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珈硕 《吉林农业》2011,(20):61-62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国能否从一个经济大国成功转变为经济强国的关键时期。”目前,我解读了“十二五”规划。笔者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转型决定金融的转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中国经济转型这一重大主题。在未来的五年中...  相似文献   

2.
晚清的中国社会曾出现过一个艰难的政治转型的实践过程,历经设总理衙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立宪运动,但最终都不可避免地以悲剧的形式而宣告失败,清王朝也因此走向终结。毋庸置疑,清末政治转型失败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因为政治制度有其运动的惯性,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任何一次政治转型能否成功,其基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它的变更要受到历史传统、现实环境、主观意志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历史进行仔细梳理,导致晚清政治转型失败的关键原因有三个:(1)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致使转型缺乏社会动力与活力;(2)传统士人阶层气象的丕变导致组织制度的缺失;(3)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崩溃使转型缺乏精神基石。研究总结这一历史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更可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农民精神生活的深层变革,使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表现为农村社会成份的混合性、农村社会成员个体属性的模糊性、农村社会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农村生活方式的多元性和社会道德选择与建设的功利性等。这一切都使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中专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了弹性学制下学生管理的特点,提出要转变学生管理观点、更新管理手段,建立评价机制,并做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5.
整体性治理符合当今的中国乡村治理变革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整体性治理,有利于推动乡村治理观念以及 乡村治理制度的整体创新与改革,也有助于在整体上推动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建设以民生为导向的基层服务设施建 设。整体性治理也为乡村社会的转型风险管理、克服乡村社会在转型中产生的碎片化现象、提高乡村政府的风险控制 与治理能力提供有效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6.
仝晗笑 《新农村(黑龙江)》2011,(12):128-128,135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为我国向现代化转变作出巨大贡献。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能否得到满足,不仅影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中国社会结构能否成功转型。当前我国农民工利益诉求现状不佳,迫切需要政府整合能力的提高,以解决农民工利益诉求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榜样教育的现代转型意指,为了适应转型社会发展的要求,榜样教育主动进行整体性结构转变,这种转变以人本化和科学化为主要特征,以人的价值观念转变与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最终目标。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榜样教育自身的发展也遭遇了困境,这是其需要转型的现实原因。榜样教育现代转型的路径是:社会的转型提升了对于榜样教育的有效性需求,这种价值范畴将会转化为对于榜样教育功能性转型的诉求之上,而榜样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最终还要依赖结构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它的特色体现在其发展历程上和实践过程中。在发展历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依托中国的特殊条件而建立,不照搬别国;在实践过程中,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能够很好地适应经济基础,显示出特殊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为我国向现代化转变作出巨大贡献.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诉求能否得到满足,不仅影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中国社会结构能否成功转型.当前我国农民工利益诉求现状不佳,迫切需要政府整合能力的提高,以解决农民工利益诉求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家伍 《河南农业》2014,(24):12-14
当前的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经济体制和社会的双重转型体现在"四化协同"发展的进程中,聚焦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入非农产业,农民工能否真正市民化。因此,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转型"一词可以被用来概括地指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社会整体处于相对迅速的转变之中,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社会经验均发生深刻改变.显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就是处于这种状态.[1]这种状态的特点之一就是,中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品牌众多,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消费需求的转变,各地都在努力探寻茶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茶旅融合"发展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便是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重要路径之一。该文阐述了茶旅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优势,提出了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措施,以期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1])。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村的“空心村”现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出现了“空心村”问题。“空心村”现象出现有其深刻的原因,学术界主要归纳为国家政策城乡差异化、经济转型与民工潮涌动,本文则认为,其深层次则是应该是住宅商品化进程、明代以来民宅选址所考虑的因素发生重大变化等的结果,这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1840年以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继续,即人们先是摆脱宗族和地缘聚居模式,向现代个性特征模式转变;是传统的着眼于安全考虑的聚居型向现代方便、舒适型,便于商品化发展的转变,是对中国乡村社会的传统村落格局进行重新构建。通过分析“空心村”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政府要通过系列改革行动有机地改变空心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有针对性地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癸卯学制的建立经过、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做了剖析。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新学制”,它的建立可谓是困难重重,“新学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是一次重要的教育改革。但是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加上对日本学制的模仿,所以它既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中国现代农业低碳化发展被提上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又一重要议题。人类社会经过远古的原始农业、传统的自然农业进化至现代农业,然而,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石油机械农业却给人类生存埋下了众多的危机,世界金融危机后哥本哈根会议的减排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要求不谋而合。通过对石油机械农业生产方式体系与生态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体系的比较,中国选择农业低碳化的道路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正确科学的道路。中国发展低碳农业需要在政策、技术及社会生活等领域实施战略性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转型”一词可以被用来概括地指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社会整体处于相对迅速的转变之中,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社会经验均发生深刻改变。显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就是处于这种状态。这种状态的特点之一就是,中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到世纪之交,市场机制已经在多数经济领域起着主导作用或者重要作用。但是市场化进程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地区还很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差别还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城乡分割,人为地把人分为两种身份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正在逐渐消失,但是,它还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东部地区在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上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文章以浙江省为例,基于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深入分析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中国东部地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战略路径与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8.
王庆继 《现代农业》2012,(12):108-110
根据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发展难题,并结合经济发展进入增长减速期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渐趋成熟期的机遇,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一个战略、一个规划、一条主线、两个转型、五项措施"的加快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对策,其中提出了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生态农业发展,转型条件成熟,国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强化政府职能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期”,希腊、印度、以色列、中国的文化都开始出现转型,印度选择更为完备的宗教神学,希腊选择了纯粹的哲学,中国则抛弃了宗教神学,选择了世俗哲学。这一文化转折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复杂的影响。文章从哲学发生的母体——宗教着手,通过分析中国宗教与血缘、宗法、政治的关系的变迁,分析了“轴心时期”中国世俗哲学产生的渊源和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依托。基于此,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理想型的传统社会。乡土中国在统治者-士绅阶层-乡土社会大众的基本社会结构下,呈现出差序格局、礼治秩序两大基本特征,并在这两种特征的维系下得以有效运行。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展开,传统意义上"皇权不下县"的状态已无法回归,基本的社会结构也被国家-代言人-人民所取代。乡土中国正在发生转型并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然而转型并不意味着质变,表面上看,虽然"乡土中国"逐渐演变为"离土中国",但是乡村社会的底色尚在。在学理方面,我们需要围绕乡土中国与转型社会所展开的讨论作出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