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燕培 《农业考古》2023,(1):114-119
铁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早期,而东北地区战国时期才使用铁器,在战国中后期开始大范围应用于农业中,东北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集整地起土、除草及收割于一体,以整地农具为主,亦可见收割农具及除草农具,以小型器为主,主要包括铁铲、铁锸、铁锄、铁䦆、铁耙、铁镰、铁掐刀等。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以铸造为主。从战国到汉代,铁制农具发生了一次飞跃,数量、类型多样化,分布面更广,边疆地区大量使用铁器,交流传播更频繁,铁器朝着更轻巧、更省力的方向演进,特别是铁犁铧的发明和使用,从力学原理来看,将间歇运动发展为连续运动,是农具演进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  相似文献   

2.
郭世玉 《农业考古》2004,(3):190-192
在我国悠久的农业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两汉时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作为两汉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淮海地区,则是当时最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淮海地区农业经济的发达离不开牛耕的推广普及。随着牛耕的推广普及,这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反映到思想艺术领域,如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等。随着淮海地区农业考古的不断深入,在该地区发现了许多的牛耕画像石。  相似文献   

3.
农业发展与农具演变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农业发展会促使农具改革,同样,改进了的农具当然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国传统农业的农具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在未曾被现代农业机械取代以前,基本已趋向于定型。尽管以中国领域之大,农具的地区间差异显著,但因长期的交流改进,在相同的耕作制下,农具的差异显然缩小了。譬如南方水田的耕、耙、耖体系,北方旱地农作的耕、耙、耢体系,使用的农具,都是大范围的同中有小异。王侦《农书》的《农器图谱》部分,共20集,囊括了粮食作物从种到收,包括耕田、整地、中耕、除草、灌溉、排水,直至…  相似文献   

4.
福建崇安城村汉代城址出土的铁农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崇安城村汉代城址自1958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后,曾于1959年进行了一次试掘。而后从1980年至86年以来,又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探掘。经过先后的发掘,在古城内外的遗址中,出土了大批的建筑材料及陶、铁、铜器等汉代遗物。其中铁器出土的数量之多,尤其引入注目。而在这些铁器中,铁农具又占了很大的比重。现将崇安城村汉城遗址到目前为止先后出土的铁农具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从汉代画像石看汉代的牛耕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燕 《农业考古》2006,(1):132-135
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时代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推动这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铁犁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乃至基本上普及于全国。铁犁和牛耕技术结合形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生产力是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两汉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汉代重视葬俗,视死如生,所以。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多为表现人们生前活动的画面,其中,牛耕图在农业生产活动画面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汉代人们田间耕作场景和牛耕技术,本文拟就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的牛耕图来探讨两汉的牛耕技术。  相似文献   

6.
耒耜的形制及作用等问题,一直是聚讼之府,历代学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定义农器,后人不加辨别加以引用,造成诸多舛误。根据历史文献及相关的考古资料,笔者以为,耒与耜初为不同的农具,随着铁器应用以及在农具刃部套嵌金属刀做法的普及,传统的耒、耜已消失不存,一种新出现的"歧头两金"农具,继承了耒、耜的形制及特点,因"歧头"具有耒的特点,套嵌的"金"与耜相似,这种农具便被附会为"耒耜"。耒耜虽在魏晋已逐步消亡,但作为上古农业代表,享有了极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人类要生存,国家要发展,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而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得发展农业,所以古人说:“农为天下先”。农业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今天我们要研究古代农具史,必当首先重视对古代农具史的研究。史学家根据劳动工具的质料,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  相似文献   

8.
刘书增  张润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648-11650
先秦时期赵国的农业已相当发达,铁农具的使用、农业产量的丰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说明赵国农业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赵国工商业的发达既是赵国农业发达的表现,也促进了赵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赵国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也促进了赵国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秦汉以来我国农具制造在继承先秦农具基础上又出现新的发展,多数农具逐步得以定型化。秦汉时期金属冶炼技术以及铁器锻造技术、炼钢技术不断进步,铁水质量和产量明显提高,农具浇铸速度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快,铁制农具逐渐进入铁范铸造时期。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人们在工农业生产及战争中积累了许多诸如惯性、摩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四年十月陕西省永寿县监军公社西村大队第九生产队在平整土地中发现一批汉代铁器,其中铁农具有:V形铧冠、铧、铲形锄、凹口锸、刀形器等三十二件,还有正齿轮、铁权、六角承器、钩形器、曲形器、环器、铁箍、锛、辖形器和铁矛等十六件。现将铁农具,以及与农具有关的铁器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0,(3):100-109
1.2 农耕技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各国一样,采用了“耦耕”的方式。在刘向《说苑·正谏》中,记载有诸御已不顾耦耕伙伴的劝告,冒着杀头危险去进谏楚庄王,不要劳民伤财修筑层台的故事,可见楚国已实行耦耕。随着青铜农具和铁农具的运用,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为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1.2.1 从楚农具看其农作技术楚文化考古提供的农具资料,对于了解楚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它的耕作技术,具有特殊的意思,现就如下几点加以分析。(1)楚国的青铜和铁制农具类型较多,形式各异,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是适应当时农业…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一年,笔者于《农业考古》创刊号上介绍了赣南的大余、于都等地出土的南朝、隋、唐时期铁农具。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又相继在赣南境内的赣县自鹭、全南县社迳、大余县梅关、赣州市沙河、南康县赤土等乡、镇的南朝墓和唐墓中出土了一批铁农具。上述赣南出土的这些古代铁农具,主要是锸、钁、镰三种。其中锸最为常见,是赣南这个时期墓葬中重要的随葬品,特别是唐代土坑墓尤以为盛。(见图177页)  相似文献   

13.
两汉的耒耜类农具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王文涛目录一、引言二、先秦时期耒耜的起源与演变三、两汉的耒耜及其使用状况1.两汉的耒耜类农具(1)耒(2)耜和锸(3)铲2.两汉耒耜的使用状况(1)西汉耒耜类农具的使用状况(2)东汉耒耜类农具的使用状况3.和耒耜使用...  相似文献   

14.
杨铁男 《农业考古》2007,(4):146-149
在1972年10月底,忙于辽宁省西部地区的凌源县老锅火车站东南侧的山坡上出土了一些铁器,随后朝阳市博物馆与当地文物部门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清理,除这些铁器外,还有零星的碎陶片、瓷片,据此断定这批铁器为金元时期,为一处窖藏遗址,此批文物移交朝阳市博物馆收藏,这些铁器分为农具、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马具和刑具等,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普及和施肥技术的推广以及社会的需求,大大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这是我们应该着重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江西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宋代是江西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最能代表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创新及先进生产工具的推广和普及,曾之谨专门论述农具的著作《农器谱》正是这一时期江西农耕文明进步发展的理论结晶。《农器谱》是一部最早系统记述各种农具的专著,对当时江西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山东枣庄出土的铁农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东枣庄出土的铁农具山东省枣庄市博物馆石敬东建国以来,枣庄市陆续出土了一批汉代铁农具,对探讨汉代冶铁工艺和农业生产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现简述如下:五十年代,滕县长城村出土汉代铁农具十余件(1),其中有大小犁铧、、长柄小铲等。皇殿岗村出土了有“山...  相似文献   

18.
汉代古夜郎区域墓葬出土的铁制生产工具、陂塘稻田模型、家畜家禽模型、干栏式陶屋模型、粮仓模型、陶井模型等,都表明两汉时期古夜郎地区已形成农业定居的生活生产方式。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耕作的效率;灌溉技术的提高、育秧播种的采用,使得稻作农业经济在古夜郎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粮食产量基本能满足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因而农业经济不但得到稳定发展,而且也为汉代古夜郎地区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农业探研华南农业大学史研究室向安强目录前言1楚国农业概况1.1农业生产工具1.1.1木质农具1.1.2青铜农具1.1.3铁农具1.1.4楚农具的三个发展阶段1.2农耕技术1.2.1从楚农具看其农作技术1.2.2“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铁犁和牛耕的推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时代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推动这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铁犁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乃至基本上普及于全国。铁犁和牛耕技术结合形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生产力不仅是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也是促进当时手工业和商业大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