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崇明岛不同年龄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特点及估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是我国亚热带地区人工用材和城镇绿化的重要树种之一,由于生长速度快,种植广泛,水杉人工林在碳汇林经营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上海崇明岛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了不同年龄阶段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测定了林地枯落物层和林下植被层碳储量,并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树木生物量及各组分的碳储量.结果表明,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8、15和30年生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内,总碳储量分别为87.02,117.69和160.26 t·hm-2;在8、15和30年生3个林分中,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5.3%,22.8%和41.0%,土壤层碳储量所占比重为88.8%、75.6%和57.1%.在8年生林分内,林下植被层碳储量(1.94 t·hm-2)和枯落物层碳储量(3.19 t·hm-2)占林分总碳储量比例最大,15年生和30年生水杉人工林林下植被碳储量近似相同(约为0.7 t.hm-2),分别占总储量的0.6%和0.5%.在不同年龄的水杉人工林林分中,同一土壤深度层次,土壤碳含量高低顺序是30年>15年>8年,表明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在不同年龄水杉人工林林分中,土壤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0~20cm、20~40 cm和40~60 cm相邻层次之间碳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
作为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工草地碳储量的研究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减排增汇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我国人工草地在生物量碳储量、土壤碳储量(包括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呼吸等,为揭示人工草地固碳机制及准确评估人工草地碳源/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选取上海崇明岛生态农业园区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银杏(Ginkgo biloba)林和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林3个人工林样地,测定不同林分类型的乔木层碳储量、土壤碳储量以及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表明,3种林分类型植株平均含碳率分别为香樟0.467 6,银杏0.470 8,大叶女贞0.463 5.不同器官之间:树干>树根>树枝>树叶.不同林地乔木层碳储量为:香樟(52.63 t·hm-2)>大叶女贞(50.29 t·hm-2)>银杏(44.02 t·hm-2),均低于我国森林碳储量平均水平(73.68 t·hm-2).不同林地乔木层年均固碳量为:银杏(8.80t·hm-2·a-1)>大叶女贞(8.38t·hm-2·a-1)>香樟(7.52 t·hm-2·a-1).土壤碳储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各林地土壤碳储量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64.44%~65.98%,表明土壤固碳在生态系统固碳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两种人工林幼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定量评价黄土高原侧柏、刺槐人工幼林碳汇能力,对黄土高原8年生人工侧柏林和刺槐林林地土壤、生物量和有机碳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并与对照荒地比较,结果表明:8年生侧柏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49.312t.hm-2,其中土壤为41.510t.hm-2、乔木层为4.782t.hm-2、灌木层为0.350t.hm-2、草本层为1.520t.hm-2、凋落物层为1.150t.hm-2,其碳库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乔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灌木层;8年生刺槐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62.917t.hm-2,其中土壤为43.610t.hm-2、乔木层为16.417t.hm-2、灌木层为1.360t.hm-2、草本层为0.690t.hm-2、凋落物层为0.840t.hm-2,其碳库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乔木层灌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与对照荒地相比,侧柏林和刺槐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0.222t.hm-2和13.827t.hm-2,总碳增汇率分别为0.45%和28.17%。  相似文献   

5.
对鲁西黄泛平原典型地区菏泽市的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及碳贮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木碳密度为39.67 t/hm2,土壤碳密度为34.21 t/hm2;4、5、6、7、9年生杨树林林木碳密度分别为28.54、34.45、36.51、41.24、44.80 t/hm2,当地森林固碳增汇主体为3~9年生杨树幼龄林。国有林场杨树林地总碳储量为0.321 Tg,碳密度为74.74 t/hm2,其中曹县青崮集林场最大;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别为0.174和0.147 Tg,林木碳储量占植被总碳储量的97.9%。杨树各品种固碳能力为中菏1号中菏2号107I-69,中菏1号、2号和107为目前当地杨树人工林固碳增汇的首选品种。菏泽市杨树人工林是山东省森林碳汇重要的碳贮库,固碳增汇潜力巨大,建议适当延长轮伐期。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碳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碳效应,运用IPCC碳排放测算方法以及国家地质调查总局制定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中的采样方法实地采样,分析治沟造地工程中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工程及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延安市南泥湾镇治沟造地工程施工导致的碳排放量为3.76 t·hm-2,表现为碳源效应。其中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的是土地平整工程,碳排放量为2 335.50 t,农田防护工程碳排放最小,不产生碳排放。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使碳储量增加95.34 t·hm-2,表现为碳汇效应。其中耕地面积增加使碳储量增加了1 119.72 t·hm-2,水田的碳储量增加量最多,为716.54 t·hm-2;园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面积减少导致碳储量减少了1 024.38 t·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碳储量减少量最多,为807.50 t·hm-2。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碳储量抵消了工程施工产生的碳排放,碳储量为91.58 t·hm-2。研究表明,治沟造地工程总体上表现为碳汇效应,有利于区域碳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原始阔叶红松林碳素储量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森林生态学典型样地法设立标准地并获取野外数据,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湿烧法测定了植物、土壤中的碳。对阔叶红松林两个类型碳素密度及储量的比较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变化范围为0.3316~0.5032g·g-1;枫桦红松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为456.03t·hm-2,其中生物碳储量为55.13t·hm-2,土壤碳储量为400.89t·hm-2;椴树红松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为321.80t·hm-2,其中生物碳储量为101.77t·hm-2,土壤碳储量为220.03t·hm-2;阔叶红松林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3.61t·hm-2·a-1。  相似文献   

8.
福州地区7年生柑橘果园生态系统的碳氮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福州地区林龄7年的柑橘果园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碳储量为158.282 t.hm-2,其中土壤(0-100 cm)碳储量为151.734 t.hm-2,占总有机碳储量的95.86%,植被碳储量为6.548 t.hm-2,占4.14%;氮储量为14.602 t.hm-2,其中土壤(0-100 cm)氮储量为14.399 t.hm-2,占总氮储量的98.61%,植被氮储量为0.203 t.hm-2,占1.39%.相关分析表明,柑橘果树不同器官碳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76),不同土层土壤的碳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8).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鸡公山位于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栎类混交林是该区域的典型林分类型。分别在鸡公山海拔200、400和600 m的天然松栎混交林分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测定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乔木层各组分的生物量及碳储量,并与鸡公山天然落叶栎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79.74t·hm-2,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乔木层(97.57 t·hm-2)土壤层(70.56 t·hm-2)凋落物层(10.57 t·hm-2)灌木层(0.83 t·hm-2)草本层(0.21 t·hm-2)。在不同采样层次上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200、400和600 m 3个海拔高度上,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仅在土壤层碳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层次差异均不显著;土壤层碳储量随着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与林分密度正相关,随着样地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松栎混交林总碳储量高于落叶栎林,但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揭示了该地区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布特征,也为当地碳汇林业的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克拉玛依人工杨树碳汇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以克拉玛依人工杨树碳汇林及原生荒漠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造林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合理的样方设置分别于林区和荒漠灌木林区进行土壤分层取样,并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对碳汇林下及原生荒漠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原生荒漠植被条件下土壤平均碳密度仅为0.3 ~0.6 kg/m2,而建造碳汇林后,该区域土壤平均碳密度有大幅提高,为0.47 ~1.44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体深度的加深而减少;碳汇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提高在浅层土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结论]克拉玛依人工杨树碳汇林有效地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对改善当地土壤环境质量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施肥对水田和旱地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30多年的长期肥料试验区, 研究了水田、旱地等2种利用方式下, 有机肥、化肥, 及有机肥和化肥混合施用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和黑碳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30多年稻Oryza sativa-稻-休闲耕作(水田), 早玉米Zea mays-晚玉米-冬闲制耕作(旱地)后, 无论水田、旱地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 耕作层(0~20 cm)有机碳质量分数均高于单施化肥、不同化学肥料配施、单施有机肥以及不施肥, 说明相对于其他施肥处理, 有机无机肥配施为最佳施肥措施。黑碳质量分数红壤旱地集中在2.72~5.33 g·kg-1, 水田集中在9.01~10.60 g·kg-1, 旱地单施钾肥与单施有机肥处理, 氮与氮磷钾处理无显著差异, 其他各处理间黑碳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 < 0.05), 水田各处理黑碳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旱地有机碳与黑碳显著相关(P < 0.05), 而水田有机碳黑碳相关不显著, 说明除施肥措施外, 土壤黑碳质量分数还可能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种植作物的影响。相同施肥措施下, 水田有机碳和黑碳质量分数均高于旱地, 说明水田更有利于有机碳、黑碳的累积。  相似文献   

12.
 以花椰菜二倍体小花为材料,在离体培养条件下,采用不同浓度(0.03%~0.1%)秋水仙素,在不同的处理时间(24~72h)条件下进行诱导。试验表明,在0.05%浓度,48h条件下诱导效果最好。本试验首次鉴定出了二倍体花椰菜染色体数目为2n=2×=18,诱导出的同源四倍体花椰菜的色体数目为2n=4×=36。四倍体与二倍体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摘要:甘蓝型油菜Ogu CMS系幼叶原生质体经剂量分别为0.0250、0.0750、0.3150 、0.4680和0.9600 J·cm-2 的紫外线辐照后, 与花椰菜下胚轴原生质体通过PEG法诱导融合。其中0.0250~0.4680J·cm-2获得再生植株68株,0.9600J· cm-2辐射剂量下没有获得再生株。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同工酶酶谱分析、RAPD及Ogu CMS线粒体基因orf138特异引物扩增等方法对再生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其中32株为杂种植株,Ogu线粒体基因orf138已转入花椰菜中。同时也发现,紫外线辐照剂量的增加对供体染色体的丢失程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用CFX-2开放式呼吸测定系统对上海城区9种植物群落进行了土壤呼吸速率的测定及其影响因子的探讨。结果表明:9种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呈明显季节变化,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6-9月,最小值出现在12-3月;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有乔灌木较平稳,草坪呈单峰曲线的趋势;9种植物群落平均土壤呼吸速率的总体差异极为显著(P<0.01),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草坪最高,为5.51 molm-2s-1,是呼吸速率最低的紫荆Cercis sp.群落的2.76倍;9种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5 cm地温和10 cm地温均呈极显著指数相关(P<0.01),但地温Q10(温度系数,温度每变化10 ℃,呼吸速率的相对变化)值高于气温,且5 cm和10 cm地温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较小;土壤易变碳的大小顺序为轻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溶性碳,但土壤呼吸速率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的影响较大;草坪群落二氧化碳的年释放量最大,达到了33.18 t hm-2a-1,是乔木林的1.95倍,是灌木丛的2.12倍。图3表6参30  相似文献   

15.
施肥对普陀樟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施肥水平对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chenii苗木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情况的影响,设置了3个水平的田间试验,即不施肥(ck),常规施肥(T50,50 g·m-2)和增量施肥(T100,100 g·m-2),于2012年6月至9月观测苗高和地径,定期采集分析土壤和植物样品。结果表明:普陀樟苗木的苗高、地径、根部和茎部生物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而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6月时随施肥量增加而升高(P<0.05),到9月时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0.05)。苗木体内养分质量分数和单株养分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不同处理均以叶片养分质量分数最高;养分吸收及利用率随着施肥的增加而降低(P<0.05),T50和T100处理各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均为氮>磷>钾。到试验结束时,T50处理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与试验开始时持平,T100处理钾积累,ck引起钾亏缺。从移栽成活来看,T50苗木体内养分积累,有利于移栽成活,保持土壤养分平衡;而T100养分浪费。综合判断,普陀樟苗木最适需养量应为50 g·m-2到100 g·m-2,且较接近50 g·m-2。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地区玉米产量对基础地力和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的】明确西南地区土壤基础地力与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南玉米种植区土壤培肥以及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06年以来在西南地区布置的508个玉米田间试验,选取不施肥对照(CK)、氮磷(NP)、氮钾(NK)、磷钾(PK)、氮磷钾(NPK)5个处理,测定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分析了西南地区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和地力贡献特征、玉米施肥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采用直线拟合和边界线分析评价玉米种植区土壤基础地力与玉米施肥产量及产量差的关系;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了基础地力状况对施肥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西南地区玉米基础地力产量在3.9-4.7 t·hm~(-2)(平均为4.4 t·hm~(-2));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肥(NPK)区平均产量为7.7 t·hm~(-2),比基础地力产量平均增产3.3 t·hm~(-2),边界线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四川、贵州的施肥高产潜力分别为11.5、12.7、12.6 t·hm~(-2)(平均为11.7 t·hm~(-2))。玉米产量的地力贡献率和肥料贡献率平均分别为57.1%和42.9%;玉米地力贡献率随着基础地力产量的提升而增加。西南地区肥料对玉米的增产效果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重庆、四川、贵州及整个西南地区玉米现实生产力与基础地力拟合直线决定系数分别达0.356、0.393、0.448和0.434(P0.0001);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玉米施肥产量差降低,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结论】在西南地区,提高土壤基础地力可以提升玉米的施肥产量,提高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降低产量差,减少玉米对肥料的依赖性,促进西南地区玉米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7.
减量化肥配施紫云英对稻田土壤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11 a(2008—2018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减施40%化肥下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活性有机碳、氮(DOC+MBC、DON+MBN)的影响,以探讨紫云英替代化肥的可行性和适宜翻压量。试验设置CK(不施紫云英和化肥)、GM_(22.5)(单施紫云英22.5 t·hm~(-2))、100%CF(常规施肥)和减施40%化肥(60%CF)条件下将紫云英翻压量设为15、22.5、30、37.5 t·hm~(-2)4个水平,共7个处理。于2018年晚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施40%化肥下各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处理早稻及全年两季稻谷产量持平或略有增加,且均随紫云英翻压量增多而提高。紫云英翻压量为15~30 t·hm~(-2)时,晚稻稻谷产量随紫云英翻压量的增多而提高,当紫云英翻压量多于30 t·hm~(-2)时,则呈下降趋势。除翻压紫云英15 t·hm~(-2)外,其他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处理晚稻稻谷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施肥相比,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MBC、MBN、DOC、DON含量。紫云英翻压量为15~22.5 t·hm~(-2)时,土壤MBC、MBN、DOC、DON均随紫云英翻压量增加而增加,当翻压量多于22.5 t·hm~(-2)时呈下降趋势;MBC/SOC和MBN/TN均随紫云英翻压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MBC/SOC在60%CF+GM_(22.5)处理最高,MBN/TN以60%CF+GM_(30)处理最高。DOC/SOC和DON/TN均在60%CF+GM_(15)处理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MBC、MBN、DOC、DON、DOC+MBC、DON+MBN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各活性有机碳、氮与早、晚稻及全年两季稻谷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考虑双季稻的产量效应及土壤培肥效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或与该试验区域气候特点和种植制度类似的南方水稻主产区,在减少40%化肥条件下,紫云英翻压22.5~30 t·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尿素硝铵溶液对黑土区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尿素硝铵溶液(urea ammonium nitrate solution,UAN)是集硝态氮、铵态氮和酰胺态氮于一身的液体氮肥品种,兼有3种氮源优势。本研究目的在于明确黑土区春玉米施用UAN的肥效和氮素利用效率,为进一步科学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2015和2016年在吉林省黑土区设置大田试验,施肥处理包括:不施氮(N0)、尿素一次性基施200 kg N·hm-2(U200)、UAN一次性基施200 kg N·hm-2(UAN200)、尿素基施80 kg N·hm-2+追施120 kg N·hm-2(U80-120)、UAN基施80 kg N·hm-2+追施120 kg N·hm-2(UAN80-120)、尿素基施64 kg N·hm-2+追施96 kg N·hm-2(U64-96)、UAN基施64 kg N·hm-2+追施96 kg N·hm-2(UAN64-96),追肥时期为拔节-大喇叭口期,施肥深度均为12 cm。测定指标包括籽粒产量、产量性状、植株吸氮量、土壤无机氮含量,并计算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氮素的表观利用、残留和损失状况。【结果】2015和2016年施氮处理的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相比不施氮处理显著提高,均以UAN200处理最高(10.3、11.9 t·hm-2和187.4、288.2 kg·hm-2),而U64-96处理最低(9.14、10.2 t·hm-2和159.1、243.8 kg·hm-2)。相同施氮量、施用方式条件下,UAN处理的玉米产量均等于或高于尿素处理。2015年UAN在200 kg N·hm-2一次性、分次施用和160 kg N·hm-2分次施用条件下相比尿素分别增加6.1%、2.0%和5.3%,2016年分别增加0.1%、7.8%和7.4%,其中UAN80-120处理显著增产。UAN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减少果穗秃尖长度而增加单穗粒数。UAN处理的植株氮素吸收量在相同施氮量、施用方式条件下均高于尿素处理,而收获后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表观盈余量相对较低,因而获得较高的氮素利用率。与UAN200处理相比,UAN64-96处理在减氮40 kg N·hm-2条件下两年玉米产量分别达到9.6和11.0 t·hm-2,其中2015年干旱条件下与UAN200处理无显著差异。而且,UAN64-96处理的土壤氮素表观残留率最低,2015和2016年分别为2.4%和4.4%,而氮素表观利用率最高,分别达到42.6%和52.0%。【结论】相同用量和施用方式下,黑土区玉米施用UAN可获得与尿素相同甚至更高的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同时土壤氮素残留和盈余较少,氮素利用率明显较高,环境效应较好。从施氮量、产量和氮素利用及损失等方面综合考虑,黑土区春玉米推荐施用160 kg N·hm-2的UAN,以基肥40%和拔节-大喇叭口期追肥60%分次施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地力条件下,水稻基蘖肥运筹比例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并探明水稻高产适宜的基蘖肥运筹比例以及其是否受土壤地力条件的影响。【方法】选用武运粳23号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5种基蘖肥运筹比例R1(10﹕0)、R2(7﹕3)、R3(5﹕5)、R4(3﹕7)、R5(0﹕10)在2种地力水平(高地力、低地力)下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低地力土壤下,随着蘖肥比例的增加,分蘖速度先增加后减少,高峰苗数降低,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率及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基蘖肥比例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以3﹕7最佳,施氮量240 kg·hm-2时以5﹕5最佳,此时产量及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可达13.12、13.16 t·hm-2及27.00、29.28 kg·kg-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高地力土壤中,随着蘖肥比例的增加,穗数先增加后减少,穗粒数呈现增加的趋势,产量、氮素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呈现减少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高地力条件下的分蘖发生速率大于低地力条件,达到高峰苗时间缩短,高峰苗数高于低地力条件。高地力条件下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有利于后期向籽粒中转运光合产物,因此结实率和千粒重要高于低地力条件,从而导致高地力条件下产量整体高于低地力。在2种地力条件下,不施基肥(R5)处理的分蘖数及高峰苗数最低,分蘖发生时间推迟,表明基肥对于水稻实现分蘖快发、早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基肥用量的增加,分蘖发生时间缩短,缓苗加快,但是蘖肥期氮素供应不足,分蘖速率降低,使得群体到达有效穗数的时间延长。合理协调基肥和蘖肥的比例,低地力条件下基肥用量以50-60 kg·hm-2、基蘖肥比例为1﹕1时,可保证高产的同时减少总氮肥用量(从300 kg·hm-2 降低到240 kg·hm-2)。【结论】基蘖肥运筹比例对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因地力水平的差异而不同,并受总施氮量的影响。在低地力下要保证高产并减少氮肥用量,必须注重基蘖肥的合理运筹,保证一定量的基肥投入,并调整好基蘖肥比例。  相似文献   

20.
花椰菜再生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子叶和上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浓度下花椰菜离体培养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上胚轴作为外植体时不定芽分化率较高,在不加IAA或添加0.5 mg/L IAA的培养基上均能达到100%,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IAA.子叶作为外植体时不定芽分化率低,最高为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