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采用自然土壤染毒法,研究镉(Cd)与菲(Phe)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 andrei)体腔细胞溶酶体膜中性红保持时间(NRRT)的影响,探讨Cd、Phe的跨膜毒理机制.结果表明, NRRT与Cd污染浓度和染毒时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染毒时间延长,Cd与Phe复合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毒性逐渐增加.蚯蚓染毒7 d后和染毒14 d后,Cd与Phe复合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溶酶体膜损伤的交互作用都表现为协同作用;Cd是影响Cd-Phe复合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溶酶体膜NRRT影响的主效应因子.NRRT表征Cd-Phe复合污染毒性灵敏、准确、重复性好,是评价Cd-Phe单一及复合污染的一种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法,可用于对Cd-Phe复合污染的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2.
通过赤子爱胜蚓急性毒性试验,探讨维生素C拮抗草甘膦对蚯蚓急性毒性的作用。将蚯蚓引入草甘膦滤纸中,观察草甘膦作用下蚯蚓的形态变化并评估草甘膦的毒性等级,结果表明:草甘膦对蚯蚓的48 h半数致死浓度为(125.35±0.06)μg/cm2,为低毒型农药。在试验浓度范围(23.75~380.00μg/cm2)的草甘膦中,蚯蚓体表逐渐出现黄色液体,表现为环节肿大及充血、断尾、体节断开等中毒现象。高浓度草甘膦对蚯蚓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中、低浓度亦具有一定致死效应,并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草甘膦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向草甘膦基础液中加入维生素C(0.8~100.0 mg/L)后,蚯蚓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并随维生素C浓度的升高而不断提高,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蚯蚓在含高浓度维生素C的草甘膦中未死亡,提示维生素C具有拮抗草甘膦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一种可行的水体苯酚监测预警技术。[方法]以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采用半静态试验法,考察了苯酚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及行为强度影响。[结果]苯酚对斑马鱼毒性为中毒物质;与对照组相比,苯酚试验组斑马鱼行为强度变化极显著,苯酚对斑马鱼的毒性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苯酚胁迫下,斑马鱼行为变化符合环境压力模型。苯酚浓度越高,斑马鱼行为强度变化越显著。[结论]基于斑马鱼行为变化的生物在线监测技术是实现水体苯酚预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尾矿库渗漏水导致泥鳅氧化损伤与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包头尾矿库渗漏水污染对生物的毒性效应,选用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作为试验材料,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测定红细胞DNA损伤并测定肝脏组织的MDA含量。结果表明:血细胞DNA损伤率以及肝脏组织的MDA含量与尾矿库渗漏水浓度及处理时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随渗漏水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血细胞DNA损伤率增加,MDA含量呈上升趋势。说明尾矿库渗漏水污染对泥鳅的正常生理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存在遗传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5.
化学提取法预测土壤中镉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赤子爱胜蚓为实验生物,通过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了黑土中生物有效态镉(Cd)对蚯蚓的毒性效应。采用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土壤溶液法、CaCl2提取法和醋酸提取法分别测定土壤中的有效态Cd含量,研究蚯蚓体内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脂质过氧化物(MDA)和金属硫蛋白(MT)等生化指标在土壤Cd胁迫下的响应,进而探讨生物有效态Cd与蚯蚓毒性效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化学提取法获得的有效态Cd含量与蚯蚓体内Cd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通过综合比较毒性试验各种指标,获得黑土中4种化学提取法Cd对蚯蚓产生早期伤害的阈值范围:DGT-Cd 2.00~12.7μg·L-1、土壤溶液法Cd 0.388~2.04μg·L-1、HAc-Cd 0.813~2.90 mg·kg-1和CaCl2-Cd 0.0292~0.0802 mg·kg-1,对应研究土壤中1.0~5.0 mg·kg-1的总Cd含量。利用指数吸收模型对4种有效态Cd含量和蚯蚓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拟合,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有效态Cd与蚯蚓的部分毒性效应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结果掲示了土壤有效态Cd-生物富集-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可为土壤污染的早期预警以及风险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喹乙醇对小鼠生精细胞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喹乙醇具有一定的蓄积毒性、遗传毒性和诱变性等毒理作用。试验用2%吐温-80将喹乙醇配成悬浊液,对小鼠进行灌喂,分别于4 d,8 d,12 d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其睾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喹乙醇对小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ax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而研究喹乙醇对小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Bax蛋白的表达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呈显著变化,即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笔者采用自然土壤培养法,通过28 d亚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SOD,CAT,GST 3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及DNA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PFOA胁迫可致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不同质量浓度的PFOA对蚯蚓体腔细胞尾长、尾部DNA含量和尾距均有明显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尾矩和慧尾长度这2个指标对PFOA的胁迫最敏感。(2)PFOA胁迫也能引致蚯蚓抗氧化特异性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CAT,GST,SOD 3种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质量浓度为1 mg·kg~(-1)时,蚯蚓SOD基因表达水平被诱导上调,质量浓度为5 mg·kg~(-1)和10 mg·kg~(-1)时,SOD表达量呈现剧烈下调的趋势;GST基因在10 mg·kg~(-1)组有明显下调,CAT基因表达在5 mg·kg~(-1)组基因表达水平最低,说明SOD基因的表达对PFOA的胁迫较敏感。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和3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PFOA对土壤生物蚯蚓的毒性大小。  相似文献   

8.
嘧霉胺对环境生物毒性及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嘧霉胺农药对6种有代表性的非靶生物蜜蜂、鹌鹑、家蚕、斑马鱼、泽蛙、蚯蚓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嘧霉胺对蜜蜂接触LD50(48 h)>100μg/蜂,经口LC50(48 h)>1333 mg/L,对雌、雄鹌鹑LC50(7 d)>1000 mg/kg,对家蚕、斑马鱼、泽蛙的LC50(96 h)分别为727、25.1、27.7 mg/L,对蚯蚓LC50(14 d)为206 mg/kg干土。该农药对蜜蜂、鹌鹑、家蚕、斑马鱼、泽蛙、蚯蚓毒性均为低毒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庆大霉素废水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方法]采用静水式直接接触致毒法,研究庆大霉素废水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根据斑马鱼在各时间段的死亡率求出半致死浓度(LC_(50)),根据LC_(50)判断庆大霉素废水的毒性等级。[结果]预试验结果表明,斑马鱼暴露于庆大霉素体积百分比为30%的废水中24 h 100%死亡(24 h LC100)和体积百分比为10%的废水96 h零死亡(96 h LC_0)。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22±1)℃下,庆大霉素废水4、8、12、24、48、72、96 h的LC_(50)分别为23.975%、21.210%、19.050%、18.395%、16.779%、16.779%、16.779%。庆大霉素废水不同时段的LC_(50)为10%~50%,Tua值为2~10,毒性等级为中等毒性。[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庆大霉素废水对水生生物的亚急性毒性研究提供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0.
喹乙醇对蚯蚓的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滤纸染毒和溶液染毒法研究了喹乙醇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及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滤纸染毒和溶液染毒48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02mg.cm-2和>4000mg.L-1,喹乙醇能引起蚯蚓的形态病理变化。低浓度喹乙醇(500、1000mg.kg-1)对蚯蚓的体重增长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高浓度喹乙醇(3000、5000mg.kg-1)能极显著降低蚯蚓体重增长率(P<0.01)。检测暴露喹乙醇14d的蚯蚓体和不同部位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发现,高浓度喹乙醇能显著抑制蚯蚓体及其前部和中部CAT的活性,低浓度喹乙醇只对蚯蚓前部的CAT活性表现出显著抑制(P<0.05)。  相似文献   

11.
氮、磷、钾配施及其与铜、硼配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浙春3号大立在不同的氮、磷、钾配施及其与铂或硼配施条件下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氮、磷、钾与硼或钼配施促进了大豆株高的增长,增加了大豆的百粒重、总英数和单株籽粒重,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大豆产量与大豆植株的生物量、株高、单株籽粒重、百粒重和总英数达到显著的正相关,与经济系数及有效分枝数为负相关,氮、磷、钾与硼或钼配施主要通过大幅度提高生物学产量而最终提高籽粒产量;在试验土壤条件下,氮、磷、钾之间的配施比以2:l:l处理的大豆产量最高;氮、磷、钾对大豆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N>K>P。  相似文献   

12.
2006~2007年冬春季在武汉市湖北大学校区连续采集气溶胶样品,并用离子色谱分析了气溶胶中水溶性无机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PM2.5和PM10中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98和6.79μg/m3,其中4种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Na+、Ca2+、SO42-和NO3-,共占PM2.5和PM10总水溶性离子浓度的79%、85%。Mg2+、Ca2+、F-、SO42-、Na+和Cl-主要集中在细粒子中,NH4+和NO3-主要集中在粗粒子中。NH4+和SO24-在PM2.5和PM10中的相关系数R=0.987、0.983,主要以NH4NO3、(NH4)2SO4和NH4HSO4的方式存在。离子来源分析显示,固定排放源(燃煤)对水溶性组分的贡献要高于移动排放源(机动车)的污染贡献,而局地二次扬尘及建筑扬尘也是大气细粒子中水溶性组分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研究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中蕴涵的深刻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研究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成都麻羊的生态特征和其生态条件紧密联系。麻羊产区,在海拔升高、生态条件改变的情况下,麻羊的某些生态特征亦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汶川县麻羊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管围、胸深、胸宽等指标都高于大邑县麻羊,红血球、白血球、血红蛋白和血清钾的量亦较大邑县麻羊为高;汶川县麻羊被毛深厚,粗毛较稀,皮肤变厚,气管粗而长,环状软骨两端问距离大,心脏发育良好;汶川麻羊的消化系统除小肠外,均较大邑麻羊发达;甲状腺和肾上腺发育亦好。此外,成都麻羊的耐热性较差,汗腺属“顶浆分泌型”,但不能排汗。  相似文献   

15.
110只二日龄白洛克健雏随机分为三组,喂以缺硒(0.0065ppm)、补维生素E(100IU/kg)和补硒(0.2ppm)日粮,进行了系统临诊观察。缺硒雏鸡三周龄开始发病,四周龄达到高峰,发病率为100%,死亡率达71.79%。病雏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损或废绝,生长缓慢,消瘦或呈恶病质。特征性症状-渗出性素质(发生率达74%),皮下明显水肿,尸检见皮下充血出血并积有多量兰绿色胶样水肿液。补维生素E能明显推迟发病时间,降低发病率(20%)、死亡率(10%)和预防渗出性素质。补0.2ppm硒可预防发病且促进了雏鸡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植物茎的伸长受多种内外因素的调节和控制,其中内部的内源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生长素等的调控起重要作用,且内源激素不但通过内源激素水平调控,而且还通过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和控制茎的伸长。笔者介绍了各种内源植物激素(如生长素与赤霉素、生长素与油菜素内酯,赤霉素与油菜素内酯,生长素与乙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控植物茎的伸长生长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7.
异色瓢虫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可捕食多种蚜虫,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研究了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即菜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和白杨毛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3种蚜虫的日捕食量中,其中四龄幼虫最大,成虫和三龄幼虫次之,1、2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成忠  王晖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46-4547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一种新的产量因子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1949~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利用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足迹效率2个指标,对中国1949~2006年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动态评估。结果表明,57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在波动中不断增加,1949年为0.167 hm^2,2006年达到1.853 hm^2;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在波动中不断下降,1949年为1.000 hm^2,2006年为0.870 hm^2,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动比较平稳;中国生态足迹指数在波动中急剧下降,生态足迹效率20世纪80年代以前变化非常缓慢,自80年代末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9.
膜技术分离黄蘑多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膜技术分离、分级、纯化、浓缩黄蘑多糖的工艺;讨论了各个因素对膜分离状况的影响,并确定出较优工艺参数,得到了各级多糖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分析了两种家鸭(建昌鸭和北京鸭)和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的核型及G带带型。结果表明,三种鸭的核型相似。染色体数目2n=80(♂、♀)染色体基本臂数为86(♂)或85(♀)。性染色体为ZZ(♂)/ZW(♀)型。1号和2号染色体分别属亚中部(sm)和中部(m)着丝粒染色体。Z染色体(4号)属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具有明显的短臂。W染色体(大小相当于7-9号)和其余常染色体均属端着丝粒染色体。三种鸭的染色体G带带型显示出很大的同源性。本试验结果从核分类学角度说明了,在起源上家鸭与绿头鸭的亲缘关系密切,绿头鸭很可能是家鸭的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