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舒莹  胡远满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2953-2957
根据1986、1996和2001年TM影像和研究区1980年地形图,利用RS和ARC/INFO进行解译,得到研究区3个时相土地利用图,在此基础上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1986-1996和1996-2001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是显著的,既有面积变化,又有空间格局的转换,面积变化和空间变化不同时段特点有共性也有特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干扰是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升金湖湿地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6—2015年8期升金湖湿地遥感影像,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升金湖湿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6—2015年,草地、水田、滩涂及其他用地的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林地、旱地、水域及芦苇沼泽的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略有波动,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表明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有地形地貌、气候、人口数量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策因素等,并且每种土地类型面积变化都有其主导驱动因子.总体来看,自然因素提供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力,但人口数量则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3.
范双云  邓楚雄  胡倞  陈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091-9092,9094
以长沙市中心区为例,采用Rs和GIS技术对1991、1998、2004年3期TM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Markov模型对研究区未来一段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格局进行了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建设用地增加90.00%,林地增加9.25%,水域减小19.16%,耕地减小25.89%,未利用地减小0.91%。  相似文献   

4.
升金湖湿地土地利用对鹤类栖息地及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金湖湿地是中国重要的越冬鹤类Gruidae栖息地,通过对升金湖湿地鹤类种群和栖息地的变化研究,为鹤类及栖息地保护提出建设性建议。选取1986-2015年8期TM遥感影像,运用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计算1986-2015年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得到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采用土地利用转化率法,计算升金湖湿地1986-2015年土地利用转移概率,分析越冬鹤类栖息地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各时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波动较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为220~260,土地利用以林地、草滩地和水域为主,对栖息地影响有限;鹤类栖息地中草滩地保留率最高,达34.44%。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滩地保留率最低,仅为15.36%,芦苇滩地主要转移为草滩地和旱地,分别为23.22%和18.16%。泥滩地主要转移为水域和农田,分别为31.79%和27.75%;除2011-2015年,其他各时期栖息地面积变化与鹤类数量增减趋势基本一致。图3表5参21  相似文献   

5.
长岭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吉林省长岭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遥感影像和其他相关资料得到研究区1995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多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趋势是林地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水域和居民点用地基本稳定;土地利用斑块数目增加,分维数总体变化幅度不大,景观多样性呈上升趋势,景观破碎度增加。由此表明,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影响程度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6.
以宁夏沙坡头区为研究对象,以1995、2000、2007年和2013年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土地利用多样性、均匀度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3年沙坡头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下降;而耕地和未利用面积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成为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沙坡头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不同,且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由159.326 8增加至212.094 4,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程度加深;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0,说明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从景观多样性来看,研究区景观格局结构趋于多样化;从景观均匀度来看,研究区景观均匀度指数整体水平不高,且研究期内呈下降变化趋势,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构复杂化程度较低。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来看,沙坡头区气温和降水等自然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强度以及政策导向是沙坡头区土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重要驱动因素,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生境质量特征变化研究较少.文章以1980~2018年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1980~2018年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和InVEST模型分别模拟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境质量变化,预测203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42.37%和38.57%;多年来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除草地和水域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仍与原变化趋势相同;生境退化度高的区域多集中在生态脆弱带,如城市边缘和河流附近等;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省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提高.研究结果旨在为东北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湘西洛塔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解析数据,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分析,研究了湘西洛塔地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比重偏小,灌木面积和草地面积比重偏大;在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方面,密灌、裸土草地、灌丛处于增长阶段,灌丛草地处于下降阶段,其余的变化不明显,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下降的趋势;在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方面,土地利用整体呈衰退的趋势;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方面,多样性和均匀度整体呈增加的趋势,优势度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惠州市1999、2009年TM遥感影像图,在平原区、山区分别选取58、30个样本村庄,并以村庄为中心点,利用格局分析法探究村庄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分布;通过剖析农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总结模式,分析两个时期格局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1999、2009年惠州市平原区村庄土地利用类型与空间分布均有4种模式,山区有3种模式;平原区土地利用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在绝大部分村庄的景观格局中,它们或为基质,或为优势斑块,而山区的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平原地区的格局模式以及变化主要受河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山区的格局模式及其变化主要受海拔、坡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无论山区和平原,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模式均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娟  彭镇华  高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794-17797,17835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以三亚市1987、1999、2008年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三亚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利用SPSS软件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主成份分析,并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三亚市土地利用驱动变化机制.结果表明:1987~ 2008年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农业用地面积大幅度下降,非农用地面积快速增加;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动的主导驱动因子是经济社会综合因素、旅游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和非农业人口的剧增使三亚市城镇化面积增大,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人口和农机总动力变化直接导致林地和耕地的持续减少;依托自然地理优势,三亚市旅游发展迅速,生态建设投入增加,园地面积直线上升.  相似文献   

11.
危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79-10282
根据汉中市1978~1998年耕地数据,研究汉中市耕地面积变化,以及各区县耕地利用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结合汉中市20年来社会各经济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影响汉中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978~1998年,汉中市耕地面积共减少4.22万hm2,累计减少率为14.72%;全市人均耕地面积净减少0.019 7 hm2,累计减少率为22.34%。各区县耕地利用动态度均为负值,动态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为南郑县和留坝县;耕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均大于0,留坝县耕地面积减少率为全市最大。耕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农业技术进步、粮食安全保障和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中国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21世纪初的10年,中国陆地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基于全球30 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陆地区域和流域尺度上,对10年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森林和耕地为主,其中草地、耕地和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140413、20480、692 km 2,裸地和人造地表的面积增长的比较明显,增长了99645、26302 km 2;草地—裸地、草地—森林之间的转化较为剧烈,灌木地和人造地表的变化速率最大,达1.80%。各子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不同,大部分流域以草地、耕地和森林为主。区域内草地、裸地和人造地表类型的变化明显,人为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较大且活跃,自然因素的影响较为持久和稳定。  相似文献   

13.
在对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期福州城区土地利用影像解译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Idrisi和ArcGIS软件构建土地利用变化模型(LCM);并利用该模型预测2010年和2015年福州城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预测结果的Kappa系数达到0.8657,表明预测精度与可信度较高.预测结果表明2015年福州城区建设用地沿闽江向东南方向扩展;建设用地、园地和道路的面积持续增大,水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小,水域面积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88、2000、2004年3期宝鸡市TM遥感影像,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8~2004年宝鸡市金渭两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8~2004年宝鸡市金渭两区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园地面积迅速增加,同时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林地呈现减少趋势,而未利用地有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变化不大。在分析基础上,从人口、政策、经济和城市化等因素方面揭示了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以1995和2004年两期LandsatTM遥感图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定性、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时空演变,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上探讨扎龙湿地区域的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呈现以沼泽地景观为基质的草地、耕地和盐碱地景观等相对为主体的交错湿地景观格局;各类生态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及空间位置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高盖度草地景观和盐碱地景观的景观面积和斑块数变化量远大于其它景观类型;自然环境是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分布的基础条件,土地覆盖格局指导人类对区域土地的利用;人文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诱导因素,直接体现在人口数目的增加和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程度的改变;发展经济的同时,按照一定的规划原则对土地进行利用,做到土地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雷艳  安裕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54-9456
以毕节石灰岩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1992、2000、2008年的遥感影像和1∶5万地形图提取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信息。在宏观方面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率方法揭示了不同时期各类型面积变化状况,数据显示各类型变化率逐渐减少,说明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稳定;在微观方面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内部转移矩阵表现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和方向,各类型动态变化的比例整体上趋于减少,说明土地利用类型内部流转性降低,整体上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7.
以盐城大丰段为例,利用1992、2002年2个年份的遥感影像分析了海陆交接带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格局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0年间,6种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变化,滩涂、垦区、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建筑用地、水体、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滩涂面积减少的比重最大,水体面积增加的最多,绿地面积变化最小。自然条件是促使土地变化的基础,人口压力、经济发展、政治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深刻影响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是促使土地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宇  杨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339-2341,2382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1988、2000、2007年3期TM影像,通过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获取3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及转移矩阵,定量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在1988~2007年20a间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在1988~2000年间,灌木林大幅度减少,减少面积达760.59 km2,旱地增长幅度达829.31 km2。在2000~2007年间,旱地大幅度减少达428.80 km2,而灌木林增长了206.03 km2。1988~2007年,水体整体变化不大,有林地开始呈现增长趋势,城市建设用地一直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0~2007年的增长速度明显大于1988~2000年,表明重庆市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相似文献   

19.
李炫  李成  谢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8):76-79,91
选择上海市青浦区为研究区,通过严格配准Landsat5 TM遥感影像序列,运用PCA-ISODATA方法进行影像分类及后处理并进行实地验证,制成土地覆盖/利用图。结合相关资料、年鉴,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1998—2007年青浦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千年后上海青浦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城镇建成区的大面积联合扩展态势,以东北部尤为强烈,深受离市中心的距离驱动,且离道路越近的土地越容易转变为厂房建设用地;耕地面积减少显著;林地由于植树造林或林业经济有所增加;西部湖区水面有所增加,受历史驱动为主,亦受水产养殖所需。从社会经济数据看,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GDP都翻了2番以上,非农人口成倍增长与这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相互印证。1998—2007年我国村镇城市化、人口向大城市区域聚集主导着这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