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疏浚底泥投放对投放土壤的影响。[方法]以蔬菜(苋菜和空心菜)、牧草(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粮食作物(大豆和玉米)为投放对象,研究秦淮河南京市区段疏浚底泥不同比例投放对投放土壤的影响。[结果]牧草植物土培后土壤中全氮含量比其他2类植物高。3类植物土培后土壤中氨氮含量的最大值为3.1~11.7 mg/kg。粮食作物土培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比其他2类植物低的多。植物栽培后,土壤中全磷含量的最大值均大于751.5 mg/kg,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均随着底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最大值为18.2~25.0 g/kg。[结论]该研究为筛选合适的疏浚底泥投放对象和研究疏浚底泥土地投放的生态风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资江疏浚底泥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其生态风险,对资江沿线18个底泥采样点的Cd、Zn、Cu、Pb、Ni、Cr、As的总含量及各赋存形态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同时进行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d的污染最严重,100%的点位风险筛选值超标,66.7%的点位风险管制值超标;其次是Zn、Cu和As,风险筛选值的点位超标率分别为55.6%、50.0%和22.2%;Pb、Ni、Cr的含量均未超过风险筛选值。Cd和Zn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占比较大,易被生物利用。As仅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Pb和Cr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低且总量未超标,因此风险较低。7种重金属地累积指数中偏重度、重度和严重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中的强、很强、极强生态危害的比例相似。Cd、Cu、Zn为资江较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建议疏浚过程中进行重点监测,实施污染监控和环保处置措施,预防疏浚底泥利用过程中重金属的危害和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材料及技术进行研究。[方法]针对中国土地出现的土墒地力条件退化的具体原因,研究以环境友好的层状硅酸盐为基料、秸秆还田为手段的土墒生态修复材料及配套技术,并对9个省区26个物种48个品种的退化耕地、板结地、盐碱地进行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该土墒生态修复材料及配套技术环境友好,从配方、工艺制造、应用配套技术均生态环保,没有任何对造成土地二次污染的隐患;该材料及配套技术以修复土地土墒条件(水、肥、期、热、生)的良性平衡,建立稳定的循环圈核心,实现粮食增产。[结论]该土墒生态修复材料及配套技术原材料分布广泛、价格低廉,其中部分原材料是现在还在造成环境污染的材料,该材料及配套技术的实施,是一个环保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试验研究水葫芦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态修复应用。[方法]以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水槽中投放不同数量的水葫芦,研究水葫芦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态修复应用效果。[结果]在无底泥模拟试验中,不投放水葫芦的对照系统中叶绿素最大浓度为434.6 mg/m3,而投放1、4棵水葫芦的系统中叶绿素浓度最大浓度分别降为285.0和119.0 mg/m3。在有底泥模拟试验中,与无水葫芦的对照组相比,投放4棵水葫芦(覆盖率为51%)的系统中叶绿素浓度削减了58%。可见,水葫芦可以显著抑制富营养化藻类的生长,但存在一定的种植密度阈值(覆盖率达51%),种植密度过小则抑藻效果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安徽农业科学》2020,(3):54-57
[目的]研究分析辽宁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现状,以期改善其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方法]通过生态足迹法,计算和分析辽宁省201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2017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为4.583 27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95 24 hm~2/人,出现生态赤字3.988 03 hm~2/人,且化石燃料能源日均消耗量呈增长趋势。[结论]针对辽宁省生态问题,结合其污染环境治理现状,提出加强生态生产性土地的保护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观,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量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段云平  石泽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577-7578,7598
[目的]研究絮凝调理对河道疏浚底泥的脱水性能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类型的絮凝剂(无机类絮凝剂PAC和高分子类絮凝剂PAM)对疏浚底泥进行脱水试验研究,分析它们对疏浚底泥的脱水性能。[结果]BM3型高分子絮凝剂(PAM)具有较好的调理性能,最佳配制浓度为0.1%,最适投加量为180 mg/L。采用无机类絮凝剂(PAC)和高分子类絮凝剂(PAM)复配投加的方法,絮凝沉淀所形成的矾花密实,其最适投加量分别为800、150 mg/L。[结论]该研究为疏浚底泥的脱水干化提供了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陕西省榆林市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性和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生态脆弱区榆林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水资源、地质灾害、土壤侵蚀、生境和荒漠化5个生态因子,在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敏感性分析构建榆林生态安全格局。[结果]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是影响榆林市生态安全最敏感的因子,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区面积占有较大比例。生态安全底线、满意和理想区面积比分别为25.69%、41.95%和32.36%。受自然条件和用地现状影响,榆林市生态安全格局地域差异明显,底线区位于白于山、中-南部土壤侵蚀、地灾频发和黄河沿岸地区,满意区位于定边县中部、横山-榆阳中部和神木-府谷北部,理想区主要为古长城以北的风沙区。[结论]榆林市生态敏感性主要以中度敏感为主,其中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湾整治和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消浪、污染削减等生态效益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影响红树林生态修复的各项因子,如:温度、盐度、潮位等,以期为后续红树林造林修复实践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河流岸线被侵占填埋及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量剧增,河流形态及其生态系统显著恶化。为维系河流健康生命,对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广受各界关注。本文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目标,并从修复手段入手,系统阐述了当前河流生态修复的工程类技术(底泥疏浚、河流形态修复、生态补水技术等)和生态类技术(水生生物处理、生物膜、微生物修复、土地处理技术等)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河流生态修复的近自然治理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针对当前生态修复理论的不足,从顺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环境的需求角度,提出了近自然治理理念指导下的河流生态修复原则,即:综合治理和多种措施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河流生态修复多目标统筹和兼顾美学的工程技术设计,以期为未来河流生态修复理论发展与工程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滇池疏浚底泥脱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启斌  倪杰  林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98-1700
[目的]探索适于滇池疏浚底泥脱水的工艺参数。[方法]借鉴污水处理厂中污泥的处理方法,采用絮凝剂FeCl3、Al2(SO4)3和PAM作为脱水药剂,通过向疏浚底泥中投加絮凝剂进行试验研究。[结果]Al2(SO4)3比FeCl3和PAM的脱水效果好,每升滇池疏浚底泥样品中Al2(SO4)3的最佳投加量为170 mg,上清液可达到GB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可直接排放至自然水体而不会造成污染。[结论]该研究可为滇池疏浚底泥快速脱水提供一条简易可行的途径,便于底泥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1.
姚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345-7348
[目的]研究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环境变迁及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方法]在考虑流域环境变迁及生态安全的各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为框架,提出了在多级开发影响下的流域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原则及相关方法。[结果]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环境变迁及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分为驱动力指标、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响应指标,每个指标类型又有多个可选指标。[结论]该研究为我国流域生态安全评估以及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滇池北岸城郊农田生态沟渠构建及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出一套适宜农村地区居民-农田混合类型污水处理方案。[方法]依据生态学原理,对滇池北岸梁家村原有农田沟渠进行生态学改造,扩大沟渠生态容量,强化其污水净化功能,并对其净化效果进行监测评价。[结果]对TN,TP,COD的平均浓度削减率,添加微生物的生态沟渠分别为70.3%,66.6%,73.7%,未添加微生物的生态沟渠为48.3%,60.6%,58.0%,而传统渠渠则为30.1%,23.8%,18.4%。[结论]农田生态沟渠不仅污水净化效果显著,而且不另占用土地,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东平湖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及综合治理措施。[方法]以实地调查与历史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东平湖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东平湖环境问题的治理与生态保护措施。[结果]近年来,东平湖总氮、总磷含量呈下降趋势,但湖水仍处于富营养状态。东平湖存在的洪水、干旱、污染等环境问题与区域的季节性降水、工农业污染等自然与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等措施治理东平湖的环境问题。[结论]该研究为东平湖及其流域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务开  黄万常  周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91-21194,21220
[目的]对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方法]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为基础,建立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信息;根据生态安全指数将红水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划分为5个等级,分析各种生态安全等级的分布和特点,并针对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维护红水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对策。[结果]广西红水河流域以一般安全状态占有的面积比例最大,占全流域总面积的74.25%,凌云、凤山、都安、大化、上林、宾阳和桂平等县(市、区)分布面积比较大;其次是较安全状态(12.74%),这两种等级的生态安全区域是红水河流域最主要的环境区域。造成红水河流域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等。[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红水河流域国土资源、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银科  阎正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483-12486
[目的]研究胡杨地理分布区域气候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胡杨自身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方法]在综述胡杨树种概况和地理分布的基础上,对胡杨分布区气候、水资源、地下水特征、土壤类型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特殊的区域气候环境条件以及长期的人类活动干扰是影响胡杨生长的主要因素。胡杨叶形的变化是对气候环境适应的明显特征,胡杨通过调节酚类次生代谢物质在体内的合成、转运和转化等过程来抵御极端干旱环境下各种环境因子的胁迫。有效的保护和更新复壮措施以及生态输水工程对于恢复和重建受损的胡杨林绿洲生态环境作用显著。[结论]该研究对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瑛  曾磊  赵贵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58-12160
[目的]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脆弱性。[方法]从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已构建的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并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植被生态脆弱度,评价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脆弱性。[结果]苏贝淖流域植被脆弱性划分为极度脆弱、高度脆弱、中等脆弱、低度脆弱4个等级;极度脆弱区分布于苏贝淖附近的湖盆滩地地带,地下水位埋深普遍小于1.0 m,该区植被与地下水关系密切;低脆弱区分布于苏贝淖四周的梁地地带,地下水位埋深10.0~40.0 m,植被生长与地下水埋深关系不明显;地下水位对植被生态的影响最为敏感,是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键因子。[结论]该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栎霖  毛凯  李西  刘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23-2024,2032
综述了国内外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高速公路生态防护技术措施,并针对目前高速公路生态边坡防护在技术模式、植物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生态防护角度出发建立不同路域的生态公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孙辉 《北京农业》2011,(12):176-177
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是铜陵当前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矿山环境治理和保护已成为铜陵人新世纪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铜陵矿山治理为研究对象,分析铜陵矿区生态破坏现状,提出生态修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田辉  赵海卿  郭晓东  都基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28-16329,16388
[目的]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敬信湿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方法]借鉴国内外湿地生态评价的指标和方法,结合图们江下游敬信湿地的实地调查,选用反映湿地环境保护功能、生态系统功能和社会文化价值的10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敬信湿地进行生态评价。[结果]敬信湿地的综合评价指数CEI为0.712 4,0.7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