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周威 《北京农业》2011,(12):155-156
我国在大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构建和完善林地管理制度,解决在改革集体林地所有权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林地流转、林农失山、林农纠纷、林权集中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年度林地管理情况检查是国家林业局督促地方依法管理林地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维护森林法规的尊严,树立森林资源监管部门的执法权威,增强社会各界对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林地政策的理解,守住林地“红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违法使用林地、恶意蚕食林地、无序开发林地等现象仍然突出,林地保护的压力日益加大.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新形势下,要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检查效率,进一步发挥林地管理情况检查在林地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森林资源中,林地是重要的部分,也关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林地大量被征占用,对林地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林地征占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本论文针对基于新形式下林地征占用存在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40-18942
对浙江省丽水市的云和、龙泉、庆元3县18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林地流转以转出为主;农户大多选择在农户内部进行林地流转的私下协议;林权交易市场并未得到流转农户的广泛认同;农户对土地的依赖呈弱化趋势等。通过分析,指出农户的主观意愿;流转对象类型少,信息沟通不畅;流转的期望供求价格差距大以及流转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是造成林地流转不畅的原因,提出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完善制度,明确产权归属,推动流转形式多样化,发展林地市场,培育市场主体等方式,促进林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林地流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地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林地流转是实现林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形式。林地流转即指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和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林地流转存在着流转管理不规范、流转市场不完善和法律规定不健全的问题,因此,要加强政府领导,促进林业资产评估,培育林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和“二级”市场,完善林地流转立法,以促进林地流转规范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林地流转目的是为了盘活林业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林业发展的客观必然,是建设生态林业的目标要求,是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流转程序不规范,缺乏对林地流转行为的监控等,造成了想流转但不知如何合法流转,已自行流转但程序不规范,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不敢投资发展等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林业产业发展。只有加快立法进程,规范流转程序,建立健全交易平台,使林地、林木这些生产要素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提高林地利用率,才能促进林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非法侵占林地已成为林地保护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造成很大影响.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对非法侵占林地案件打击力度不够、林地保护管理长效机制不完善、国有林地被大量侵占等是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为加强林地保护管理,遏制林地资源非法流失势头,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开展国有流失林地收回工作等方面解决林地大量非法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林地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管是"自然资源无价值论"者还是"自然资源有价值论"者,在承认林地有价格方面其观点是一致的.古代我国就有林地的买卖;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林地使用权也开始流转;目前,唯有国有林地的价值实现滞后.为此,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鼓励国有林区大胆实践,做好林地的科学评估并搞好林地市场管理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为维持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占用林地进行经济建设的现象越来越多,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林地征用管理制度,但是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违法占林、违规审批、林地占用费处置不当等方面。为合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将非法占用的林地收回并加强各个组织部门间的合作关系;设立林地档案专管人员协助工作;施与以森林为生活资源的农民和森林员工检举权利;使用卫星遥感系统对森林进行实时监测等手段,以此增加对林地征用的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0.
林地是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自然资源,林地管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对林地保护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目前在林地管理中存在的几点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对退耕还林(草)补贴届满的临近,退耕还林(草)的后续政策成为理论界和农民关注的焦点。在简要分析了目前有关“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理论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新的制度安排,促使生态市场的形成,用市场机制引导农户发展生态生产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林地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着工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林地资源有效管理的缺失,导致了林地资源大量流失和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林地资源管理系统,对于加强林地资源管理,掌握林地的消长变化以及制定和调整林业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利用ArcGIS软件进行遥感数据区划并进行现地核实,结合最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形成本期林地更新数据和林地变化数据。同时,将结果与前期林地变更调查结果比对,分析了林地的资源现状、变化情况、引起林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造林更新、调查因素等是导致徽县林地地类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利用莆田市1995、2005和2015年3期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面积变化和空间转换2个方面分析莆田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与自然、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基于Markov模型对莆田市未来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进行预测,采用Markov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对未来林地空间格局进行模拟与预测,结果表明:1995—2015年,林地大面积减少,主要转为农用地;农用地大面积减少,主要转为林地、建设用地和裸露地;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主要来自裸露地、农用地和水体;水体面积持续减少;裸露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坡向、高程、距裸露地距离、距农用地距离、距林地距离、人口密度和地区生产总值7个因子对林地转出具有显著的影响。根据预测结果,至2035年,林地的比例将减少至40.37%;2015—2035年,林地转出的位置主要分布在仙游县和涵江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后林改时期集体林地承包经营的现实问题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全国主要集体林区已基本完成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林改后的集体林地承包经营实践中还存在着林地经济效益受阻、生态公益关注不够和林地资源浪费等问题。林地承包立法针对性差,林地资源使用标准欠缺、林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等林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缺陷,无疑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制度原因。林地的特殊属性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林地承包经营需要制度创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制定林地利用标准和规划,强化林地承包经营中的生态责任,赋予发包方承包地收回权,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是既发挥林地经济效益,又有效保护生态公益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对林木生产周期与林地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认为林地价格决定于林木生产效益状况,林地资产评估方法因林木所处生产阶段而异,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同时指出林地使用期限也是林地资产评估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该文在对已有的商品性林地资源价值和公益性林地资源价值评估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机会成本理论、抽样和判别分析理论及收益还原理论 ,建立一种适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投资评价的林地资源价值评估模型 .并利用青海省 5个地区的 6个县 1998年固定样地的林地资源实际调查数据 ,对该模型进行验证 .验证结果与其他研究成果对比说明 :该模型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 ,方便地得出县以上单位的生态公益林林地经济价值数据  相似文献   

18.
安徽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探索实践。安徽通过创建立体式制度框架体系、搭建五级林长制组织结构网络体系、组建"五绿"目标任务体系、构建全链条的考核督察机制完成林长制改革顶层设计,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制度体系有待梳理完善、基层林业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林地经营权流转制约因素有待破解、金融支持林业的潜力有待激活、组建林权收储中心的难题有待攻克等问题。完善林长制改革,应当细化以目标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强化基层林业工作人才保障能力,深化林地经营权流转试点,优化金融支持林业的渠道,消化林权收储中心建立难题。  相似文献   

19.
信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个别县区存在的规划设计不科学、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20.
对怀化市马尾松林地土壤调查取样,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含量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人工马尾松林地对氮素积累效应明显,全磷全钾含量低于荒山对照,有机质含量有明显提高,pH值有所下降,土壤有酸化的趋势;怀化地区马尾松林地多分布在低氮低磷区,磷素缺乏,林区土壤全钾和有机质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