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我国今后20年的奋斗目标,未来20年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于农村的低收入群体,因此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我市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两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2.
农民增收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我们每一位农村工作者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的主题。要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实现四个转变。  相似文献   

3.
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山区欠发达地区,怎样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农民收入是山区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就山区农村农民收入的现状及增收途径谈一些粗浅想法。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1998,(1)
最近,农业部根据十五大精神,明确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重点:加大改革力度、稳定基本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一、坚决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切实加强对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延长工作的指导,落实好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的政策。二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二、加快乡镇企业和国有农业企业改革步伐,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在认真总结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乡镇集体企业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  相似文献   

5.
一、我省农村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江总书记曾经指出:“目前我国整个改革和发展有两个难点和重点,一个是广大的农村,一个是广大的国有企业。这两个重点抓住了,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工作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省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废除了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九五’期间的重点任务是,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加,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要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这一任务出发,结合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国农业政策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关于做好促进农民增收五项工作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为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村稳定和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务必扭转农民收入连续下降的局面。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2001年工作的重点,围绕战略性结构调整,明确主攻方向,扎扎实实抓好几件影响面广、有带动作用的基础性工作,确保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8.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省农业厅厅长杲宪庆对全省农业工作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及基本措施提出了要求。1994年,农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央和省委两个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强化服务功能为保证,推动农业和农村市场经济更好地发展。1994年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农民收入增长低缓的现象已引起政府和农经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农民收入增长低缓的原因是什么?对此看法颇多.本文认为:农民组织程度低,特别是农村经济组织不完善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约束因素.一、两个基本事实(一)农民收入增长低缓的势态1978~1984年,农民收入呈大幅度增长势头.8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人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增长的时候,农民收入却呈低速缓慢提高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农民增收路径提供参考,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2000-2014年中国市域农民收入时空格局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中国地级市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整体上呈持续增长趋势,农村居民收入在地级市上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的区域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有向中部扩散的趋势,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仍然较大。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农民人均收入表现出很强的空间正相关,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格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2000-2014年农民收入的空间集聚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空间回归分析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产值、城市化率对2000年和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用电量对2000年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2014年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篇很大很难做的文章,必须从宏观和微观方面下功夫。笔者根据平湖实际,认为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目前,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  相似文献   

12.
一、明确指导思想,正确把握结构调整的5个问题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2001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主线是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此,提出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国内外市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以上指导思想,我们认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要重点把握以下5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农民贫困根源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农民的贫困直接表现为 :农民收入过低、收入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 ;农民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 ;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而我国农村、农民贫困的根源主要表现在 :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 ;农村教育水平极端落后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14.
《农技服务》2017,(11):184-186
农民收入问题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也一直是党中央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龙岩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增长的趋势,但仍然存在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问题,因此,分析龙岩市农民收入现状,发现其存在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增收渠道较为单一;农村投入不足,社会保障不够完善;农民素质较低,创收能力较弱等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最后提出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发展地区特色农业等对策措施来促进龙岩市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5.
付志强 《甘肃农业》2005,(11):63-64
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决策层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几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很多,而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应以政策为导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本文从农村劳动力现状入手,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从我市的情况来看,发展优质稻、做大做强水稻经济是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国内     
《甘肃农业》2015,(3):6-7
<正>农业部部署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部日前印发《关于扎实做好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今年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意见》提出,2015年农民收入增幅要保持7%以上,并确定再增加9个省份进行农地确权颁证整省试点。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以上。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科技运用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三是加强农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实现畜牧业的大发展,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是农村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与加大,畜牧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那么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山区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2004年农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农学通报》2004,10(1):77-77
1.1 总体思路 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两大主题,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大宗农产品优质化和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恢复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业效益上来,促进种植业由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正>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是农村工作的两个重点,而增加农民收入又是重中之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局面,而这一问题在我国山区表现的更为严重。我国有901个山区县(市),总人口约29682万人,其中有587个县被列为贫困县。而这901个山区县(市)分布在北京、河北、湖北、四川等全国28个省、直辖市,其分布之散、覆盖面之广不言而喻。全国乡村劳动力32911.8万人,其中山区县(市)乡村劳动力约13472.0万人,占全国乡村劳动力的40.93%。实现山区农民收入的有效增长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只有花大力气解决好贫困山区农民的增收问题,才能促进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