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能更好地指导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分区、推进我国土地整治的景观生态型建设,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和灰色星座聚类法将研究区进行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分区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的77个分区单元可以划分为自然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分区、半自然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分区和人文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分区3种类别,并根据各分区的自然属性、土地集约利用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特征,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土地整治发展方向。说明湖北省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分区研究能够为区域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耕地资源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化建设的要求和污损土地存在现状,开展生态型土地整治已成为顺应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耕地保护政策的不断严格以及生态型土地整治要求的不断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不断向耕地产能提升转变,对于污损土壤的修复也是生态型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本文对物理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以及联合方法等各类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在生态型土地整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污染土地修复工作的推进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刘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79-181
土地整治活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用地结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破解建设用地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河南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对土地整治活动提出新的要求,该研究在重新审视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以生产、生活、生态多重功能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构建了3种土地整治模式——农业土地整治模式、新农村建设整治模式、生态型整治模式,并根据各模式内涵提出土地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陕西省渭北地区为研究区域,结合该区域地形地貌、水资源特征、地质结构、生物分布等因素,分析和展望该区域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经验和改进办法,以期为生态型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该区域开展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必须要以综合整治为原则,以区域整体生态效益为目标,结合该地区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优化项目设计理念、转变土地整治模式、认清项目实施特点等方式,以期对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治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推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性措施,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以夏津县为例,分析夏津县土地整治现状及存在的生态问题,探索夏津县在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中的思路及方法,寻求适合夏津土地整治开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是科学有序开展农用地整治工程的政策支撑和技术保障。在搜集整理我国土地整治相关政策文件、发展战略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城乡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土地的不同需求,将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目标划分为4个阶段,并对1986年以来农用地整治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建设规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用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更新缓慢,滞后于土地整治转型发展,对于农用地整治工程的具体实施缺乏导向性和针对性。为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将农业产业特色和科技农业融入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之中;激发乡村人口内生动力,在建设规范编制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公众参与力度;打造优质绿色生态良田,编制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近郊及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地区,以景观和文化为导向,优化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范。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开展生态土地整治研究提供借鉴,采用文献分析法及总结归纳法,在总结贵州生态土地整治探索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贵州在生态土地整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贵州开展生态土地整治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推动贵州生态型土地整治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传统型土地整治项目向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升级已是必然趋势。以贵州省为研究区,基于绿色生态视角,通过资料查询与实地调查等方式,总结归纳贵州省土地整治项目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现状、类型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优化建议,以期为贵州省生态型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推动土地整治项目升级,丰富生态型土地整治研究内容,拓展土地整治内涵。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土地整治的发展历程、现状进行梳理,结合乡村振兴对现有土地整治的诉求,对土地综合整治技术和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初步构建了一套"土地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提升+三产融合"技术体系,以期对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海西经济区为漳州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漳州土地整治提出新的要求.该研究首先分析海西经济区背景下的漳州发展与土地整治的逻辑关系,探讨漳州土地整治对于模式的迫切需要;进而综合考虑土地开发利用、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给出漳州在海西经济区发展背景下的3种土地整治模式;最后将各种模式与具体地域进行对应,形成3个土地整治区,分析了每个区实现自身土地整治目标方向的具体条件.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整理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高效、集约利用的有效措施。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城市土地利用,使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关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过程。目前我国城市土地整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介绍了城市土地整理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城市土地整理的作用与功能和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量估算的精度对项目投资的合理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设计典型样区的基础上,采用横断面延米法、外拓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工程量的估算,探讨了区域土地整理项目工程量估算的新方法,并以西部生态建设地区云南省“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为例进行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横断面延米法和外拓系数法相结合的估算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可为大尺度区域土地整理项目工程量的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通过2010―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主题为"土地整治"的1 461篇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CSSCI和CSCD研究文献,绘制关键词共现、研究热点演进时区和主要突变词的知识图谱,开展土地整治的热点研究以及从土地整治到全域整治的阶段分析,探讨两者的理论脉络、重点领域和前沿动态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2010-2021年,国内土地整治的热点研究始终围绕耕地保护目标,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土地利用和土地综合整治等三个方面;以耕地保护为轴线,2010年以来土地整治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传统整治、生态转型和全域整治3个阶段。在继续坚持耕地保护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本研究提出了调整整治理念、提高整治效率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光辉  刘友兆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86-9588
首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了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为土地整理各类工程对景观生态产生了干扰、演替等生态效应,形成了各种生态胁迫因子。将当前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归纳为4个大类,即土地平整、植被破坏、沟渠路建设与零星地的归并以及作物种植与客土填充,从而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这个模型揭示和描述了土地整理绝大部分可能的风险源和胁迫因子以及这些风险源和胁迫因子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为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挂钩政策的内涵、背景及其意义,分析了挂钩政策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内容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山东费县土地整理,对挂钩政策下的农村土地整理情况及其对当地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匈牙利存在相同的土地利用现状,即土地细碎和规模不经济,两国都同样重视土地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比较两国的土地管理体制,相关法律法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制度,总结匈牙利土地利用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设计对我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治活动是一个打破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然后重建新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地整治区域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预测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最后提出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重建新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土地整治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土地整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土地整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了传统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土地整理建议,最后对苏州土地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汉庆  陈军 《江西农业学报》2013,(11):143-146,150
选取了2006—2010年宣城市120个农村土地整治验收项目,并采用LMDI模型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计算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分析了效益的时间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土地整治综合效益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同影响,与规模经济呈正相关;(2)因整治方向和重点不同,不同时期影响土地整治的因素有较大差异;(3)不能仅以新增耕地率为约束性指标,还应实质考虑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在土地整治活动中应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格入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构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后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综合评价等级为"基本成功",社会效益成功度最高,经济效益次之,生态效益成功度最低,项目建设从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分析该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土地整理项目开展及后效益评价的建议,以期对我国东部平原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工作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