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既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也是应对各种不确定风险,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压舱石。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形势日益严峻,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成为重中之重。近年,安阳市认真履行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定不移地采取各项措施,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粮食布局、提升科技兴粮水平,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粮食生  相似文献   

2.
观点     
正粮食安全仍然是全球性的重大课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零饥饿"目标面临着严峻挑战;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国际粮食供应链不稳定因素增加;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和资源环境硬约束并存,粮食供求中长期将处于紧平衡态势。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掉以轻心,要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要着眼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相似文献   

3.
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要加强对粮食生产加工的监督,为粮食的安全通过保障。同时要增强全社会节粮意识,在生产流通消费进一步推广节粮减损设施和技术;在技术措施上要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策略,保证粮食安全,以粮食安全发挥多功能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湖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也是全国水稻生产第一省,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多产粮、产好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1.产粮于"地",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湖南336万公顷基本农田的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对新补充的耕地,切实培育和提升地力;对存量耕地,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等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以粮食主产县为重点,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  相似文献   

5.
粮食主产区历来都是我国粮食安全研究的热点区域,通过测算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贡献率,定量分析2000—2015年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程度,研究其供需状况,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年均增加0.03%;(2)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率存在区域差异,粮食安全贡献率最低的四川与最高的黑龙江相差142%,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4省(区)的粮食产量占粮食主产区的35.64%,粮食安全年均贡献率达44.1%,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重心集中于北方。今后应完善惠农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健康、持续发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多次谈到粮食问题,涉及粮食产量、粮食播面、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举措和指标等.在我国,粮食安全始终是个重要话题,因为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居安思危、紧抓不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又一次证明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  相似文献   

7.
基于"粮食安全"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思考。利用2000~2017年遵义市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分析了2000年以来遵义市粮食产量及单位面积粮食产能的波动性特征。2000年以来,遵义市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粮食产能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粮食产量呈现5年的波动周期,单位面积粮食产能分别于2002年、2006年和2011年出现较大的负值波动。遵义市应当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增强粮食产能,才能保证地区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正>一、现代种业体系建设的紧迫性"粮安天下",是一条真理,也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仍是首要任务。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提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鲜明提出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些重大部署,充分展示了中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这不仅释放了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也增强了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认真落实2018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通知》(发改粮食[2018]561号),要求各地积极主动并切实推动2018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主要有六个重点方面:一是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二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三是落实关于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四是尽  相似文献   

10.
正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作物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国高度重视耕地,近几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然而,由于制度和经济多方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地力透支现象严重,从长期看,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此,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及其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我国安全食品发展状况及其演变过程,分析了我国各类安全食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目前发展安全食品的类型与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战略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洪凯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96-99,103
本文从粮食的生产、流通、储备,分析广东省的粮食安全问题,对广东近期粮食安全的目标、供求进行了预测和评价;提出了广东省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适度扩大储备规模,合理调整粮食储备品种结构,完善市场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绿色食品研究与开发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2 0世纪初发达国家“石油农业”的弊端暴露以来 ,国外出现多种替代农业 ,安全、无污染、优质营养类食品的名称繁多 ,如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等 ,但实质与绿色食品相同 .本文介绍了国外这些绿色食品的研究和开发进展以及我国绿色食品工程研发状况 ,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即从政策资金扶持、市场法制建设、科技研究推广、“绿色”意识培育等 4方面入手 .  相似文献   

14.
检测了宁波市大米及面制食品、膨化食品和油炸食品中的铝含量情况。结果表明,宁波市大米及面制食品、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6.84%、5.97%和34.69%,其潜在的毒性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过敏原问题食品是对公众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潜在威胁之一。澳大利亚作为食物过敏率较高的国家,早已对过敏原问题食品实施召回,分析澳大利亚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管理和现状,对我国建立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通过梳理澳大利亚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的相关法规、指南和通告,总结了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管理系统;整理了澳大利亚1998—2020年4月间的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数据,并分析了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现状。虽然澳大利亚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管理系统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形成了闭环循环系统,但过敏原标签问题仍是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的主要原因,企业过敏原标签管理仍需完善。最后从我国需建立相对独立的食品过敏原管理体系、确定适用我国国民体质的食品过敏原范围、完善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计划及指南规范、完善过敏原问题食品召回信息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分析了现有食品追溯系统面临的问题,结合区块链的几个主要特征,阐述了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引入区块链技术带来的革命性改变,变人的信任为机器的信任,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信任难题,实现安全可信任的食品追溯。  相似文献   

17.
食品辐照技术与食品质量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食品辐照技术及食品安全概要,分析了食品辐照技术在提高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展望了食品辐射加工技术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牡丹江市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有非常好的生态优势,但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牡丹江市应通过高端规划,加大扶持资金投入,扶强本地企业,引进外埠强企,加强监管等措施来发展绿色有机产业。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涵义及国内外发展概况,阐述了发展吉林省有机大豆生产的意义以及吉林省有机大豆生产的优势,对吉林省发展有机大豆生产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食物观要求把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加剧、供需数量与质量等结构性矛盾突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等一系列挑战,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面临诸多考验,树立大食物观具有强大的时代必要性和紧迫性。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基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为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提供要素支撑。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引导居民调整膳食结构,优化农业支持政策,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