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钟猪是经10多个世代闭锁群体继代选育而成的猪新品系。通过已选育10个世代的苏钟Ⅰ系有关资料,探讨了各原始祖先血缘在后代个体中所占比例(即后代个体的遗传同质性分析),证明在闭锁的群体继代选育中,各原始祖先在后代个体中都占有一定比例的血缘份额,只是最初几个世代中在各个体中所占的血缘份额差异、变异都很大,但随着群体继代选育的代数增多,这些差异趋于稳定。因此,对群体以某一始祖或祖先来划分血缘只能在少数几代以内,群体继代选育多代以后,这种划分方法不可行。  相似文献   

2.
采用理论推算方法,对基因频率(A=p,a=q)和基因型频率各不相同的若干原始群体(Aa=m0),在自交率扛)和异交率(y)各不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自然交配时,后代群体中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后代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Aa(m)可以用公式Aa(m)=[m0X(1/2x)^m]+(2pqxy)[1+∑1m-1(1/2x)^m-1]表示,并根据公式对Aa(m)进行了实际计算。原始群体的基因型频率(m0)对后代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影响最小,并随着繁殖世代(m)的增加渐趋于0;当m0对后代的影响渐趋于0时,若2pq不变,则x(y)对后代中Aa(m)的影响渐趋于与y[1+∑1m-1(1/h)^m-1]成正比,若x(y)不变,则p(q)对后代中Aa(m)的影响渐趋于与2pq成正比。m2及以后各代群体中的Aa(m)还可以用公式Aa(m)=m1-(mo-m1)∑1m-1(1/2x)^m-1表示,1由此可知,当m1=m0时,则各世代中Aa(m)保持不变,即这样的群体为遗传平衡群体。  相似文献   

3.
群体近交的最优选配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能够使群体近交得以最优控制的线性规划模型。计算机模拟试验表明,在控制群体近交方面线性规划选配明显优于随机交配,越是在世代的早期,这种优越性越大。民猪保种群体应用线性规划选配,其后代的近交系数为0.0589,比随机交配期望值低32.38%。  相似文献   

4.
德宏水牛和摩拉水牛及杂交后代的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德宏水牛、摩拉水牛及二者杂交后代之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技术,从7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对德宏水牛、摩拉水牛及二者杂交后代共8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检测,结果11条引物共产生89种扩增片段,多态片段73条,多态率82.02%。两亲本群体相对遗传距离为 0.220 3 ,杂交后代群体与德宏水牛、摩拉水牛群体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 0.101 7 和 0.135 3 ,表明杂交后代群体与两亲本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小于两亲本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杂交后代群体与德宏水牛群体遗传关系更接近。  相似文献   

5.
苏钟猪的选种选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钟猪的选育过程在遵循常规群体继代方法的同时,也根据一些具体情况及育种需要,制定了选种、选配方法。其选择指数公式的确立主要依据日增重,背膘厚这两个主选性状,选配计划的制订主要根据后代近交系数。该文依据苏钟猪的有关资料,探讨了苏钟猪的选种选配方案。  相似文献   

6.
对种猪24头、仔猪487头的乳头数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与产仔数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用SA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猪的乳头数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接近于父母代的群体均值,且具有一定的集中性;乳头数目不同的父母代组合其后代的乳头数目趋向于父母代的群体均值;父系乳头数与窝平均产仔数呈正相关,母系乳头数与窝平均产仔数呈弱负相关;采用父系半同胞相关法估测猪乳头数性状的遗传力为0.26,属中等遗传力。  相似文献   

7.
对一个成功的繁殖猪群而言,公猪的影响远大于母猪;品质优良的种公猪是一个猪群高生产水平的保证。采用人工授精时,公猪对整个群体后代的影响更大。公猪饲养的好坏,既影响种公猪的使用年限和良种普及覆盖面,又影响与配母猪的受胎率、产仔数及其后代生活力,还影响整个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为了充分发挥良种公猪作用,提高配种质量,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必须加强饲养,精心管理,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公猪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8.
据报道,我国在上海已经首次获得超低温冷冻猪胚胎的后代,为有效保存我国优良地方猪种和特有猪种的胚胎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个品种的公猪与另一个品种的母猪杂交所生产的后代称为二元杂交猪,用二元杂交的母猪与第三个品种的公猪杂交生产的后代称为三元杂交猪.就其生产性能来说,三元杂交猪优于二元杂交猪.  相似文献   

10.
茶树双无性系后代数量遗传与育种应用研究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试验研究阐明了茶树双无性系后代的遗传进度、人工“有~无~有”性系转换特殊方式下,群体由“群体~非群体~群体”的遗传动态及其数量性状的遗传水平、茶树母本遗传特性对双无性系后代遗传的干扰因素、并对双无性系后代的种性实质及这种遗传特殊方式所产生新群体的利用价值作了评价。茶树双无性系杂交已成为现代茶树遗传育种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印度很注重推广双无性系后“代,我国利用双无性系后代颇早,但进行遗传分析,本项仍属首次。这项研究,不仅丰富木本植物两种繁殖方式的遗传,更具茶树遗传育种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2.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4.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山茱萸浸提液中山茱萸多糖的酶水解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浸提液的中有效成分马钱苷含量进行了HPLC法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多糖浸提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5,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80℃,果胶酶添加量0.55 g/L。用HPLC法测定出的山茱萸浸提液中马钱苷平均含量为0.512 ...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等株行距的宽窄行混合和等穴距错位插秧的混合稀植栽培形式 ,研究了边行效应在混合稀植栽培中的作用、混合稀植栽培的产量表现、组成行的产量、边行效应值及增产机理。该栽培技术体系综合了目前普通等株行距稀植和超稀植栽培的优点 ,通过边行效应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7.
施用SODm增效剂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设置不同SODm增效剂施肥量梯度,研究SODm增效剂对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SODm增效剂分别较普通肥处理和复混肥处理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6.8%和5.04%。施用SODm增效剂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抽穗前后干物质生产,以及抽穗后物质转运效率,相对于普通肥处理增产8.4%。  相似文献   

18.
利用已构建的过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GEF7基因植株,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并与野生型植株进行对比分析,对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的幼苗表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幼苗的根长比野生型对照明显增加;其子叶形态、数目和幼苗形态等方面均有异常表型,表明GEF7基因的功能与根的发育有关,并参与调控植物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古代创造了麦草覆盖生产韭 黄及泥碗护苗等传统设施农业技术,至今仍然受到农民欢迎,在 甘肃省中部应用面积约5万多hm2。建国后,甘肃设施农业获得 了新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进应用北京改良式 温室阶段,时间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个阶段为塑料拱棚 与地膜覆盖栽培阶段,时间在20世纪70-80年代:第三阶段为  相似文献   

20.
姬松茸碳源利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麦秸培养基,系统研究了姬松茸在生长期间对碳源的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姬松茸降解的有机物质绝大部分被菌体的呼吸过程消耗掉,绝对生物学效率较低;在菌丝生长阶段,木质素的降解速率大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这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十分有利;非木质纤维素组分在菌丝生长阶段被主要利用,而木质纤维素则是子实体生长阶段的主要碳源。且就整个栽培过程而言,姬松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79.86%的碳源来自木质纤维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