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揭示凉山彝族自治州麻疯树现有天然群体种子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采用巢式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变异系数等方法,对该地区麻疯树天然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天然群体的种子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麻疯树种子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39.71%~52.79%,均值为46.58%,群体间变异(46.58%)小于群体内(53.42%);红旗外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较大,为18.64%;雷波群体平均变异系数较小,为4.51%;红旗外群体的重复力低于平均值,而雷波群体的重复力高于平均值,变异系数分析和重复力分析结果均显示,红旗外群体表型性状丰富,而雷渡群体表型性状不丰富。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凉山州地区麻疯树天然群体可分为4类。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系统评价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的表型性状变异。【方法】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3个麻疯树组群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种源麻疯树表型性状的变异。【结果】①二级分支数、每株果簇数、地径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依次为0.310、0.215和0.200,二级分支数在组群间差异显著;变异系数相对较小的为种形(种长为0.034,种宽为0.025),其次为出仁率(0.058),显示种实性状在遗传进化中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稳定性;②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组群的表型性状变异差异明显,变异范围0.067~0.263,暗示麻疯树组群在分布上呈现较明显的地理隔离;③主成分分析表明,百粒重、种宽、一级分支数和二级分支数是决定表型变异的主要代表性状;④聚类分析将23个麻疯树组群划分为5大类,聚类显示组群划分与种源地理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组群间表型变异明显,金沙江干热河谷分布的麻疯树组群呈现相对较高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三七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七种植区抽取的10个群体的33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的不同性状间存在差异,而且同一性状在不同地区的差别也很大。地区间,马关种植区平均变异系数较小(c.v.=0.2794),相对较稳定,而砚山种植区变异则较大;性状间,根部性状及生物量性状变异相对较大而且不稳定,最为明显的是地下茎干重,c.v.=0.526。以上分析说明,三七居群间和居群内多型性明显,表型上存在大量丰富变异。  相似文献   

4.
蜡梅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蜡梅分布区内随机选取的9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果实、种子等8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存在广泛变异,8个性状群体间F值为0.99—65.90,除果实长和千粒质量,其他性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群体内只有果实宽达显著水平,其他性状均不显著。8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圪为63.16%,群体间多样性贡献率为8.90%,群体内多样性贡献率为3.04%,显示群体间变异是蜡梅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蜡梅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果实宽与纬度成极显著负相关,种子数和千粒质量与纬度成显著负相关,而其他性状和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蜡梅天然群体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反映了蜡梅呈间断式岛状分布现状。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区麻疯树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6个不同地区的麻疯树籽的性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不同地区的麻疯树种子外观性状差异不大,长度、宽度、侧径变异系数分别为2.6%、1.2%和2.4%,千粒重差异相对较大,变异系数为3.8%;不同地区的麻疯树籽的含油率均在30.0%以上,脂肪酸以C16和C18为主;不同地区的麻疯树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6.
云杉现有天然林的遗传分化和种源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分布区现存云杉(picea asperata)天然林资源和表型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分层抽取10个群 体,每群体30个个体,同步进行表型和同工酶两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利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 类分析对17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云杉种内表型变异丰富,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分别占30% 和70%左右,群体间的变异主要呈纬度为主的梯度变异;同工酶变异的群体遗传学参数表明,云杉群体间的变异占 总变异的31.78%,群体间的分化大,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关系(P=0.106>0.05)。依据天然 群体表型、同工酶水平遗传分化和聚类分析,并结合天然群体地理生态因子的聚类分析,可将现有云杉天然群体分 为3个种源区和5个亚区。  相似文献   

7.
滇牡丹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滇牡丹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利用31个形态学指标对9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的天然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1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为3.22%~76.12%,种群间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5.24%,表明滇牡丹居群的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高。在研究的9个居群中,纳帕海居群(NPH)和梁王山居群(LWS)分别具有最大和最小的变异系数,其变异系数分别为31.03%和20.11%。滇牡丹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31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62%,群体间的变异是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牡丹9个天然居群可以聚为3类,且表型性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基于滇牡丹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特征,应尽可能地保护较多的居群;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则应尽量保护群体的完整性以保存其群体内所蕴藏的观赏性状。  相似文献   

8.
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花香水月季的8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表型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大花香水月季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群体间、群体内变异,8个群体的11个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变异系数为15.44%~56.00%;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7.28%,总变异中群体内的变异为62.72%,大于群体间变异(37.28%),说明群体内的变异是该地区大花香水月季的主要变异来源。花瓣长与东经及果径与北纬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8个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可以明显划分为3类,说明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9.
野生马蹄金无性系构件种群组成及生物量结构变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23份野生马蹄金的无性系种群构件数量、质量性状及生物量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构件的表型性状与数量呈现出变异性。单叶叶面积和叶柄长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39.35%和39.01%;叶长与叶宽变异系数都在20%以上;叶柄直径和叶片厚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80%和16.29%;匍匐茎长度的变异系数为27.29%,分枝数变异系数高达67.46%,间隔子长度、直径和数目以及根系的深度、直径变异系数较小;生物量结构方面,单位面积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果实生物量的变异小,表明在一定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0.
红皮云杉亲代特征群体的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来自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及锡霍特山脉等地区红皮云杉12个天然群体13个亲本性状、3000多个样本、35000多个数据的分析表明,红皮云杉亲本性状群体间、群体内以及个体内部存在丰富的变异,亲本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中,33.57%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66.43%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群体间变异较小的是每粒质量、种子发芽率性状、变异较大的是球果性状。每粒质量与种子宽、种翅宽、针叶宽、针叶宽、球果长和发芽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种子越饱满、质量越大,发芽率越高。利用主分量和聚类分析,将红皮云杉亲本群体划分为以下几类:白音敖包(BY)为一类,Lasovski Preser(L.)和Ussuriski preserse (U.)分在一类,穆棱(ML)、海林(HL)为一类,塔河(TH)、高峰(GF)为一类,乌伊岭(WY)、大丰(JS)、友好(YH)为一类,天桥岭(TL)、临江(LJ)为一类。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省双江县膏桐良种繁育基地,对从云南省及四川省不同地区采集的13个膏桐种源进行培育。调查三年生不同膏桐种源的树高、干高、地径及分枝数,并对不同种源的生长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膏桐不同种源的4个生长性状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双江实生种源得分最高,沧源、攀枝花、东川、元谋与元江等5个种源得分次之。  相似文献   

12.
小桐子居群种子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小桐子8个居群种子表型进行研究,测量种子长度、宽度、重量等11项形态学指标。种子表型性状,居群间的变异系数c.v.%=10.64~19.33,表型频率分化系数平均Pst=10.02%,表型方差分化系数平均Vst=14.27%,表明小桐子种子表型居群内变异是其变异的主要来源。居群间欧氏距离Q-聚类分析表明,种子表型分化基本与居群间的地理距离远近相关联。11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种子长度、宽、厚、周长和种子百粒重为小桐子易测定和重要的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13.
云南麻疯树(Jatropha curcas)资源生态地理分布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云南省麻疯树的分布区、资源量和粗脂肪含量开展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云南麻疯树资源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红河流域的260乡(镇),呈零星分布,不同产地种子粗脂肪含量差异较大,单株闯亦存在差异;81个种群所采种仁中,永仁县永兴乡种仁粗脂肪含量最高达67.00%,屏边白河最低为34.88%。评述了云南省的小桐子资源状况,并术其资源及利用的价值优势,论述了云南麻疯树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麻疯树扦插生根过程中插条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规律。【方法】采集不同地方的麻疯树4类无性系插条进行大田扦插,在扦插成活过程中,分期采集不同类无性系插条并分段进行IAAO与CAT酶活性测定分析。【结果】在麻疯树扦插过程中,插条下部IAAO活性逐渐下降;在愈伤组织形成、根伸长期,插条CAT活性增加;枝条上、下部IAAO活性比中部高,而各段的CAT活性差异较小。在不同无性系之间,成活率较高或树龄较小的插条,其IAAO活性较低;对于CAT活性,则以树龄较小的无性系酶活性相对较高,而树龄较大的酶活性相对较低。【结论】在扦插生根过程中,不同地区插条的树龄、成熟度和成活率对其体内的IAAO与CAT均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选择合适的插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法提取了云南元阳县麻疯树不同部位(叶、皮及种子)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解析,分离鉴定了各组成及相对含量.从麻疯树叶、皮、种子挥发性物质中分别分离出53、58、13个色谱峰,鉴定出28、32、10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79.2%、75.4%、97....  相似文献   

16.
通过PCR 扩增并测序分析了18 份不同地理来源的麻疯树种质资源的nrDNA ITS 序列,为今后麻疯树 优良种源的选择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测序结果表明,麻疯树各种质资源的ITS 序列为648~649 bp,G+C 含量 在64.10%~64.71%之间;各资源的遗传距离为0.000~0.069,平均值仅为0.010。进化树分析表明,18 个麻疯树种质资 源基本上聚为1 类,没有得到具有较高支持率的分支,且各资源的遗传差异系数极低。本研究结果再次证实麻疯树 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偏窄,遗传变异小。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来源的13个膏桐居群进行种子品质和ISSR分子标记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各居群种子的百粒重、种仁含油率、种子含油率、蛋白质、淀粉及可溶性糖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PZH(攀枝花)居群种仁含油率(60.52%)和种子含油率(39.33%)均为最高,可作为高脂肪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YNE(印尼)的蛋白质含量(21.92%)最高,可作为高蛋白饲用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2)利用9个ISSR引物对13个膏桐居群39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共扩增出74个位点,其中61个位点为多态位点,多态程度高达82.43%;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30~0.95。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以相似系数为0.73来划分时,39份材料可聚为11类,包括9个复合类和2个独立类。说明供试膏桐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索氏提取法测定了云南元谋、梁河、永胜、元阳、老挝和卢旺达6个地区的小桐子粗脂肪含量。结果表明:云南元谋小桐子种壳、种仁和种子粗脂肪含量分别为2.30%、43.46%、34.50%;云南梁河小桐子种壳、种仁和种子粗脂肪含量分别为2.97%、58.32%、32.57%;云南永胜小桐子种壳、种仁和种子粗脂肪含量分别为0.98%、55.48%、33.45%;云南元阳小桐子种壳、种仁和种子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16%、47.42%、31.47%;老挝小桐子种壳、种仁和种子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11%、64.69%、37.75%;卢旺达小桐子种壳、种仁和种子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99%、51.02%、30.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