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状液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其稳定性对实际应用和研究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界面张力、界面膜、温度和沉降等方面介绍了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另外还介绍了表达乳状液稳定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刚  张国忠 《油气储运》2006,25(7):26-28
利用管流试验装置和偏光显微镜系统,对XT稠油乳状液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XT稠油乳状液为W/O/W型多重乳状液,常温下添加800mg/L乳化剂,降粘效果和稳定效果较好,剪切流量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明显,剪切流量增大时,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孟江  任连城  魏小林  张燕 《油气储运》2012,31(3):167-170,247,248
利用试验环道对胜利新滩含水65%稠油的W/O乳状液采用转相乳化法形成O/W乳状液的性质进行测试。3种不同方案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环道试验配制的乳状液液滴尺寸分布范围大,稳定性较差;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环道流量和乳化剂加量对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影响较大;流量越大,O/W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越好;在一定范围内,乳化剂加量越大,O/W乳状液稳定性越好。在管流条件下,形成O/W乳状液和乳化剂在管壁吸附均可降低管输摩阻,乳状液的稳定性是影响管道压降的主要因素。温度变化对O/W乳状液的表观粘度影响不大,同时,加剂0.8mg/g形成的O/W乳状液停输再启动不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4.
以D_(500 nm)和TBARS为指标分别考察玉米蛋白水解物对吐温20-壳聚糖双层膜O/W乳状液在4、25、 37℃下贮藏7 d过程中物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脂肪酸的释放量为指标,通过静态胃-肠消化和动态胃-肠消化体外模拟模型考察玉米蛋白水解物对吐温20-壳聚糖双层膜乳状液脂肪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玉米蛋白水解物(2.5~10.0 mg/mL)降低了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但是并未降低乳状液的氧化稳定性。玉米蛋白水解物促进了乳状液中脂肪的消化,乳状液中脂肪在动态胃-肠消化模型中的消化速率和程度低于在静态胃-肠消化模型中。说明玉米蛋白水解物可以改善乳状液中脂肪的氧化和消化。  相似文献   

5.
油田集输工艺中油水混合物形成的原油乳状液流变特性较为复杂,可能影响管道安全经济运行。为探究磁处理对含蜡原油乳状液的降黏效果,利用自行研制的静态永磁处理装置,调整磁场强度、磁处理温度及磁处理时间,对乳状液的黏度变化进行实验研究。对磁处理前后原油乳状液黏度与油水界面张力进行测量,观察乳状液液滴分布情况,分析乳状液降黏原因。通过磁处理实验发现,当磁处理温度为58℃、磁场强度为200 T、磁处理10 min时,乳状液黏度降低幅度最大,降黏率达到14.5%;通过界面与显微实验发现,乳状液经磁处理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施加不同的磁处理条件后液滴分布不变,磁场作用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与原油黏度进而降低乳状液黏度。研究成果可为含蜡原油乳状液降黏输送技术提供指导,保障原油集输安全。(图10,表4,参26)  相似文献   

6.
稠油O/W乳状液的性质复杂,其静态稳定性和黏度是选择确定输送工艺的重要指标。使用两种稠油和3种乳化剂成功地在高温及高矿化度等条件下,制备出O/W乳状液,确定了乳状液的制备条件,筛选出适合不同条件的乳化剂。通过测量O/W乳状液在不同制备条件下的黏度和析水率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各因素对乳状液性质的影响规律,得到了O/W乳状液黏度和稳定性随含水率、搅拌条件、温度、矿化度以及p H值的变化规律,完善了O/W乳状液黏度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淀粉基颗粒乳化剂具有安全可食、来源广且价格低等优点,综述了以淀粉微粒为颗粒乳化剂稳定的Pickering乳状液的制备及界面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淀粉基Pickering乳状液中脂质氧化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展望了其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行业的应用前景,并对相关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进一步促进相关基础理论的发展,并拓展乳状液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稠油黏度高,开采、运输难度较大,需乳化降黏输送,研究其乳状液特性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单因素实验,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及含量、油水比、乳化温度及乳化强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所稳定的乳状液,其稳定性和流变性差异较大。随着CAB-35质量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的分水率先降低后趋于稳定,表观黏度先急剧增大后趋于稳定。随着油水比的增加,乳状液分水率降低,表观黏度逐渐增加。随着乳化温度升高,乳状液的分水率先降低后升高,表观黏度逐渐降低。随着乳化强度增大,乳状液分水率逐渐减小,表观黏度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综合考虑稳定性与流变性,确定了最优乳化条件,可为稠油O/W型乳状液的乳化降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如乳化剂种类、乳化剂浓度、乳化助剂浓度、乳化温度及乳化时间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植物精油乳状液稳定的优化条件如下:以魔芋葡甘聚糖为整个乳状液体系中的水相助剂,乳化剂为单甘酯与吐温~80复配(质量比为63:37),复合乳化剂占整个乳状液体系的3%,乳化温度63~68℃,乳化时间13~15 min时得出的乳状液稳定性较佳.  相似文献   

10.
冷榨植物油工艺会使核桃油中存在水包油(O/W)型的的乳状液,水包油乳状液易出现聚结、凝絮、沉降、分层等现象,使得核桃油变质,更易氧化,脂肪酸增多从而浪费。本论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储存温度、乳化剂种类及浓度、水相pH对水包核桃油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剪切速度为2 000 r·min~(-1)下、储存温度为0℃时,以0.50%(质量百分浓度)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水相pH为7.0,水包核桃油乳状液稳定性最高,且乳状液随着时间的延长,稳定性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