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云南红碎茶品质特点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发挥云南红碎茶独特的品质优势,通过测定云南主要红茶产区的部分红碎茶样品的水分、灰分、水浸出物、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酸不溶性灰分、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主要理化指标,结合感官审评对云南红碎茶品质特点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域差异、加工工艺、制茶设备条件等因素对红碎茶品质存在影响,但云南红碎茶品质整体上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云南省不同茶树品种加工成云南红茶的品质特点,通过测定7个具有代表性的茶树品种制成的红茶样品的水分、灰分、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理化指标,结合感官审评对7个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7个样品中有3个茶树品种所制成的红茶样品外形与内质相似,另外4个样品的外形与内质各不相同,特征性明显,区别于其他样品。  相似文献   

3.
以丹霞2号春季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品质风格及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不断延长,红茶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咖啡碱含量在4%~5%之间变化;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变化趋势一致,萎凋38 h时含量达到最大,之后下降;茶黄素含量变化不大,维持在较低水平;茶多酚含量总体表现下降趋势,水浸出物则不断增加.在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红茶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h之后下降趋势减慢;茶褐素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增加趋势,茶红素刚好相反;茶黄素含量有缓慢降低的趋势.综合分析不同萎凋和发酵程度成品红茶感官审评及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结果,认为丹霞2号茶树品种加工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萎凋33~36 h、发酵12~16 h.  相似文献   

4.
不同级别祁门红茶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及农药残留测定,研究当今祁门红茶成茶品质.结果表明.一级祁门红茶的外形品质和内在品质均表现优异;不同级别祁门红茶成茶水分含量均偏高;一级和三级有较多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一级的茶红素、茶黄素含量较高,茶褐素适中,汤色红亮,成茶品质好,而三级稍差,五级最差;一级至五级的总灰分、水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含量逐渐降低;不同级别的祁门红茶均达到卫生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5.
陈年祁门红茶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陈年红茶的品质特征,以2006年祁门红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的检测与分析。试验得出,2006年的祁门红茶感官品质明显下降,含水量、可溶性糖、茶褐素和有机酸含量有所增加,而决定茶叶品质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和茶红素等物质含量均有所降低。以祁门红茶品质特征而言,陈年(2006)祁门红茶的品质已失去原有品质风格。  相似文献   

6.
林芳  潘玉华 《北京农业》2014,(30):250-251
通过对金观音、黄观音、坦洋菜茶所加工的坦洋工夫红茶的主要内含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和品质的感官审评,探讨金观音、黄观音、坦洋菜茶加工的坦洋工夫红茶品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金观音、黄观音加工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品质优于坦洋菜茶,这与不同茶树品种所加工的坦洋工夫红茶内含物的水浸出物、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贵州野生茶树优系适制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野生茶树优系为材料,分析6个野生茶树优系春梢、夏稍的芽叶性状和春季绿茶、秋季红茶的品质特征。结果显示,6个材料制作绿茶的茶多酚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3、6号材料制作的绿茶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品质好,为适合制作绿茶的材料;1、2号材料制作的绿茶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品质较好,也适合制作绿茶;5号材料制作的红茶茶多酚、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品质好,具有高品质红茶特征;4、2号材料茶多酚和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感官审评较好,也适合制作红茶。  相似文献   

8.
武夷名丛白鸡冠和红鸡冠红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促进武夷名丛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武夷名丛白鸡冠和红鸡冠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鲜叶及红茶中主要生化成分,结合感官审评研究其红茶适制性。结果表明:白鸡冠鲜叶中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1.20%、茶多酚含量为36.11%、酚氨比值为22.43,均高于红鸡冠,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低于红鸡冠;白鸡冠加工的红茶,其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均高于红鸡冠,氨基酸含量低于红鸡冠;红茶感官审评综合得分白鸡冠高于红鸡冠。综合生化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白鸡冠比较适制红茶。  相似文献   

9.
不同含水量对普洱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破坏性实验方法人为改变普洱茶中的含水量,并在贮藏过程的不同时间段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测定,研究贮藏过程中普洱茶(饼)的含水量对其品质的影响,分析贮藏过程中普洱茶品质的变化与其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水量为26%以上的茶样在平均温度为15℃、平均湿度为65%的环境中贮藏60d时出现霉斑,其余较低含水量的茶样能够正常贮藏且无霉变;茶样含水量为11%时茶褐素含量增加值最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普洱茶中灰分、茶多酚的含量减小,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增加;茶黄素、茶红素的含量与茶样含水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茶叶的品质包括外形和内质2个方面,而茶叶的生化成分是茶叶内质优劣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43份云南大叶种茶为试验材料,测定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按照NY/T 787-2004《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将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设为5项审评因子及权重分,对43份试验材料进行红茶感官审评,根据审评结果确定红茶适制性;分析试验材料的生化成分与加工成的红茶感官品质、茶类适制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云南大叶种茶生化成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适合制作红茶,茶多酚含量与红茶的品质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咖啡碱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合制作红茶,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与红茶的品质也呈一定的正相关性.通过研究茶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对利用好云茶资源及筛选出红茶优异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速优质红碎茶品种的选育,促进云南红碎茶总体品质的提升及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对20份云南优质红碎茶资源与肯尼亚品种6/8的化学成分、红碎茶品质、茶黄素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云南优质红碎茶资源的茶多酚含量为26.00%~36.23%,咖啡碱含量为3.70%~5.75%,氨基酸含量为1.71%~4.18%,水浸出物含量为41.73%~49.24%,酚氨比为6.22~21.19,测验表明,云南优质红碎茶资源与肯尼亚品种6/8的生化成分没有显著性差异,红碎茶感官审评得分超过肯尼亚品种6/8的有7份,茶黄素含量超过肯尼亚品种6/8的有9份,云南大叶茶资源具备加工优质红碎茶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白叶单从不同类型发酵茶中多酚类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秋季白叶单从一芽三、四叶为原料,同时制作青茶、红茶、黑茶,测定3种发酵类型茶类的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茶多酚以青茶最多,黑茶最少;茶黄素、茶红素均以红茶最高,黑茶最低;茶褐素则以黑茶最高,青茶最低;青茶儿茶素保留量最高,其次是红茶,黑茶仅保留红茶儿茶素的13.93%,青茶的6.08%.青茶儿茶素组成及含量大小依次是EGCG>ECG>EGC>GCG>C>EC>GC,而红茶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大小依次是EGCG>ECG>EGC>C>GCG>EC>GC,黑茶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大小依次是EGC>EGCG>EC>ECG>GCG>C和GC.  相似文献   

13.
不同级别云南工夫红茶香气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云南工夫红茶香气主要化学物质组成,比较不同级别云南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的差异,为提高云南红茶品质和指导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富集云南工夫红茶香气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不同级别的云南红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对比分析。【结果】不同级别的云南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组成大致相同,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α-松油醇和香叶醇等在高级别红茶中的含量较低级别红茶的高;而青叶醛、苯甲醛、苯乙醛等则在低级别红茶中含量较高。【结论】级别越高的云南工夫红茶其香气品质越好,但不同级别的云南工夫红茶均具有滇红工夫茶香气馥郁、香高味浓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茶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大,茶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15.
云南大叶茶资源的机能性物质分析及优异种质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云南大叶茶优异种质资源,为茶树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生化分析、感官审评等方法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种质勐海大叶茶树圃”的112份茶树资源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优质红碎茶资源32份;高茶多酚(TP>38%)资源10份;低咖啡碱(Caf<1.00%)资源两份,高咖啡碱(Caf>5.00%)资源两份;高茶黄素(TFs >1.3%)资源23份;超常规水平ECGG(>13%)资源5份;红碎茶感官品质鉴评总分>90分的资源16份。【结论】云南大叶茶资源生化成分丰富多样,是选育红碎茶、特色茶树品种的优异种质,筛选出的优质红碎茶、特异资源可为下一步茶树良种选育奠定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产地红茶的滋味特征及主要贡献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10个我国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样品的滋味特征,对红茶中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建立红茶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方法】以山东临沂红茶、湖北红安红茶、安徽祁门红茶、河南信阳红茶、浙江绍兴红茶、湖南古丈红茶、福建武夷山红茶、贵州普安红茶、四川雅安红茶、云南凤庆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其茶汤滋味进行描述分析并比较差异。采用红茶色素系统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茶样中的茶叶色素、儿茶素单体、生物碱类、没食子酸、游离氨基酸类、黄酮醇苷类、可溶性糖总量和有机酸类等总计65种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所有测得的生化组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0种红茶样品分类后分别进行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0个典型红茶产区的代表性茶样间滋味特征差异明显,产自云南、贵州的两个大叶种红茶的茶汤滋味呈现出“醇厚鲜爽”的特点,其余8个中小叶种红茶样品的滋味以清鲜型为主。对10个样品中的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大叶种红茶与中小叶种红茶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到很好的区分,前者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较高。在第二主成分上,具有清鲜型滋味特征的中小叶种红茶被分为了两类,分析其滋味特征发现,其中鲜度更高的山东临沂红茶、安徽祁门红茶和浙江绍兴红茶3个茶样在第二主成分上得分较高。结合分析样品在第一、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及主要滋味物质的影响因子发现,富马酸、儿茶素总量、Myr-3-O-glu、茶碱、可可碱和茶黄素等滋味物质对样品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有较大正向影响,滋味特征为醇厚型的两个大叶型红茶中这些物质含量较高,均值分别达到了7.6、554、1.3、7.9、205和15 μg?mL -1,与中小叶种红茶中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两个山柰酚三糖苷及黄酮醇苷总量则与第一主成分得分呈较强的负相关,在中小叶种红茶样品中含量较高。湖北红安红茶的黄酮醇苷总含量最大,达到80 μg?mL -1,约为大叶种红茶的4倍;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则与样品在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呈较强的正相关。鲜度较高的1、3、5号样品中游离氨基酸总量达到了300 μg?mL -1左右。【结论】我国10个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的滋味特征差异明显,大叶种红茶呈现“醇厚鲜爽”的滋味特征,中小叶种红茶的滋味则以清鲜型为主。儿茶素类及其氧化产物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物质为醇厚型红茶中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而“清鲜”滋味特征主要由茶汤中的游离氨基酸造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红茶提香工艺的主要技术参数,改善红茶品质.[方法]采用2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提香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完全随机试验结果显示,温度在105℃时,时间在1030 min各茶样香气、滋味和感官审评总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随着温度升高、时间延长,L*和H a*b*值变小,色泽向红、暗方向变化;随着温度升高,茶多酚、茶黄素等成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增加,香气、滋味和感官审评总分呈下降趋势;随着温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香气、滋味和总分先增后减,在95℃、30 min时,得分较高.[结论]综合来看,红茶提香工艺参数为红茶含水量控制在6%左右,提香机温度控制在95 105℃,提香时间20 min左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茶黄素生产的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索了茶多酚与丰水梨质量比从1∶1~1∶50的反应比例条件,10~25℃的温度条件,3.5 ~6.5的pH条件,以及20 ~60 min的反应时间对多酚氧化酶氧化茶多酚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酶与底物质量比、温度、时间、pH4个因素对丰水梨多酚氧化酶(PPO)氧化茶多酚形成茶黄素的影响.[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经组内比较,反应比例1∶40、反应温度20℃、pH 5.5、反应时间40 min下所得产物,用高精度测色仪检测,a值最大,红色最深.正交试验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茶多酚的氧化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茶多酚氧化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质量比>时间>pH>温度,最佳组合为茶多酚与酶源质量比1∶40,温度20℃,pH 5.5,氧化时间40 min,茶多酚的转化率为45.70%.[结论]该研究可为寻求低成本的茶黄素生成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从茯砖茶中分离出的冠突散囊菌和从普洱茶中分离出的黑曲霉、根霉分别接种于以茶多酚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单一菌株发酵,对发酵过程茶多酚类化合物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期内,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各发酵液的茶多酚总量显著降低,冠突散囊菌、黑曲霉、根霉发酵液中多酚分别降低38.9%、85.5%和92.1%;黄酮类总量在黑曲霉、根霉的作用下先下降后上升,冠突散囊菌则波动上升;各处理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下降,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直线下降,非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黑曲霉、根霉作用下,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显著减少,茶褐素含量增加.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中茶黄素含量减少,茶红素含量增加,茶褐素含量基本不变.基于不同优势菌对茶多酚的转化在质和量上均有差异,有必要对其转化产物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红茶及普洱茶主要成份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了红茶、普洱茶及其二者的加工原料─-蒸青叶及青毛茶的水溶性多酚类物及其氧化产物。色谱图中所示的多酚类物据标准样: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Q)、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于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酷(ECG)及会香昔而确危其氧化产物据光谱特性及保留时间判定,结果表明:蒸青叶及青毛茶的色谱图非常相似,多酚类中的主要成份为ECG、EGCG及C.而红茶与普洱茶的色谱图却截然不同。红茶保留较多的未氧化多酚类,并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糖苷(FG)、茶黄酸(TFA)、茶黄素(Tn)及茶红素(TR)。而普洱茶只含有少量的未氧化多酚类物、FG及一定量的TR,且不含TFA及T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