina Maxim)物候期和日光温室内外气温、地温等数据,系统研究了油桃在整个物候期内温室内外气温、地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室栽培油桃的物候期较露地栽培油桃提前50 d左右。油桃萌芽、开花期,温室内的平均气温可达到11.8~13.7℃,最低气温在5℃左右,此气温水平较好满足了油桃萌芽、开花的需要。果实膨大期及成熟期内,温室内平均气温为14.9~24.1℃,但最高气温有时达30℃以上,应注意及时通风降温,延长温室的通风降温时间。温室内外气温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晴天温室内外日温差比阴天大,温室内的气温始终高于室外的气温。1月下旬至3月中旬,日光温室内5 cm土层的平均地温为13.5~17.2℃,地温不能满足油桃根系生长发育的需求。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内外地温的日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温室外地温日变化与温室外气温日变化具有相关性;温室内地温日变化较平稳,最高地温较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存在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杨凌观测站及日光温室内小气候站数据分析冬季日光温室内小气候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外的空气温度均呈正弦曲线分布,白天温室内的空气温度变化主要受太阳短波辐射影响,夜晚室内温度主要受地面温度影响。日光温室内地温呈正弦曲线分布,温室内地温的热量来源主要为室内空气发出的长波辐射。室内外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呈余弦曲线分布,日光温室内空气湿度变化为作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日光温室内光合有效辐射及CO_2呈反相关关系,光合有效辐射呈正弦曲线分布,CO_2浓度呈余弦曲线分布。  相似文献   

10.
基于自动气象观测站的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温室自动气象站自动观测资料和同期室外气象资料,对影响日光温室内的小气候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内的气温明显高于室外,温室日平均气温呈单波峰形变化;12月和翌年1月的相对湿度较高,应注意通风,避免温室蔬菜发生病虫害;1、2和3月的总辐射辐照度最高值均出现在12:00,而12月份的辐照度最高值出现在13:00;温室内0和5 cm浅层地温变化较大,5 cm地温变化小于地表温度变化;20和40 cm深层地温基本维持稳定,而且均高于上层地温,说明深层土壤有一定的蓄热作用。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分析了温室内温度的变化规律,为合理调控温室内小气候环境因子,指导温室农作物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利用MM5数值预报产品预测蔬菜大棚气温的技术方法。[方法]于2002年11月~2003年4月在武汉农业气象站,2006年2~4月在东西湖慈惠农场进行试验,观测项目为24 h大棚内温湿度,双层膜内温湿度,0、5、10、15、20 cm地温等。[结果]在试验观测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冬季蔬菜大棚逐小时气温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影响蔬菜大棚气温的主要因子,结合MM5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技术方法,研究出蔬菜大棚逐小时气温预测技术,并结合常规预报对大棚内气温模拟模型进行修正。将通过模拟模型推算出蔬菜大棚24 h内的最高、最低气温与实际大棚中出现的最高、最低气温进行比较,蔬菜大棚中最高、最低气温预测的准确率达到68%。[结论]该气温模拟模型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冬季夜间日光温室的土壤温度,研制内置式太阳能加温装置。【方法】利用蛇形太阳能空气集热器集热结合土壤蓄热的方式,在乌鲁木齐南郊水西沟村德力森蔬菜园8号温室进行了提升地温试验。【结果】当环境温度为-3~- 10℃时,该装置可以使温室土壤10~20 cm深处的温度平均升高1.5~3℃。【结论】内置式太阳能加温装置能有效提高冬季夜间温室地温,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土壤贮水量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文红  杜贞栋  刘现伟  黄静  刘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211-8212,8224
[目的]为实现作物的实时灌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实测气象资料、桓台县节水灌溉试验站2008~2009冬小麦试验资料等建立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应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采用Trainlm算法进行模型训练,对试验田的土壤贮水量进行预测。[结果]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土壤贮水量预报模型的泛化能力较强;在冬小麦日耗水量较大的拔节、扬花、灌浆3个时期,该模型的预报精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结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土壤贮水量预报模型在冬小麦耗水较大时期的模拟值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大棚土壤盐渍化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棚土壤盐分动态变化,为合理利用大棚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测定了土壤pH值、盐分总量及主要盐分含量。[结果]大棚菜地土壤pH值低于露天菜地和一般农田土壤,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逐渐酸化。大棚菜地土壤盐分含量比相邻农田、露天菜地分别增加324.12%和253.33%,大棚菜地土壤Cl-与NO3-含量比相邻农田和露天菜地分别增加22.85%和109.56%,226.67%和318.76%。[结论]随着大棚蔬菜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盐分含量增加,尤以Cl-、NO3-含量增加最多,土壤发生盐渍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热辐射对土壤钾素的影响。[方法]选择保护地土壤,采用室内热辐射模拟方法,测定不同程度热辐射后土壤钾素组分的含量。[结果]当辐射温度在200℃以内时,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变化不大;当辐射温度大于200℃时,土壤中速效钾含量逐渐上升,572℃时速效钾含量达到最高,以后呈下降趋势;当辐射温度在200~300℃时,土壤缓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辐射温度为263℃时缓效钾含量降至最低;当辐射温度大于400℃时,缓效钾含量急剧上升。土壤矿物态钾和全钾含量在低温辐射阶段有轻微波动,在高温辐射阶段无明显变化,但不同辐射温度下矿物态钾和全钾含量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热辐射对土壤不同形态钾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预测研究。[方法]利用高光谱仪对表层土壤进行光谱测定并且进行光谱数据的预处理,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S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预测,并对2种模型的精度进行比较。[结果]LSR模型的精度高于SMLR模型。[结论]偏最小二乘回归法优于多元逐步回归法,对有机碳的预测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