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自由采食条件下1~40日龄羔羊的吮乳量、开食料采食量和消化率、及对日增重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双羔或三羔小尾寒羊羔羊16只,平均体重(3.02±0.23)kg,公母各半,分为四组(每组n=4,1组:公羔,21日龄断奶;2组:母羔,21日龄断奶;3组:公羔,28日龄断奶;4组:母羔,28日龄断奶),使用吮乳前后称体重、PEG标记羔羊粪等方法。【结果】小尾寒羊母羊的泌乳高峰为产后5~12 d,之后则逐渐下降,乳的干物质含量在产后一周内高于30%,之后则逐渐降低和趋于稳定。然而,母羊的泌乳量(或羔羊吮乳量)差异较大。1~28日龄多羔小尾寒羊的平均吮乳量为0.65 kg/羔/日,为单羔的61.4%,从母乳获得的营养较少。1周龄羔羊对开食料即有较高的消化率(约60%),之后则基本稳定。【结论】羔羊随日龄对开食料消化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为采食量的提高而不是消化率。在吮母乳和自由采食开食料条件下羔羊约28日龄时断奶较好,如果在21日龄断奶则会出现体重下降。  相似文献   

2.
急性冷应激对皖西白鹅某些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7日龄皖西白鹅为试验对象,研究在12±1℃室温条件下进行急性冷应激处理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的影响。结果表明,FT3在冷暴露6 h和12 h时显著升高。FT4冷暴露3 h显著升高(P<0.01),随后逐渐下降,至结束冷暴露后12 h显著降低(P<0.05)。T3在冷暴露过程中逐渐升高,在冷暴露6 h、结束冷暴露后0.5 h和3 h时明显高于应激前水平。T4在冷暴露6 h、结束冷暴露后6 h时达到峰值。Cor在冷暴露3 h时显著升高(P<0.05),并在冷暴露期间保持高水平。血清中ACTH随冷暴露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在冷应激3 h时显著高于应激前的水平(P<0.01),至冷暴露结束后3 h时,ACTH再次明显升高(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伊犁马3 600 m速度赛赛前赛后血浆中代谢物的差异变化。【方法】根据马场提供的遗传系谱,挑选5匹(3♂+2♀)无亲缘关系、体重(384.40±34.18)kg、年龄为2岁的速度赛用伊犁马,每日进行等强度训练。第25 d晨饲后4 h进行3 600 m速度赛,试验马以(11.75±0.87)m/s的平均速度完成比赛。赛前安稳状态下和赛后即刻测定心率和呼吸频率,采集血液、制备血浆样品,采集血浆的质谱,采用非靶向性代谢组学方法测定代谢物。【结果】与赛前心率(39.80±0.40)bpm、呼吸频率(14.00±1.80)bpm相比,3 600 m速度赛赛后即刻试验马心率(80.80±7.70)bpm、呼吸频率(78.80±3.90)bpm显著升高(P<0.05)。与赛前相比,试验马赛后即刻部分血浆代谢物产生显著变化,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柠檬酸循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五糖和葡萄糖醛酸间转化、半胱氨酸与蛋氨酸代谢、氧化磷酸化、脂肪酸降解、鞘脂代谢等生化代谢途径(P<0.05)。【结论】伊犁马3 600 m速度赛前、赛后血浆样本的LC/MS代谢谱存在差异,差异代谢物...  相似文献   

4.
(冷应激对伊褐红公雏鸡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采用80只5日龄雄性伊褐红雏鸡进行急性(24 h以内)、慢性冷应激(3 d ,10 d)实验(比常温低8 ℃),通过脂酶染色法观察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目的变化和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观察法氏囊中肥大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表明:急性冷应激期间,T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1),在应激12 h后,细胞数量最低(0.30±0.04 个/视野),应激24 h后,淋巴细胞又有所升高,但还是明显低于对照组。 淋巴细胞总数明显升高(P<0.01),在应激24 h后数值最高(1.29±0.08个/视野);冷应激3 d后,T细胞减少不明显,淋巴细胞总数明显增加。冷应激10 d后淋巴细胞数目极显著减少(1.12±0.12个/视野对1.65±0.09个/视野,P<0.001)、T淋巴细胞数目也极显著增加(0.65±0.08个/视野对0.44±0.02个/视野,P<0.001)。结果提示较正常饲养温度低8 ℃冷应激使雏鸡细胞免疫水平增加。  相似文献   

5.
雏鹅冷应激反应中HPT轴HSP70mRNA的动态表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冷应激处理时,HSP70基因mRNA在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HPT轴)中的表达规律。【方法】以7日龄皖西白鹅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技术,分析(12±1)℃室温条件下雏鹅HSP70 mRNA在HPT轴中的动态表达规律。【结果】下丘脑HSP70 mRNA转录量在冷应激1.5、6和9h显著升高,其它时间点均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应激结束后6h内HSP70 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应激结束后6h转录水平最高,随后又迅速下降到室温下的转录水平。垂体HSP70 mRNA转录量在冷应激0.5、1.5、6和12h时显著降低,其它应激时间均升高到应激前的水平,应激结束后0.5、3和6h转录水平也显著低于应激前的水平,随后逐渐升高到应激前的正常水平。甲状腺HSP70 mRNA转录量在冷应激0.5h时显著升高,随后迅速下降到应激前的水平,应激3、6和12h时显著降低。应激结束后0.5h和3h转录量显著升高,其它时间点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雏鹅冷应激反应中,HSP70基因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中的表达规律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组织中有不同的调控规律。下丘脑HSP70 mRNA转录水平最高,表达量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是冷应激反应时的正调控基因;而它在垂体和甲状腺中的表达总体是被抑制的,是垂体和甲状腺冷应激反应时的负调控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两种不同饲养方式下,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行为特征和唾液皮质醇激素水平作对比分析,以期说明发酵床饲养可提高仔猪动物福利。【方法】按照密度一致原则(0.67 m~2/头),将88头体重相近(10.42±0.36 kg)的35日龄断奶苏钟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两组,即漏缝地板饲养组(slatted-floor house,SFH)和发酵床饲养组(deep-litter house,DLH)。每组设4个重复,SFH和DLH组中每个重复分别为6和16头。适应14 d后,进入试验期,试验期为21 d。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间记录仔猪日采食量,分别于仔猪49日龄和70日龄时进行个体称重,按重复计算仔猪的日增重和料肉比;于仔猪68日龄时,进行24 h录像采集,每个重复随机挑选3头仔猪用于行为学观察,观察时间为07:00-17:00;于69日龄上午9:00-10:00,每个重复选择3头仔猪用于唾液采集,测定其皮质醇激素含量。【结果】1SFH和DLH组仔猪末重、日均采食量、日增重和料肉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SFH组相比,DLH组仔猪站立和犬坐行为时间比例显著增加(P0.05),躺卧行为显著降低(P0.05);仔猪主要活动时间为08:00-10:00和12:00-15:00;DLH组中仔猪运动和探究行为(特别是翻拱垫料行为)时间比例显著高于SFH组(P0.05),操纵圈舍行为和攻击行为显著低于SFH组(P0.05);与SFH组相比,DLH显著提高了仔猪饮水时间比例(P0.05),但对排泄(排尿和排便)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DLH组仔猪总采食时间显著低于SFH组(P0.05),但因采食次数的显著增加(P0.05),使DLH组仔猪每次采食持续时间显著高于SFH组(P0.05)。3DLH组仔猪唾液中皮质醇激素含量显著高于SFH组(P0.05)。【结论】发酵床饲养能够增加断奶仔猪的探究行为、运动行为以及每次采食持续时间,降低其攻击和操纵圈舍行为,提高了仔猪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卵巢摘除对山羊羔产肉性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全舍饲条件下体质量相近的母羔羊随机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在试验开始时处理组母羔羊摘除卵巢,对照组未摘除。在试验0d和50d早晨对2组羔羊空腹称体质量,并在试验0,10,20,30,40和50d早晨对2组羔羊空腹采血,测定血清生长激素(GH)水平和血清生长抑素(SS)水平。饲养50d后,分别从处理组和对照组随机选取5只母羔羊屠宰,测定其胴体质量、屠宰率、净肉率、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等指标。【结果】处理组羔羊平均日增体质量为128g,比对照组高13g,且差异显著(P<0.05)。处理组羔羊血清GH质量浓度从20d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到50d时达到11.55μg/L,较对照组高2.21μg/L;处理组羔羊血清SS在10d降至28.99n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对照组血清SS则一直保持稳定。处理组羔羊屠宰率为45.62%,对照组则为42.41%,二者差异显著(P<0.05);处理组羔羊的胴体质量和净肉质量分别为(12.85±0.64)和(10.36±0.58)kg,比对照组高出1.62和1.37kg,且差异显著(P<0.05)。处理组羔羊肌肉中粗脂肪质量分数为6.71%,对照组为3.37%,差异极显著(P<0.01);其粗蛋白质量分数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粗灰分和水分质量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也不显著(P>0.05)。【结论】去卵巢可以有效提高母羔羊的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建立了金霉素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检测方法,以三元健康杂交猪为对象,研究了10%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在猪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为金霉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6头大长白三元杂交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禁食组和非禁食组2组,采用三药剂三周期三交叉试验设计,分别按10 mg·kg~(-1) b.w.静注盐酸金霉素溶液、40 mg·kg~(-1) b.w.灌服10%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每次给药间隔为7 d,根据试验前设定好的时间点采集血样,分离血浆,进行HPLC-MS/MS测定,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WinNonlin5.2.1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血浆样品用0.1 mol·L~(-1)Na2EDTA-McIlvaine缓冲液超声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净化,35℃水浴吹干后用甲醇定容,进行HPLC-MS/MS分析测定。色谱柱为CNW C18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1;电喷雾离子源,多级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外标法定量。猪血浆中金霉素的检测限为5 ng·mL~(-1),定量限为10 ng·mL~(-1),在5—500 ng·mL~(-1)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低、中、高三个添加水平下,金霉素的平均回收率为76.90%—89.25%,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97%—9.45%、6.16%—13.39%。该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金霉素在猪血浆中的测定。【结果】禁食组静注盐酸金霉素溶液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为(57.42±23.53)μg·h·mL~(-1),V/F为(5.67±2.12) L·kg~(-1),MRT为(13.87±2.00)h,t1/2为(19.93±5.26)h;分别灌服10%金霉素微囊颗粒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后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分别为(34.46±10.28)μg·h·mL~(-1)和(33.15±12.76)μg·h·mL~(-1),Cmax分别为(2.48±1.05)μg·mL~(-1)和(2.97±1.88)μg·mL~(-1),Tmax分别为(4.88±1.25)h和(3.13±1.55)h,V/F分别为(31.53±15.98)L·kg~(-1)和(32.30±9.69)L·kg~(-1),MRT分别为(19.93±3.83)h和(17.41±1.80)h,t1/2分别为(16.87±3.49)h和(17.13±3.58)h,F分别为(17.03±0.08)%和(15.82±5.16)%。非禁食组静注盐酸金霉素后药动学参数:AUC0-∞为(37.58±21.30)μg·h·mL~(-1),V/F为(12.59±6.43) L·kg~(-1),MRT为(22.17±14.47)h,t1/2为(27.79±12.82)h;分别灌服10%金霉素微囊颗粒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后药动学参数:AUC0-∞分别为(20.81±7.46)μg·h·mL~(-1)和(19.72±5.69)μg·h·mL~(-1),Cmax分别为(1.02±0.38)μg·mL~(-1)和(0.95±0.32)μg·mL~(-1),Tmax分别为(6.38±4.44)h和(8.00±5.24)h,V/F分别为(52.40±22.90) L·kg~(-1)和(52.47±19.69) L·kg~(-1),MRT分别为(24.67±9.52)h和(23.37±4.21)h,t1/2分别为(18.57±10.67)h和(16.64±5.12)h,F分别为(16.07±6.78)%和(15.26±5.26)%。【结论】灌服10%金霉素微囊颗粒(40 mg·mL~(-1) b.w.)及15%金霉素微囊颗粒(40 mg·mL~(-1) b.w.)后,药物在猪体内吸收缓慢,分布广,消除较慢,生物利用度低。与禁食组相比,非禁食组10%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达峰时间更慢、峰浓度更低,但表观分布容积更大,生物利用度偏低,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表明饲料不影响金霉素在猪胃肠道中的吸收,但会改变金霉素进入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两种饲养方式对0—3周龄雏鹅夜间采食行为的影响,分析夜间采食行为与生产性能的关系,以期为生产中安排饲喂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将120只体重基本一致((97.78±2.67)g)的1日龄四川白鹅随机分为两组(公母各半),即网上平养(net rearing,NR)组和地面平养(floor rearing,FR)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试验于2016年8月在西南大学畜禽养殖基地进行,试验期共21 d,平均温度为(28.72±2.16)℃,相对湿度为(85.76±8.73)%。参照美国NRC(1994)鹅的营养需要配制日粮,代谢能为11.97 MJ·kg~(-1),粗蛋白质含量为20.43%,试验期自由采食和饮水。记录日采食量,于7、14和21日龄称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NY/T 823-2004)测定试验期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在试验结束前3d,利用红外高清监控摄像系统进行录像采集,将视频采集后,利用视频软件,参照鸡和小鼠夜间行为观察的方法加以改进,每间隔10 min设定为一个视频段,共72个视频段,重复观察鹅的夜间采食行为,观察时间为18:00至次日6:00,记录鹅夜间采食行为时间。【结果】NR组平均每只鹅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为19.07 min,FR组平均每只鹅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14.26 min,二者间差异极显著(P0.01)。两种饲养方式下雏鹅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NR组鹅末重显著高于FR组(P0.05),NR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FR组(P0.01),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FR组(P0.05),料重比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与生产性能相关性分析可知,NR组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与平均日采食量呈显著正相关(r=0.796,P0.05),与平均日增重也呈显著正相关(r=0.807,P0.05),与料重比呈显著负相关(r=-0.816,P0.05);FR组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与平均日采食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0,P0.01),与平均日增重呈显著正相关(r=0.801,P0.05),与料重比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r=-0.573,P0.05)。通过建立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与生产性能间回归方程可知,NR组平均日采食量y1(g·d~(-1))、平均日增重y2(g·d~(-1))和料重比y_3与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x1(min/12h)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_1=-222.70+29.96x_1-0.78x21(R~2=0.956,P=0.009)、y_2=6.73+1.46x1(R~2=0.650,P=0.043)、y_3=2.83-0.05x1(R~2=0.654,P=0.050);由于FR组料重比与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固不能建立回归方程。因此,FR组平均日采食量y4(g·d~(-1))、平均日增重y5(g·d~(-1))与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x2(min/12h)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4=~(-1)0.10+4.13x_2(R~2=0.904,P=0.004)、y5=-39.82+4.83x2(R~2=0.644,P=0.045)。【结论】两种饲养方式下,NR组鹅夜间采食行为持续时间高于FR组,且夜间采食行为的增加提高了鹅的生产性能。因此,建议生产中采用网上育雏方式,同时要保证夜间饲粮的供应,满足雏鹅的夜间采食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磺胺噻唑在山羊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为该药在兽医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用磺胺噻唑对照品配制标准溶液,建立磺胺噻唑的紫外测定方法。给6只山羊分别静脉注射剂量为70mg/kg的磺胺噻唑钠,于注射前和注射后5,10,15,30,45,60,120,180,240和300min分别颈静脉采血,测定血药质量浓度,用残数法拟合药-时曲线,计算其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磺胺噻唑在山羊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药物动力参数消除相初始质量浓度B为(198.37±64.63)mg/L,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0.05±0.04)h,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0.89±0.21)h,表观分布容积Vd为(0.15±0.07)L/kg,体内消除率CL(s)为(0.28±0.08)mg/(kg·h),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为(1.58±0.58)h。【结论】磺胺噻唑在山羊体内为短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