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双季稻植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耕作方式是影响稻田土壤物理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以双季稻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双季水稻免耕(NT)、双季水稻翻耕(MP)、双季水稻旋耕(RT)、早稻旋耕-晚稻免耕(RT–NT)和早稻旋耕-晚稻翻耕(RT–MP)5种不同土壤耕作措施对双季稻植株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植株叶面积指数表现依次为早稻MPRTRTNTRT-MPNT,晚稻MPRT-MPRTRT-NTNT。其中,早稻各生育时期,MP处理植株的根系、茎、叶和穗干重均高于其他处理,均表现为MPRTRT-NTRT-MPNT;晚稻各生育时期,MP、RT-MP处理植株根系、茎和穗干重均显著高于NT,均表现为MPRT-MPRT-NTRTNT;MP、RT、RT-NT、RT-MP处理早稻产量比NT分别增加681.3、395.9、248.1、210.0kg/hm~2,晚稻产量比NT分别增加880.3、495.5、99.1、710.1kg/hm~2。说明不同土壤耕作模式下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以土壤翻耕和旋耕方式下水稻植株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
测土配方施肥对双季早稻产量构成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济春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7):61-62,138
该文通过9种施肥水平条件下,双季早稻产量构成和肥料利用率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季早稻在不同施肥用量及肥料情况下,生长发育状况与产量经济效益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运筹氮、磷、钾配比,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安徽沿江地区双季早稻适宜的高产机插栽培技术,引进“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借鉴“平衡栽培”的理念,通过设置工厂化育秧机插试验,并与软盘育秧人工抛秧和常规育秧人工栽插进行比较研究,集成了沿江双季早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示范结果验证了双季早稻机插技术的优势.该项技术较后两种栽插方式相比能在稳定有效穗数与千粒重的同时,显著增加双季早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同时节本增效明显.在安徽沿江双季稻地区为较适宜的高产栽培技术,有着重大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早稻、单季稻、双季晚稻生育期中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为芜湖县水稻生育期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按照"安徽省‘3414’肥效田间试验总体方案"的模式,综合比较各试验处理肥料投入、双季早稻产量、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率等指标,研究探索双季水稻高产栽培精确定量施肥模式,建立砂泥田土壤的肥料效应方程,推动双季水稻进一步走向精确施肥模式,实现产量再上一个水平。  相似文献   

6.
《农村实用技术》2010,(8):28-28
6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连降暴雨,部分稻田发生洪涝和内涝,对早稻生产和晚稻育秧带来不利影响。农业部水稻专家组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强早稻后期管理和双季晚稻育秧管理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准两优143水稻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两系中熟杂交早籼组合。2008年通过湖南省审定(编号为2008013),适宜在湖南省作双季早稻栽培。  相似文献   

8.
准两优49水稻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两系中熟杂交早籼组合。2008年通过湖南省审定偿赢号为2008012),适宜在湖南省作双季早稻栽培。  相似文献   

9.
株两优706水稻由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选育而成。2006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湖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早稻种植。品种审定编号:湘审稻2006006。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两系杂交中熟早籼稻,在湖南省作双季早稻栽培,全生育期103天~107天。株高82.9厘  相似文献   

10.
在星子县蓼花镇马肝泥田进行了双季早稻"3414"试验研究,得出氮、磷、钾肥对水稻的效应函数方程,由此数学模型得出了星子县种植早稻的最佳施肥量,结合当地水稻栽培实际,提出马肝泥田双季早稻推荐施肥量为纯氮10.0~11.5kg/666.7m^2,五氧化二磷4.5~5.5kg/666.7m^2,氧化钾8~9kg/666.7m^2。  相似文献   

11.
中鉴99-38水稻系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2002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湖南省作双季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12.
施用秸秆腐熟剂对晚稻生长和产量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芳 《农技服务》2011,28(4):482-482
双季早稻秸秆还田施用武汉太阳雨腐熟剂,栽植双季晚稻。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腐熟剂效果极显著,稻谷增产540kg/hm~2,增产率6.5%,水稻纯收入增加,土壤肥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帮助农民在生产中掌握规律,采取对应措施,尽量减轻气象灾害受灾程度,降低损失,甚至部分情况下可以进行有效避免,从而减少损失,增加收益,从而实现粮食增产。【方法】利用宣城市2013-2021年双季早稻生长数据,196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历年双季早稻生产和灾害数据,对宣城市气候与双季早稻生产活动进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宣城市气候对双季早稻的生长和品质方面具有有利影响,适宜双季早稻生产,但是气象灾害也时常发生,因为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影响范围大、难以防御等特点,气象灾害对双季早稻生产造成一定损失。【结论】积极采取对应措施,可以减轻受灾程度,降低损失。  相似文献   

14.
双季杂交稻超高产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季常规稻搭配(湘早籼45号-湘晚籼12号)为对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T优705-湘丰优103(M1,早熟早稻-早熟晚稻)、金优974丰源优272(M2,中熟早稻-中熟晚稻)、金优402-T优6135(M3,迟熟早稻-迟熟晚稻)3种双季杂交稻搭配的早、晚稻生长发育和周年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早、晚稻(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表现为:M3>M2>M1>CK.早稻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各处理水稻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1>M3>M2>CK;灌浆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顺序为M3>M2>M1>CK;晚稻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3>M1>M2>CK.M1和M2处理早、晚稻生育期适宜,均有利于晚稻的安全齐穗,双季水稻总产量分别为16 189.3、15 494.7 kg/hm2,分别比对照增加25.01%、19.65%.由此可见,早、晚稻选择生育期适中的高产早、中熟品种搭配的栽培模式有利于保证双季水稻周年高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在线式双季水稻长势自动监测系统实时获取稻田实景图像,并应用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水稻覆盖度,进而分析双季水稻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实现叶面积指数的在线式图像反演。结果表明,双季水稻分蘖期覆盖度增长迅速,在拔节孕穗期达到峰值,拔节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相对稳定,这一结果符合双季水稻生长特征,并与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一致。早稻、晚稻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之间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970 6、0.853 4,模拟精度较高。根据双季水稻覆盖度反演得到的叶面积指数与实测叶面积指数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5、0.9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4、0.47,模拟效果较好。本研究提出的双季水稻叶面积指数在线式图像反演方法是一种新的水稻叶面积指数自动、无损估测方法,可为双季水稻叶面积指数实时、快速估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平江县向家镇地处丘陵区,以种植双季水稻为主。早稻一般3月下旬播种,由于播种早、气温低,烂种、烂秧经常发生。2011年湖南省农业厅在该镇开展水稻集中育秧试点工作,集中育秧秧田12.2公顷,分14个育秧点,  相似文献   

17.
金溪县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要产业的农业大县,常年粮食生产面积73.5万亩,其中水稻面积69.6万亩;水稻生产以双季稻种植为主,常年播种面积65.71万亩,其中早稻32.01万亩、二晚33.7万亩;常年主要农业气象要素是年平均气温18.6度、年降雨量1700毫米、无霜期:278天,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在该区域种植双季水稻,经常发生早稻低温烂秧及二晚低温冷害,为此,抓好早稻育秧、培育早稻壮苗全苗,促进早稻早生快发对双季稻全面增产增收至关重要。根据近年来金溪县水稻生长表现及农事操作习惯,笔者对金溪县早稻育秧环节提出以下注意事项,供广大水稻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潭两优921水稻是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两系中熟杂交早籼组合。2008年通过湖南省审定(编号为2008009),适宜在湖南省作双季早稻栽培。  相似文献   

19.
正一暴雨涝灾后水稻田间管理措施入梅以来,湖北省境内发生连续大范围、长时间强降雨,导致内河水位猛涨,积水无法排出,造成稻田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涝灾害。此时正值双季早稻灌浆结实期、中稻(虾稻)分蘖期和直播稻苗期,双季晚稻秧田期。针对湖  相似文献   

20.
株两优90水稻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两系中熟杂交早籼组合。2008年通过湖南省审定(编号为2008010),适宜在湖南省作双季早稻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