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滇Ⅰ型不育系滇榆1号A中有两种主要混杂类型,颖尖的颜色分别为红色、白色,本试验研究了这两类混杂株影响杂种优势的效应。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的混杂株对滇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有极显著的负向效应,尤其是红尖型混杂株。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滇一型重要不育系滇榆1号A混杂株的主要类型,发现滇榆1号A混杂株主要有红尖型混杂株和白尖型混杂株;其中白尖型混杂株就是所谓的散粉株,散粉株包括对不育系无恢复能力的散粉株-Ⅰ和有恢复力的散粉株-Ⅱ;针对各类混杂株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滇一型不育系滇榆1号A混杂株的主要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滇一型重要不育系滇榆 1号A混杂株的主要类型 ,发现滇榆 1号A混杂株主要有红尖型混杂株和白尖型混杂株 ;其中白尖型混杂株就是所谓的散粉株 ,散粉株包括对不育系无恢复能力的散粉株 -Ⅰ和有恢复力的散粉株-Ⅱ ;针对各类混杂株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滇-型重要不育系滇榆1号A混杂林的主要类型,发现滇榆1号A混杂林主要有红尖型混杂株和白尖型混杂株;其中白尖型混杂株就是所谓的散粉株,散粉株包括对不育系无恢复能力的散粉株-Ⅰ和有恢复力的散粉株-Ⅱ;针对各类混杂株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株高的发育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 NC 交配设计的两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株高的发育遗传规律 .结果表明 ,株高在不同发育阶段均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共同控制 ,分蘖期以加性效应为主 ,抽穗期以显性效应为主 .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 ,抽穗期的杂种优势最强 .另外 ,株高在整个发育时期易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株高性状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选用5个小麦品种,按GriffingⅡ进行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株粒重、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株高等5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性,按朱军提出的杂种优势新的分析方法,估算F2代基因型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株粒重、千粒重和株高的F1,F2代基因型有显著的群体平均优势,株有效穗数群体平均优势不显著,穗粒数表现为负优势,所有性状群体超亲优势不显著,千粒重和株高的加性效应方差显著,株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显性效应方差显著,株粒重和穗粒数主要受显性效应的影响,株高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千粒重则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影响,株有效穗数则受显性效应和环境的影响.F1,F2代株高的群体超亲优势与显性效应相关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达显著相关,F1代各性状与F2代各性状的群体超亲优势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表明小麦的杂种优势可以利用F2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植物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特别是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在华国锋主席的直接关怀下,通过大搞群众运动和社会主义大协作,发展很快,相继培育出了野败型、野栽型、G型、滇型等不育类型。其中不少类型三系已配套,并应用于生产。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实践中,不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优势强的组合,而且也丰富了遗传学理论。我们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谈谈我们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两年分别用两个 T 型不育系和两个恢复系轮配成4个杂交组合、连同亲本和对照、设置7种密度、研究了群体密度对 T 型杂种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密度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各性状的杂种优势、恢复度和自然结实率都随密度增加而下降。通过对杂种小麦产量及杂种优势标准化回归方程联立求解和对产量回归方程求导的方法、确定了杂种小麦的适宜密度范围。最后提出了合理利用密度效应、充分发挥小麦的杂种优势应采取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该研究的第二部分。1982—83和1983—84两年度分别利用由4×4和5×4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杂种 F_1及相应亲本,采用配合力分析方法在田间稀条播试验中研究了 T 型杂种小麦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关系。结果表明,虽然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与其杂种优势大小是有关的,但一些特殊配合力效应很小的组合也能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这是由于这些组合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中包括有较大的杂种优势效应.这一部分杂种优势效应可采用 Gardner 和 Eberhart 配合力分析模式剖分出来。研究还表明,亲本本身的表现与其一般配合力效应的相关随着加性遗传方差在总遗传方差和在表型方差中的比例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10.
滇型杂交粳稻可育株混杂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可育株在杂交粳稻种子中不同混杂比例对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可育株混杂量的多少对产量有较大影响,处理间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随着可育株混杂比例的增加,产量逐渐降低,即可育株含量增加1%,每公顷将减产50~450 kg;杂交粳稻种子中可育株的量只能控制在8%以内,超过8%就将抵消增产优势。提高种子纯度是确保种性和杂种优势充分发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