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封丘地区主要土壤中硝态氮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方法对封丘地区农田土壤中硝态氮垂直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饱和条件下,2种土壤中硝态氮垂直运移的穿透曲线(BTCs)存在空间差异性,风沙土和黄潮土0~30cm土层中的硝态氮出流时间早,输入的硝态氮全部流出土体所需时间短,BTCs的峰值高,但黄潮土30~60cm土层BTCs的变化则相反,硝态氮溶液全部运移出土体的时间越长,穿透曲线越平缓、峰值越低;伴随SO42-离子对2种土壤表土层中硝态氮的BTCs无明显影响,但使黄潮土中、下土层中硝态氮出流时间提前。非饱和条件下,2种土壤中硝态氮BTCs的峰值降低,输入的硝态氮速率越慢,硝态氮运移时间增长,BTCs变得越平缓,曲线的不对称性和脱尾现象越明显。农田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冬、春季硝态氮含量较高;夏、秋季则较低。  相似文献   

2.
有效碳源和氮源对黄土性土壤N2O逸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法 ,就不同碳、氮质量分数对黄土性土壤水稻土和旱地农田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适宜的氮质量分数和水分条件下 ,两种土壤的反硝化强度随碳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加 ,在有效碳源最高加入量 2 0 0 m g/kg时达到最大 ;而在一定的碳质量分数和水分条件下 ,供试土壤的反硝化强度并不随土壤 NO- 3- N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在水稻土和农田土壤上最大反硝化作用的氮源加入量分别为 30 0和 15 0 mg/kg;当氮源为亚硝态氮时 ,两种土壤反硝化强度均随加入土壤亚硝态氮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采用自制土柱装置,进行新型硝化抑制剂对氮素迁移转化及其淋溶损失的试验,探讨其对氮素垂直迁移和淋溶损失的影响,以及硝化抑制剂自身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27 d内,新型硝化抑制剂能显著抑制土壤铵氧化过程的发生,显著提高20 cm以上表层土壤铵态氮含量,降低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深层土壤地下水硝态氮浓度显著低于未加硝化抑制剂的对照土壤地下水的浓度,明显降低硝态氮垂直迁移的淋溶损失;不同的硝化抑制剂对土壤地下水氮素的迁移转化影响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13种土壤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的累积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室内培养(土壤水分60%WHC,温度25℃)方法对不同土壤(13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的累积进行了研究,并用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亚硝态氮峰值浓度和累积总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加强氮素管理、减少亚硝态氮的累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培养过程中,各供试土壤亚硝态氮的峰值浓度相差较大,且均出现在施肥5~7 d,以褐土最高为146.09mg·kg-1,其次是淤灌土为114.03 mg·kg-1;黑土、黄壤和棕壤在培养过程中几乎未检测到亚硝态氮.亚硝态氮累积总量以褐土、淤灌土最大,分别为350.82和334.51 mg·kg-1;水稻士和砖红壤最小,分别为7.58和13.06 mg·kg-1.土壤pH、粘粒、无定形铁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成为影响土壤亚硝态氮峰值浓度、累积总量的主要因素,而土壤脲酶活性对这两个因变量的作用均很微弱;就通径分析的直接效虚而言,有机质和全氮对土壤亚硝态氮峰值浓度、累积总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但其直接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因素的间接效应所抵消;土壤CEC对土壤亚硝态氮峰值浓度的作用也非常显著.此外,土壤络合态铝、络合态铁虽然对这两个因变量的直接效应不明显,但通过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对这两个因变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风干过程会干扰土壤微生物活性进而对土壤无机氮含量产生影响。探究复水干土过程能否消除风干效应,进而确定鲜土无机氮的可替代性时间节点等问题,为改进土壤氮素检测手段提供参考。【方法】以毕节市七星关区林下鲜土及复水风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分析土壤全氮、铵态氮、亚硝态氮与硝态氮等指标,研究复水干土过程对林下土壤无机氮组分的影响及鲜土的可替代性。【结果】复水过程激活了土壤固氮菌活性,干土过程第15天出现显著峰值,约为复水结束时土壤全氮含量的1.50倍。随着水分丧失全氮含量在干土中期结束时又趋于稳定,并保持到整个干土过程结束。无机三氮含量明显受制于复水干土的环境条件,干土过程含量最大的为铵态氮,含量为18.79mg/kg,占无机总氮的85.44%。厌气复水导致铵态氮含量在干土早期达最大,为52.93mg/kg。干土中期(10~40d)大气环境少变导致3种无机氮较为稳定;干土后期(40d以后)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受大气条件影响显著,尤以亚硝态氮波动最为剧烈,与氨氧化菌在应对环境胁迫方面比亚硝酸氧化菌有更强的适应性有关。干土效应导致土壤硝化率明显提升,增长1.07~3.52倍,与硝化菌的好氧性有关。40d可大致作为替代鲜土进行相关氮素检测的时间节点。与鲜土相比全氮仅有约5%的差异,但无机氮相对误差较大,最大差值出现在绝对含量最低的亚硝态氮指标上。【结论】鲜土仍是进行氮素检测的首选用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石灰性土壤中亚硝态氮的累积机理和条件,为氮素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氮肥种类、氮肥用量、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对土壤亚硝态氮产生和累积的影响。【结果】在培养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WHC)的60%,温度为25℃),硝态氮肥处理的土壤中几乎未检测到亚硝态氮;3种铵态氮肥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亚硝态氮累积,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依次为硫酸铵>尿素>硝酸铵;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硝化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中亚硝态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培养温度为45℃时,土壤亚硝态氮含量最小;培养温度为25℃和35℃时,土壤亚硝态氮含量差异较小,且均高于45℃时。土壤中亚硝态氮累积总量与氮肥用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均呈显著直线正相关;亚硝态氮最大含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出现在硝化作用5~10 d后。【结论】在该试验培养条件下,硝化过程是石灰性土壤亚硝态氮的来源,土壤亚硝态氮累积量随氮肥施用量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其最适宜累积的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7.
氮素形态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对烤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地区气候、土壤条件下,铵态氮、尿素施入土壤中的转化,使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研究不同形态氮及其比例对烤烟生长的影响,以及施用秸秆、油饼对烤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土壤中的铵态氮、尿素其水解和硝化过程约在施肥后的1个月内完成,土壤中硝态氮含量随时间逐渐下降,1个月后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氨含量都降至痕量水平;硝化抑制剂对铵态氮硝化有显著的抑制效果;铵态氮、硝态氮对烤烟产量没有影响,秸秆、油饼则显著降低烤烟产量。  相似文献   

8.
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的快速测试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缩短分析时间提高时效,建立了田间条件下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测定的方法,主要包括1:1土水质量比快速浸提土壤硝态氮,Merck反射仪进行浸提液硝态氮快速定量及酒精灼烧法快速测定土壤水分,根据土壤容重换算土壤硝态氮含量。将该方法与实验室常规的0.01mol/LCaCl2溶液1:10土水质量比浸提、连续流动分析法比较.结果表明,田间快速法与实验室常规法测定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2种方法测定表土层(0~30cm)和底土层(30~90cm)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mg/kgN)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2,按不同层次土壤容重换算表土层和底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kg/hm^2N)的相关系数为0.93和0.92。  相似文献   

9.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淋溶方法研究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淋溶规律。测定了淋溶液中硝态氮、亚硝态氮以及土柱不同层次土壤中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中硝态氮的量明显高于复合肥处理,且随施肥量的增加影响愈严重,最大淋溶量在时间上表现出滞后;亚硝态氮淋溶速度快,有机肥处理的亚硝态氮低于复合肥处理的,随施肥水平的增加,亚硝态氮以极小的斜率呈直线方式上升,当有机肥施用水平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对土壤有潜在污染。  相似文献   

10.
裂缝对稻田土壤溶液中氮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温室中土柱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裂缝对稻田土壤溶液中N元素动态运移规律。结果表明,青紫泥和黄斑田从开裂到稳定,土壤溶液中的硝态氮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亚硝态氮浓度随时间而波动,而这2种氮的浓度在没有开裂的小粉土中却随着时间而呈乘幂增加。在自然干燥过程中产牛的裂缝性质对土壤溶液中的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浓度变化有显著影响,但是对铵态氮浓度的变化没有影响。裂缝从产生到稳定的过程中,深层土壤巾的硝态氮浓度一直在减少,这样有利于减少硝态氮的下渗,减少硝态氮对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马尔可夫过程是一个有着广泛应用的随机过程模型.作者应用此理论解决基金投资问题,得到了一种预测市价走势、确定买卖最佳时机的方法,以期投资收益最佳,并以基金普丰为例,验证了此数学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土壤水分动态的测定精度对森林土壤水分变异性进行了研究,以合理确定样点数。结果表明,森林土壤水分的变异主要来源于林地土壤条件的变化及树冠对降雨的不均匀截留,且随季节而变化。在研究地区,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在6~20%,要使土壤水分动态的测定精度高于0.90,测定重量含水量及容重的样点数须分别不少于10个及8个。对林木分布不均或土壤条件变化较大的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更大,所需的样点数也更多。  相似文献   

13.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质量评价是目前土壤科学的研究热点。数学方法的引入,使土壤质量评价更加客观、准确。介绍和评价了当前常用的几种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方法。层次分析模型能很好地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则把土壤质量和评价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转化为神经网络模式,有很强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集对分析模型则将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和该项指标质量标准分别视为两个集合,构成一个集对,以它们之间的联系度确定评价指标所处的不同等级。模糊数学模型则综合考虑了土壤质量状况的渐变性和模糊性,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地理信息系统(glob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引入并结合其他方法,使土壤质量的动态评价与管理成为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流域土壤侵蚀研究方法与预报模型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一直是土壤侵蚀学科的前沿领域和指导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有效手段。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土壤侵蚀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的土壤侵蚀模型,从而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土壤侵蚀的研究手段和模型的发展进程,并指出了我国近期土壤侵蚀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地类林种动态变化预测与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类林种动态变化的预测与控制是国土整治及林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应用马尔可夫过程理论,根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固定样地调查资料,建立马尔可夫模型,分析预测各地类,林种土地面积的动态状况,提出宏观控制的对策。为土地利用规划,林业生产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资源是独立于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并具有独特存储空间和性质的水资源,本研究结合河北省土壤水资源评价工作,明确了土壤水资源的概念,提出了计算模型。阐述了评价层概念和河北平原区评价层的确定,针对土壤水资源的概念和动态特性,运用水量平衡原理,在地表产流上基于超渗产流模型计算,在评价层以下损失量(不形成土壤水资源的量)上基于蓄满排泄模型计算,以日为计算时段长度,综合考虑截流、蒸发等损失,周年土壤水资源量为逐日降雨量和与逐日损失量和之差。该模型已用于河北省土壤水资源的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7.
森林枯枝落叶层抑制土壤蒸发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森林枯枝落叶层抑制土壤蒸发的机制及其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枯枝落叶层抑制土壤蒸发的效应随枯枝落叶层厚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土壤水分低于11%时,枯枝落叶层抑制土壤蒸发的作用很小。文内给出了枯枝落叶层抑制土壤蒸发与各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农田水量平衡模型,模型中根系吸水项采用 DeJong 吸水函数,用农田潜在蒸散量乘以土壤水分胁迫系数计算农田实际蒸散量,降水或灌水后进入土壤每层的水量选用一个雨水分配模型。利用模型模拟的结果研究了冬小麦和夏玉米农田的水分变化规律,并计算了农田实际蒸散量和土壤分层根系吸水量。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ECR)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水土流失现象,水土保持林以及森林覆盖率与土壤流失量(或侵蚀模数)的综合分析,首次定义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ECR)为在水土保持林防护范围内土壤流失量等于或小于允许流失量时的森林覆盖率。并提出了确定方法,还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为例,初步确定了该区的水土保持林的ECR约为43%,并以黄土高原11个试区(1986~1990年)定位研究结果进行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将灰色GM(1,1)模型和马尔可夫模型结合,构建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按特定的状态划分方法,先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再用马尔可夫模型对预测结果进行优化,使预测精度大大提高.最后以辽河流域某典型区为例,预测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