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豆科与非豆科间套作成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保证粮食产量和维持氮素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分析了豆科-非豆科间套作节氮理论基础和增产原理;指出合理的豆科-非豆科间套作能有效促进豆科作物生物固氮能力,提高系统内作物养分利用率,减少农田氮素损失,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总结了甘肃不同生态区域生产上广泛应用的豆科-非豆科间套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实现高产高效的重点技术措施。最后对间套作栽培在集约化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及间套作生产中机械化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为满足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建立现代农作物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和耕作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间作套种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轻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间套作系统中关于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的特征,特别是在大量元素氮磷钾方面的研究、以及间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的迁移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和培肥的影响前人已有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的近年来的有关工作.同时阐述了矿质营养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并针对目前间套作系统中养分与病虫害关系研究的空白,提出今后的研究应加强间作系统中养分与病虫害控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单位面积物质产出,同时还具有多重其他生态效益,是一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范式。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论述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从物质产出、土壤肥力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病虫草害和有害污染物控制等方面论述了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实践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间套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间套作种植农田生态系统未来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农作物间套作是农田多种多收、高产高效栽培的一个重要方法。棉花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可以和多种作物进行间、套作。发展棉花间作,可以使土地得到休养,对于恢复地力效果明显,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正间套作技术是一种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和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内土地生产能力的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农作物间作是指在同一个地块或者同一个生育期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长发育时间相同或相似的农作物。而套作技术主要是指在前茬作物生长后期,在前茬作物行间播种或者其他农作物的农业生产方式。间套作技术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光和内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具有积极作用。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玉米与不同作物间套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养分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方式相比,玉米与不同作物间套作更能提高玉米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植株氮磷钾养分累积以及产量。4种间套作方式中,玉米花生、玉米大豆间作在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方面提高幅度较大;植株氮磷钾养分累积方面,则以玉米大豆间作处理的氮素累积最大,可达224.6 kg/hm2,以玉米红薯套作处理的磷、钾养分累积最大,分别为117.72、352.84 kg/hm2;产量方面,玉米红薯套作、玉米大豆间作较玉米单作增产率分别达75.7%、47.5%。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物间套作种植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农作物间套种是一种传统的农业技术,是生长在同一田地上的2种或2种以上的农作物,它们的生长时间与生产季节均相近,按照一定占地比例将它们进行种植的技术。阐述了国内外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技术的概况,论述了作物间套作种植技术发展的意义,介绍了农作物间套种的原则,并提出了发展农作物间套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间套作是在主要作物间隙种植其它作物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农作物间套种可以使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为农民增产增收,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玉米和花生是传统的农作物,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种植,这两种作物的共生栽培技术也得到了推广,成为主要的间套作方式之一。结合间套作作物的特点,选择相互适应的农作物进行套种,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复种指数,作物间可以相互影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通过共生期营养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文章综述了间套作栽作物种间关系研究进展,分析了间套作栽培作物种间关系对作物养分吸收、作物地下部以及作物产量优势的影响,讨论了丛枝菌根真菌(AMF)对间套作作物种间关系的响应.分析认为,对于作物养分吸收来说,豆科以及非豆科作物间套作栽培时,由于豆科作物具有固氮作用,通过不同作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了非豆科作物的氮素吸收,会表现出明显的互利关系;间套作作物的合理配置能减少作物种间竞争;对于作物根系来说,不同作物间根系相互作用和根际过程,决定着作物间的互惠关系,种间互利关系的变化促进了地下根系生长;对于产量优势来说,间套作的产量优势建立在事宜的生长环境基础上,只有合理配置光、温、水、气、肥等资源,才能够増加作物之间的营养互补,减小竞争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作物间套作的产量优势;AM真菌对间套作作物的调控,可能是影响间套作作物产量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阐述了间套作种间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根据长江中下游棉区优越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和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建议优化棉田农作制度,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并从合理复种布局、选择适宜作物品种、育苗移栽、科学施肥与化控、控制间套作物密度、优化病虫防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因地制宜的发展棉田棉、粮、菜间作套种复种技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达到间套作物平衡增产,从而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实现棉农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间套复合群体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间套复合群体水分利用的特征及其机理,展望了未来间套作研究的重点领域。间套复合群体总耗水量与单作耗水量的加权平均差异极小,但水分利用效率可较单作提高18%~99%,间套作有利于创造适宜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水分环境。复合群体水分高效利用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同作物水分需求时空生态位差异、提水作用、特殊的冠层结构、高效的光合产物转移特点、提高蒸腾量占腾发总量的比例。未来研究重点领域包括:间套作物根系时空分布与水分间的互作作用,配对作物生化互作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根系提水作用的诱导和利用,基于地面改进的间套作水分高效利用技术和分根交替灌溉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间套作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对间套作领域当前主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与讨论。首先,综述了间套作复合群体在光能利用特性,指出了间套作可通过增强叶片光合性能和提高光的截获率与转化效率显著提高光能利用率。其次,综述了不同间套作复合群体在氮、磷、钾养分及水分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和互补利用现象,讨论了各种间套作类型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能机制。最后,综述了间套作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间套作可以使产量提高20%~50%,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复合群体结构是高产的关键。不同间套作类型对秸秆和籽粒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及无氮浸出物等营养物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指出了间套作研究在资源集约利用、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胶园间作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胶园间作研究多集中在幼龄胶园,而对成龄胶园研究不多,多局限在生产力、生态、水分、化感作用、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与能量流动及经济效益上,而很少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来研究橡胶树与间作作物之间养分竞争、水分竞争,而养分、水分资源协同高效利用的研究则更是少见。未来胶园间作的研究应着眼于成龄胶园,解决成龄胶园各组分之间的养分、水分竞争问题,着重探讨成龄胶园根系及其分泌物对养分、水分竞争的影响作用,阐明养分、水分竞争的机制,提高间作系统养分、水分利用率,为成龄胶园间作中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方法,通过光温系数的修正,计算了甘肃河西走廊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单作豌豆、小麦间作玉米、豌豆间作玉米等5种作物种植模式的光温潜力.结果表明,大多数单作种植模式不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间套作种植可以衍生作物覆盖时间,当前主要的作物间套作种植模式(小麦间作玉米、豌豆间作玉米)更有利于热量资源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区棉花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提高棉花的抗风险、抗灾难系数,确保棉花主产区稳产增收,2009年开展环鄱阳湖区棉花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采取定户、定田、定模式、定技术方案的办法,分别布置棉花+花生、棉花+玉米、棉花纯作(对照)3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棉花+花生间作可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棉田总体效益,相比纯作区年总产值增加了0.38万元/hm2,纯收入提高8.0%,光能利用率提高了12.5%。而棉花+玉米间作存在空间生态位竞争,棉花产量受到影响,减产40.2%,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济效益上比棉花纯作年总产值却增加0.66万元/hm2,纯收入提高20.0%,但从粮食食品安全考虑,建议该模式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认识和宏观把握中国林粮间作的发展状况,以江西省为例,探讨江西省林粮间作的发展问题,从而推动中国林、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西省林粮间作发展的意义、模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作者认为:(1)江西省林粮间作的开发与发展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土地产出、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劳动就业、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维护粮食安全和促进建设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2)当前江西省林粮间作的主要模式有山地林粮间作、农田林粮间作、菜园林粮间作、水体林粮间作、庭院林粮间作以及其他林粮间作等;(3)这些林粮间作模式具有面积大、模式多、分布广、发展快、效益好和潜力大等特征;(4)根据调查,江西省林粮间作的发展尚存在土地利用率低,熟制低,产量低,效益低,投入低,重视程度低,生产条件差,发展不平衡,管理粗放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优化结构,规模发展和培训人才等。  相似文献   

17.
小麦玉米为主体集约种植多维用地的研究*杨怀森杨毅敏郜庆炉宋留轩(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新乡453003)StudyonIntensivePlantingofPoly-dimensionalLandUsewithWheatandMaizeasPrinc...  相似文献   

18.
甘蔗间套种大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蔗间套种大豆,能有效解决甘蔗与其他作物争地的矛盾,还能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我国蔗区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综述了甘蔗间种大豆的生产概况、间种模式、栽培技术、综合效益等方面内容,同时,针对甘蔗间套种大豆的发展,提出加强间套种大豆专用品种选育、加大甘蔗间套作大豆的标准化与机械化研究的建议,为甘蔗间套种大豆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