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黄河滩区为例,按照“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与保护”的思路,分析黄河下游滩区的现状,剖析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黄河下游滩区植物规划原则,依据三滩分治的滩区治理理念,进行高滩、二滩和嫩滩的分区植物规划,给出二滩和嫩滩植被景观修复策略的建议,从植物的角度探寻黄河下游滩区的生态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加大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笔者通过从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城市园林绿化、市政基础建设等方面介绍了白银市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并分析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全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水源”新建改造,加快智慧城管建设,力争完成重大项目等对策,使黄河流域真正成为人民宜居和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美好大地和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确保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合理保护、开发黄河下游林业资源是实现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林业发展规划是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从生态、产业、文化的角度切入,探讨了黄河下游林业发展可实施的思路和途径。以东营市河口区林业发展总体规划为例,调查了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构建功能完善、结构稳定、效益良好的黄河流域生态林业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黄河流域循化段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具体包括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保护治理并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内容,以期为黄河生态流域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相似文献   

6.
正黄河滩区,自河南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至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河道总长1092公里,滩区面积381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近186万人,是最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与脱贫攻坚,不仅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确保黄河安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宁夏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其中宁夏固原境内5条河流均为黄河支流,成为黄河流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分析总结了固原地区以"生态与文明共兴"价值理念为引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线,将"全球性视角"和"地方性行动"有机融合,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生态经济体系,着力推动小流域治理的黄河流域高质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临夏州河道水生态修复治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概括了推动黄河流域临夏州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具体做法及综合治理规划布局,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构建沿黄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河南方案思路。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主槽河底持续下降,悬河水患得到根治,为沿黄布局城市和产业园区提供了技术前提,构建沿黄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符合区域经济"点-轴-网"发展规律,有利于推进郑汴洛焦新许济1+6郑州大都市圈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利于打造黄河流域最大的新经济增长极。围绕建设美丽之河、平安之河、兴旺之河、创新之河、文化之河的总目标,重点规划建设黄河谷生态走廊、黄河谷科创孵化走廊、沿黄产业带和都市带、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沿黄综合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沿黄九省区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武威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地理区位特殊,作用重要,因此,要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保护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推行中部崛起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民生关注的焦点。滩涂是黄河生态流域沿线的主要地形,其中大部分都存在未被开发利用或者利用率较低和不合理开发的问题。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人口与耕地面积存在很大矛盾,只有有效地开发利用黄河滩涂地区资源,治理改善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才能造福河南人民,带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2.
黄河文化与生态文化密不可分,文学作品与黄河故事相得益彰,黄河故事在河南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中的意义重大。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根魂所在,生态文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纽带,建设河南黄河生态文化带是河南以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为龙头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黄河故事是建设河南黄河生态文化带的人文密码、动力源泉和资源宝库。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处于黄河的中下游,是黄淮海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23个县(市)分布在黄河两岸,形成了地域辽阔的黄河滩。长期以来,黄河多次泛滥成灾,致使该地区人少地多、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贫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滩区人民积极探索致富的新路,温县的党政领导清醒地意识到,温县地处平原,地下资源贫乏,黄河滩是该县的潜在优势之一,必须加以合理开发。他们要在黄河滩发展牧业生产,建立以种植牧草、饲养食畜.加工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济南作为黄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对其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各因素间的协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影响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自然地理、基础地质和生态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一套适合于济南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与线性加权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对济南市生态地质环境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和叠加分析,得到济南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区.结果表明:济南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域占全区面积的18.43%,良好区域占52.00%,中等区域占27.58%,且多分布在中南部低山地区.该研究结果为黄河下游(济南段)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滩区建设工程治理成效显著,但生物防治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的利用方式改变等治黄措施有待加大力度。人民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防洪安全状况难以满足长远建设的要求。建议滩区的建设在保证滩区安全的状况下,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潜势,加强生物治理,启动补偿机制,通过功能区的划分,强化基础设施和庄台建设。把耕地农业系统转变为草地农业系统,扭转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现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生态移民,减轻滩区人口压力。达到生态和经济双赢,滩区群众能安居乐业,将黄河滩区的安全与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南省濮阳县地处黄河下游北岸,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水稻产业是濮阳县优势粮食产业,且水稻种植区紧邻黄河大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区的核心,如何推动濮阳县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详细剖析了水稻生产面临的品种杂乱、施肥用药不科学、产业融合度低、品牌不响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品种结构、推广绿色栽培技术、打造标准化基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产品品牌等发展对策,对做强做大濮阳绿色水稻产业,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期以来因"贫困—破坏式资源开发—生态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而呈现出生态脆弱与区域贫困高度耦合的特征,是我国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定西市安定区兼具生态脆弱与极度贫困特征,经过近四十年的生态治理与产业扶贫,历史性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走出一条生态和产业协调推进、双赢双促...  相似文献   

18.
目前,黄河流域水环境状况仍需改善,水污染问题对高质量发展的制约依然突出,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仍存在诸多不足。立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客观上有必要以当前黄河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对黄河流域跨区域水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进行剖析,并参照国内外典型流域治理经验,从专门立法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创新和完善符合黄河自身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法律保障体系,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的现实要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笔者基于2003~2017年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数据,运用熵权法测度得到其生态保护水平得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保护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环境治理情况和自然生态情况是衡量黄河流域上游省(区)生态保护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影响下游生态保护水平的因素是环境污染的排放,影响中游生态保护水平的因素有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0.
方军 《甘肃农业》2020,(4):113-115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兰州时,对黄河治理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本文通过介绍兰州市推行河湖长制的工作进展、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分析兰州市河湖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河湖治理管护的长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