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宣汉县建站以来的降水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和趋势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宣汉县降水特征。结果表明:自1959年开始,宣汉县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趋势倾向率为12.678 mm/10 a,各年代际上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空间分布总体呈东北多、西南少的趋势,年降水量中位数谷值集中在西北部、峰值集中在东北部和中部;暴雨出现频次年均4.7次,分布均匀,气候倾向率为0.1次/10 a,缓慢上升,出现在春季至秋季,7月最多,占近30%;大暴雨平均频次为5.0次/10 a,分布不均匀,近年来有增加趋势,7月最多,占比50%;暴雨中心位于宣汉县东北部的罗盘,其次是宣汉县西北部;伴有短时强降水的暴雨天气集中出现在凌晨至上午。  相似文献   

2.
近20年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辽宁省24个气象站1992—2011年农业气象灾害统计资料,分析了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暴雨、冰雹、大风、洪涝、冷害)发生频次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辽宁省旱灾发生频次显著增加,气候倾向率达到10.7次/10a;冰雹和冷害的发生频次呈明显增加趋势;暴雨和风灾也表现为增加趋势,只有洪涝灾害明显减少。近20年旱灾在辽宁省作物生长季(5—9月)内的各个阶段均多有发生;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多发期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上、中旬;雹灾主要发生在6月;7—8月是辽宁省风灾的高发期,而低温冷害以4月下旬和6月最为常见。从空间分布来看,辽西北地区是干旱和冰雹灾害的多发区;暴雨灾害多发区主要位于辽宁东南部,但大部地区洪涝发生频次都较低;辽宁中东部是风灾的高发区,而中北部是低温冷害的高发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地区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利用四川省134个气象站近40年逐日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资料,通过多元回归、滑动t检验、气候倾向等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四川地区适宜期、加热期和通风期等几个生产期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的空间变化趋势及其代际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川西高原以及攀西地区设施农业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2)适宜期、加热期和通风期设施农业气候资源主要因子的长期变化趋势各有不同。(3)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70年代与20世纪90年代是四川地区适宜期热量及水分资源相对贫乏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纪前11年适宜期热量资源均呈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前11年四川区域加热期设施农业气候资源表现出一致的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是四川区域通风期气候资源匮乏时段,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风期气候资源大体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农业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的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超 《湖南农业科学》2009,(8):63-65,69
利用福建省15个气象站点1999~2008年气象资料,分析了福建省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运用孙惠南的模型计算了气候生产潜力,并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分析它们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气候资源丰富,气候生产潜力较大,但是在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地域性.从时间分布上看,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年际变化受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影响不大,主要是受太平洋季风的年际波动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利用福建省农业气候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宣汉建站以来的降水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和趋势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宣汉的降水特征,得出:(1)1959年开始宣汉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趋势倾向率为12.678mm/10a,各年代际上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空间分布上总体呈东北多,西南少的趋势。年降水量中位数谷值集中在西北部,峰值集中在东北部和中部;(2)暴雨出现的频次年均4.7次,分布均匀,气候倾向率为0.1次/10a,缓慢上升,出现在春季到秋季,7月最多,占近3成。大暴雨平均频次为5.0次/10a,分布不均匀,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7月最多,为5成。暴雨中心位于宣汉东北部的罗盘,其次是宣汉的西北部。(3)伴有短时强降水的暴雨天气在各个降水时段中,集中在凌晨到上午。  相似文献   

6.
襄阳地区降水多年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襄阳地区7个观测站1960—2012年共53年的降水资料分析降水多年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襄阳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881.6 mm,最大值为1 247.5 mm,最小值为553.9 mm。降水随时间具有阶段性的增加、减少变化,但持续变化不超过4年。总体呈下降趋势。2各月平均降水量图呈两边少中间多分布,最大降水出现在7月,最小降水出现在12月;夏季降水最多,冬季最少。春、秋2季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冬、夏2季降水总体呈增多趋势。3汛期降水波动较大,出现3个较明显峰值、2个较明显谷值。年际间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4年平均暴雨日数2 d左右,每年的暴雨日数较少,最大每年8场暴雨,80%以上的年份都有暴雨天气出现。年平均大暴雨日数不足1d,最大的大暴雨日数每年只有3场,且大暴雨出现的年份大部分都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7.
姚延锋  朱恩超  刘扬  李悦  谢蕊 《农学学报》2014,4(12):99-103
利用1951~2010年天水市7个测站逐日降水实测资料,分析了近60a来该地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地区暴雨时间分布特征是: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为暴雨的高发期,7月和8月是暴雨发生频次较高的月份,分别占总次数的52.6%和29.8%;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明显,东部多于西部,清水、张家川等关山地区暴雨发生频次高,暴雨发生的次数与地形地貌有密切关系;影响天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为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型和高原低涡切变型。  相似文献   

8.
为河北夏季高温热浪天气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74-2018年河北省142个气象站夏季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法进行高温热浪突变分析方法研究河北省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的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趋势,邢台中部任县处于极值中心,北部坝上地区未出现高温热浪;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年际变化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波动性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1997年为突变年;高温热浪日数和频次的主周期为16 a,热浪强度的主周期为4 a和32 a。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3~2012年邢台市17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0年邢台市不同时段暴雨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40年邢台市发生暴雨的月份为4 ~ 10月份,主要集中在7~8月份,夜间段暴雨日数多于白天段暴雨日数;邢台市大部分测站暴雨日数随年代变化呈减少趋势,但趋势不明显,白天段暴雨日数和夜间段暴雨日数随年代推移没有变化;邢台市不同时段暴雨日数东南部多,北部、中部地区少;邢台市暴雨量的分布与暴雨日数的分布相当一致,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邢台市东南部的临西、威县暴雨日数最多,年平均暴雨量也最多.  相似文献   

10.
对盐城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盐城市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的变化表现为温度呈明显上升趋势,降水略有减少,日照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时讨论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一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为合理利用变化了的农业气候资源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从而减少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浙江省2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气候变暖背景下,浙江省气温显著升高,≥10℃积温增加,气温稳定≥20℃终日延迟,作物气候生长期增长。热量资源要素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纬向分布特征。1961-2010年浙江省日照时数年际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以金衢盆地与台州玉环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年均降水量增加,降水天数减少,雨日平均降水强度年际间呈明显上升趋势,以舟山及嘉兴-宁波-台州沿海增速最大。沿海岛屿及金衢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较高,丽水地区最少。1961-2010年全省平均湿润指数为164,整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浙江省农业种植区划、生产布局调整及制定气候变化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省旺苍县为代表,基于旺苍县及周边共30个气象台站1980—2018年气象数据、旺苍县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和数字化土壤图,通过分析旺苍及周边区县一季稻气象产量与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关系,结合生产实际选取4个气候因子、3个地形因子,1个土壤因子作为生态区划指标进行旺苍县一季稻种植区划。结果表明,旺苍县一季稻种植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分别占县域面积的33.96%、40.34%、25.70%,其中一季稻种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东西向槽谷带及东北西南向分布的正源乡、英萃镇、檬子乡等部分低海拔地区,可利用这部分区域气候资源、地形资源及土壤资源优势,提高水稻种植水平,发展水稻现代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模拟生成A2情景下广西冬季气温和降水气候情景数据,经模型订正后,应用迈阿密模型(Miami Model)和桑斯韦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 Montreal Model)估算基于广西冬季平均温度、降水量的作物生产量和平均蒸散量的作物气候生产力,预估未来广西冬季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于未来广西冬季平均温度估算的作物生产潜力随时间呈增长趋势,具有南高北低的纬向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冬季平均降水量估算的作物生产力和蒸散量估算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随时间推移而减少,呈现东多西少的经向空间分布特征。未来广西的冬季热量资源良好,但是受降水限制,基于平均蒸散量估算的广西冬季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下降,使得广西冬季农业气候生产潜力下降的趋势明显,表明降水量是广西冬季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决定性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为给贵州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利用贵州省84个气象台站1982—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配制系数法分析日照、气温和降水等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异状况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贵州省农业气候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年际变化趋势不同。气候资源配置好的区域分布于省内西南部、中部和东部边缘区域以及北部部分区域,这些区域的配置系数有减小的趋势;气候资源配置一般的区域分布于省内西部地区、南部边缘片区和北部地区,其中大部分地区的配置系数有减小趋势;气候资源配置差和很差的区域分布于省的西部边缘地区,部分地区的配置系数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河南省1961—2014年近54年的19个气象站逐月逐日气象资料,基于Arc GIS 10.1软件平台,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加权插值(简称IDW)、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同时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对农业气候生产力时空特征进行研究,利用SPSS软件分析农业气候生产力对降水量和气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河南省近54年的降水量呈波动减少态势,减少幅度为8.92 mm/10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倾向率是负值,主要分布在豫东、豫南和豫北地区;(2)河南省近54年的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157℃/10年,纬度较低的南部地区气温较高,气温较低的地区主要在西部山区,且气温倾向率均为正值;(3)河南省近54年的农业气候生产力总体上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农业气候生产力距平变化明显,正距平年份比负距平年份多,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南部农业气候生产力较大,西部的农业气候生产力较小,但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气候生产力呈下降趋势,豫东和豫南地区农业气候生产力上升速率较快,豫西和豫北地区的则下降;(4)河南省农业气候生产力与降水量相关性显著,但与气温的相关性不显著,气候生产力受降水和气温的双重影响,降水量是影响农业气候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气候变暖对气候生产力的提高是有利的。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小,气温的逐渐增加,对农业气候生产力的影响也在进一步加大,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兴修水利来保障农业用水,加强稳固河南省在全国的农业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溪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吉奇  吴英杰  黄作顺  魏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90-8594
[目的]分析本溪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方法]对本溪地区1953-2005年平均温度、降水和日照等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本溪气候呈变暖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明显,冬季对气候变暖季贡献最大;降水为减少趋势,从1975年开始降水减少明显;日照也呈减少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气候变暖导致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降水虽然呈减少趋势,但暴雨次数增加,说明降水强度发生了变化,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增大。初霜延后,终霜提前,无霜期延长,积温增加明显。[结论]本溪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必将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旺苍县红心猕猴桃生态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旺苍县及其周边24个站点1971-2017年气候资料,以及旺苍地区土壤资料、地形资料,根据红心猕猴桃生长发育对气候、土壤、地形等环境因子要求,建立区划指标体系,旨在填补当地研究空白,为旺苍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250000DEM数据,利用GIS技术,建立小网格推算模型,对红心猕猴桃各区划指标进行网格推算及空间分析,按照不适宜、次适宜、适宜3个等级,对旺苍县红心猕猴桃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结果]红心猕猴桃种植最适宜区域面积为208.53 km~2,主要分布在旺苍县东北部檬子乡、英萃镇、正源乡斜线上,东西向槽谷地区的东侧,以及南部农建乡、化龙乡等地区;红心猕猴桃种植次适宜区域面积为597.15 km~2,主要集中在旺苍县南部,适宜区周围。[结论]本文综合考虑了气候、土壤、地形3种生态因素,充分结合旺苍县本地实际,采用指标分级法,得出了详细、直观的结果,能够为当地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规划管理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青海省黄南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黄南地区暴雨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黄南地区暴雨日数呈增加趋势,优干宁镇暴雨日数是4个观测站中最多的,说明暴雨主要出现在黄南偏南地区;月暴雨日数的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8月份,从9月份开始,暴雨日数逐月减少;暴雨的季节变化也很明显,从地域分布上黄南地区暴雨有自南向北递增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深入认识中国热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探讨中国热区农业气候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按照气候区划方法选取中国热区,利用1961—2015年76个气象站降水、气温资料,结合线性倾向率、距平与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测、最小二乘法、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年际、年代气候变化特征。【结果】(1)55年来,中国热区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85 mm/10 a, 20世纪60年代为枯水期,20世纪90年代为丰水期,2002—2003年间降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2)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趋势,降水量增加明显的地区为海南岛,降水量减少明显的地区为云南。(3)热区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都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09、0.07、0.13℃/10 a, 1996—1997年间发生了由低温向高温的突变,1990—1999年气温呈增温趋势;(4)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高值区分布在雷州半岛,气温增加明显的地区为福建,气温减少明显的地区为云南西南部。(5)热区水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广西、广东和海南岛,热区西部云南地区气候较为适宜。【结论】中国热区过去55年整体呈增湿增温趋势,是中国响应全球气温变暖的非显著地区,年均最低温是热区增温的主要贡献者。研究从时间、空间方面把握热区气候资源的现状与趋势,为热区农业资源区划、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利用博山区1964 ~2013年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和回归方法对博山区50年来暴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年来博山区共有115个暴雨日,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3d,暴雨日数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暴雨日数随时间的变化与年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且线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暴雨春季出现次数少,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多于春季,冬季没有出现,7~8月份是暴雨高峰期,6、9月是暴雨多发期;4、5、10、11月是暴雨少发期;暴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即暴雨发生在夜间(20:00~次日08:00)的频次和雨量均高于白天时段;暴雨初、终日期及初终间日数的年际间振荡幅度较小,且随着年代的增加,暴雨初、终日期呈现延后的趋势,初终间日数呈现缓慢增多的趋势,即暴雨期逐渐延长,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