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生态热力学的最新进展,首次采用烔用值理论方法研究生物质气化系统。以江苏盐城某20 MW生物质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工程为研究案例,采用烔用值分析理论对其生态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并计算了系统的烔用值评价指标,与风力发电系统、太阳能热力发电系统、玉米酒精生产系统和沼气综合利用系统这几个典型的可再生能源转化利用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气化系统的烔用值总输入为1.04E+15 Jc/a,烔用值转换率为2.64 Jc/J。人力劳务是生物质气化系统烔用值投入的主要部分,占总烔用值投入的86.04%。生物质气化系统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系统类似,都主要依赖于外购的资源,但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较高,具有较好的发展持续性和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
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估算了山东省生物质资源的数量,并对生物质利用技术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山东生物质蕴藏丰富,可开发潜力巨大,2010年,山东省生物质总蕴藏量和可利用量分别达1.15×108tce和0.477×108tce,其中,秸秆和林木剩余物所占比例高达50%以上,折合0.24×108t标准煤以上。从能源、经济和环境(3E)的角度出发,对生物质资源应用技术的系统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以2 MW和6 MW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为例,从经济性角度分析,可考虑适当增加发电规模和提高上网电价以增加经济效益,从环境收益角度分析,2 MW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1年的CDM项目减排效益为64.464万元,6 MW为207.296万元,CDM机制可以对山东省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推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物质能源转换新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利用生物质能源资源生产新形态能源,几年年来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资金 和科技人员研究开发高效率的生物质能源转换新技术。以流化床为基础的燃烧技术、气化技术和快速裂化技术相继问世,并逐渐被应用于生物持原料发电、供热、生产交通车辆用生物柴油或汽油和化学药品等行业。利用生物质原料燃烧技术供热和发电比较广泛;气化技术在欧美国家的应用也不断扩大范围和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也有定程度的应用;而在发展中国家,有关生  相似文献   

4.
《新疆农业科学》2010,47(5):920-920
内容简介 本书以林木生物质资源与能源化利用技术为主线,系统介绍了林木生物质的种类、特征、资源状况、组成及物化性质,论述了国内外林木生物质能资源转化利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阐述了林木生物质快速热解、直接液化、气化、压缩成型、液体燃料制备、生物质胶黏剂制备、发电等现代化利用技术,并对林术生物质能源化进行了系统评价,以期为我国林木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杨坤  冯飞  孟华剑  宋小斌  董尊久  陈光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29-1632,1659
生物质气化技术是为达到CO2减排和能源可再生目标的一项关键技术。介绍了生物质气化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常见的生物质气化反应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重点介绍了生物质气化技术的主要应用,最后讨论了目前生物质气化技术在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质能的特点及利用现状,综述了生物质气化、液化、固化技术,展望了生物质利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秸秆是自然界存在的最为常见的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种。秸秆产量大,获取容易,是可再生能源利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秸秆气化是秸秆利用的一种途径,通过对秸秆气化项目的经济性分析研究,判断秸秆气化项目的经济性,同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为项目更好的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能值理论对吉林省2005-2007年农业系统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5-2007年,吉林省农业效益在宏观层面逐步改善,产出投入比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可更新辅助能值所占比率不断增加,农业产出主要依赖化工能源等不可更新资源的投入;环境负载率的逐年上升加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物质能的开发及其能源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能是生物质中蕴藏的能量,资源丰富。文中主要阐述了近年来我国在沼气、生物质直燃、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裂解气化、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方面利用生物质能的技术和应用情况,总结了充分开发生物质能使其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实现循环经济,开辟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秸秆转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秸秆因其巨大的储量和可再生等优势,通过能源化利用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到多种领域。为进一步挖掘生物质原料的利用途径和潜在价值,更充分地发挥其社会和经济效益,从生物质能源秸秆直接作为燃料、作为工业原料、制取气化物和制取可燃液化物等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技术原理进行综述,分析各类技术在利用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提出推动生物质能源向高附加值工业原料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生物质能源化学转化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水泉  张立科  杨风岭  张宪宏  樊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45-1648,1650
随着全球能源的紧缺和化石燃料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加剧,生物质作为可替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介绍了生物质及生物质能的基本概念。综述了生物质能的直接燃烧、气化、液化、热解等热化学转化技术,并对这些技术的应用与前景进行了阐述。针对生物质能在转化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2001~2007年为时间段,对有关农林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的论文进行检索。检索论文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热解、生物质气化、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6方面。以检索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论文发表年度、主题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当前国内生物质能在转化技术、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冯小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07-9209
生物质作为环境友好型的可再生资源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综述了生物质能的主要利用和开发形式,包括生物化学转化过程(沼气技术、燃料乙醇等)和热化学转化过程(热裂解、气化等)。  相似文献   

14.
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科学高效地推动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既是破解资源短缺、落实双碳目标的基本抓手,也是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核心动力。瑞典作为全球第一批实现碳达峰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启动了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进程,政策行动路径不断演进完善,逐步形成了以生物质供热为基础、生物质发电为补充、生物质交通运输为未来发展方向的能源化模式。基于当前我国推动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的需求,本文系统梳理了瑞典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发展脉络、主要政策行动和关键成果,挖掘了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管理和模式的典型经验,并结合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禀赋条件、利用需求和转化利用问题,从顶层设计、管理体系、转化利用模式和核心技术四个方面剖析了启示性建议对策,以供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雯  欧阳子健  苏盼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29-13932
近年来,生物质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全社会重视。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对农村生物质的能源利用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探讨该地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以期为我国广大农村合理、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提供经验与借鉴。研究发现生物质发电面临原料供应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而当地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存在一定不足。基于此,提出了应优化电厂原料供应、促进生物质资源梯级开发、引进先进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生物质发电供应链系统协同演化规律,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基于"农户-中间商-电厂"燃料供应模式,分析生物质发电供应链系统的协同特性,建立生物质发电供应链系统协同学模型,并对山东省S生物质发电供应链系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秸秆售卖价格是主导S生物质发电供应链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生物质发电转化率对供应链系统协同演化有重要推动作用;目前新政策可以有效促进供应链系统进入更高阶协同。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生物质能源集成生产系统组成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按照物质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结合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与生物质转化技术,设计了生物质能源集成生产系统,并对集成生产系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能值理论为基础,选择浙江省舟山市东极大黄鱼养殖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定量分析大黄鱼养殖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基础上,通过建立能值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东极大黄鱼养殖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结果表明:东极大黄鱼养殖系统的太阳能值转换率TR为1.46× 106 sej/J,环境承载力ELR为91.10,能值投入的生产效率PEEl为6.91× 10-7,能值持续性指数ESI为0.011.东极大黄鱼养殖系统虽然生产效率较高,但是过分依赖于外部购买资源,并且系统对环境的压力较大,环境的持续性也较差.另外,与广东珠江口3个不同鱼种养殖系统的有关指标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大黄鱼养殖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As a source of chemicals, biomass has several intrnsic advantages over fossil mass: it is renewable, flexible through crop switching, and adaptable through genetic manipulation. Inflexibility of the fossil mass resource is compensated for by highly effective technology for production of olefins and aromatics, economies of scale, and a highly developed system of conversion products with large markets. Direct and indirect strategies to substitute for petrochemicals are based on ecological succession concepts. A proliferation of lignocellulosic fractionation processes is arising from the need for inexpensive, homogeneous, chemically useful biomass feedst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