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已形成大规模生产和繁殖杂交水稻亲本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由于在亲本三系的繁殖和制种过程中,常常造成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因此其种子纯度的保持十分困难。而现有的杂交水稻亲本三系保纯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针对这些杂交水稻三系亲本在繁殖、保纯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提出了一项新的保纯繁殖方法——两圃制保纯繁殖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省工省力、生产效率高等特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其田间操作规程如下: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不育系混杂退化原困主要是机械混杂和生物混杂,其次是自然变异,针对不育系在原种和产过程中可能出现混杂的环节,提出了相应的防杂保纯对策。  相似文献   

3.
滇Ⅰ型不育系滇榆1号A中有两种主要混杂类型,颖尖的颜色分别为红色、白色,本试验研究了这两类混杂株影响杂种优势的效应。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的混杂株对滇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有极显著的负向效应,尤其是红尖型混杂株。  相似文献   

4.
 我校自6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已于1969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70年代实现粳稻型三系配套以来,滇型水稻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现象及生产上杂交种子混杂,不育系育性不稳定等问题,进行了育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品种抗性是防治稻瘟病等主要水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同时杂交水稻优良种子的推广应用也为水稻增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近年来由于生物学混杂、机械混杂和人为利用相似的种子等严重影响了杂交稻的种子质量。目前杂交稻的种子纯度和真伪鉴定通常是在播种前到海南进行田间种植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和应用DNA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杂交稻种子纯度和真伪鉴定,以克服海南田间种植鉴定周期长、异地鉴定费用高等缺点。  相似文献   

6.
滇I型不育系滇榆1号A中混杂株对杂交粳稻杂种优势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滇I型不育系滇榆1号A中有两种主要混杂类型,颖尖的颜色分别为红色、白色,本试验研究了这两类混杂株影响杂种优势的效应.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的混杂株对滇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有极显著的负向效应,尤其是红尖型混杂株.  相似文献   

7.
将紫苏染色体及其片段作为供体,和水稻受体细胞的染色体进行染色体杂交,获得紫苏-水稻杂交植株;与对照水稻比较,其生物学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现对紫苏-水稻杂交植株的生物学性状作一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8.
利用bar基因导入恢复系提高杂交稻纯度的尝试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利用基因枪轰击水稻京引119未成熟胚获得转基因水稻植株B-119,经连续自交至T#-5代仍可稳定保持对Basta的抗性。采用人工杂交、回交转育等途径也可将转基因植株的bar基因导入杂交水稻恢复系。使用bar基因的恢复系所配制的杂交稻组合,秧苗期喷施0.25%Basta药剂,可以有效清除混杂在杂交稻中的假杂交种,从而保证大田生产的纯度。研究结果对于拓宽杂交稻特别是两系杂交稻不育系的应用范围,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杂株类型分析及提纯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360S杂株类型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是两和核不育系亲本种子纯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采用提纯技术,排除生物学混杂与机械混杂,可以提高不育系种子纯度和F1代种子纯度,并提出了在贵阳和三亚自然光温条件下光温敏核不育系提纯繁殖技术程序。  相似文献   

10.
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水稻普矮病。近年来,闽北山区每年单、双晚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少数年份发病率高达30%—40%,仅因普矮病的危害,每亩减产可达12.5—50公斤以上,已经成为近年来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同时,由于普矮病症状与杂交水稻亲本不育系和保持系相似,常被部分农民误认为是杂交水稻种子混杂所致,其实,普矮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