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中西太平洋人工集鱼装置禁渔期措施对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鲣Katsuwonus pelamis产量特征的影响,通过收集2012—2015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在中西太平洋的渔捞日志数据,对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ADs)禁渔期和非禁渔期鲣的产量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012—2015年鲣产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均超过80%,并没有发生明显波动;鲣渔获产量比例在2015年的非禁渔期出现明显的下降;2012年以后,鲣的平均单船产量和平均网次产量均明显下降,这可能与禁渔期的延长有关;K-S检验结果显示,2012—2015年,禁渔期与非禁渔期鲣的平均单船产量和平均网次产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禁渔期结束后第一个月鲣的平均单船产量和平均网次产量均达到或接近全年最高水平。研究表明,中西太平洋海域FADs禁渔期的实施和延长会对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捕捞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业界需提高针对自由鱼群的捕捞效率,以适应日益严格的养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西太平洋鲣栖息地指数预报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太平洋热带海域重要的金枪鱼种类之一,也是目前我国金枪鱼围网渔船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海域(5°N-10°S;125°E-135°W)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的遥感数据,利用频次分布法分析了中西太平洋围网鲣分布的SST和SSH适宜范围;采用了外包络法,按季度分别建立了SST、SSH的适应性指数(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建立栖息地指数(HSI)模型计算其栖息地指数,并用2013年度的捕捞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围网鲣多分布在SST为28~30.5℃、SSH为65~95 cm的海域。以捕捞努力量(作业天数)为基础,采用外包络法建立SST、SSH的适应性指数最为合适,各个季度的SST权重分别为0.7、0.6、0.3、0.6的算数平均法适合中西太平洋围网鲣栖息地指数模型。不同季节的环境因子对中西太平洋围网鲣渔场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渔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 《世界农业》2002,(12):23-25
中西太平洋(WCPO)的金枪鱼渔业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太平洋国家在沿海水域作业的小型的、手工作业,以及在太平洋国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水域的大型的、工业围网、竿钓和延绳钓作业。金枪鱼渔业的主要目标种类是鲣(Katsuwonuspelamis)、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大眼金枪鱼(T.obesus)和长鳍金枪鱼(T.alalunga)。一、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渔获量自1991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渔获量比较稳定以后,从1998年以来,在WCPO中,4种主要金枪鱼(鲣、黄鳍、大眼和长鳍金枪鱼)的年渔获量明显增加。2000年在WCPO,金枪…  相似文献   

4.
对1998~2005年东海区灯光围网的主捕品种、数量分布及其捕捞规模进行调研,研究认为灯光围网的主捕品种为日本鲐、澳洲鲐、竹筴鱼和蓝圆鲹等,且尚有一定的资源量。东海区的灯光围网近年来规模发展迅速,对上述鲐鲹鱼有良好的诱捕效果。从可持续利用资源角度出发,对其应实施规范管理,其措施为:(1)确定大型机轮围网、机帆船灯光围网的规模数量、渔船吨位、马力、网具规格等;(2)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3)成立全国灯光围网协会,配合农业部渔业局对灯光围网制订有关措施,进行专项管理。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鯵科鱼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对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了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调查分春(4-6月)、夏(7-9月)、秋(10-12月)、冬(12-2月)4个季节,每个季节都进行全海域的大面积定点调查,共采获鲹科鱼类31种,分隶属于11属.通过对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率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水深以及昼夜变化等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区的渔获率最高,粤东海区最低,并由西往东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夏、冬季鲹科鱼类的渔获率较高,而春、秋季较低;渔获率沿水深梯度的变化为≤100m水深海域沿水深的增加而增加,>100m水深海域随水深的增加而下降,以80~100m海域的渔获率相对较高;午夜的渔获率最低,14时最高.  相似文献   

6.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监测资料和浙江省沿海各县、市的渔业统计资料,对2008年度浙江深水灯光围网产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浙江深水灯光围网的产量主要分布于27°~29°N、123°~127°E之间海域;作业渔场主要为浙南渔场与浙北外海渔场,其中又以浙南渔场为主;渔期主要为夏、秋、冬三季,其中秋季占全年总渔获量的近50%;各季各渔场的产量重心有所变动,其中,浙北外海渔场与浙南渔场的产量重心在纬度方向上呈逐季向北推移的趋势。建议对浙江深水灯光围网的船组数量进行适当控制,并对2009年开始施行的东海区围网休渔期进行适当调整,以促进浙江省围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鲐鲹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延绳钓渔业中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rares)的渔获率并减少其他非目标种类的兼捕率,根据2013年9月8日至12月31日在库克群岛海域(9°S~19°S,157°W~168°W)延绳钓渔业调查数据,包括钓钩深度、温度、叶绿素a浓度、三维海流、作业参数、渔获统计等数据,利用DPS软件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钓钩拟合深度计算模型,采用统计和谱系聚类的方法分析黄鳍金枪鱼渔获率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库克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渔获率较高的水层、温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海流流速分别为120~160 m、21~22℃、0.32~0.36μg/L和0.40~0.44μg/L、-0.20~-0.10 m/s和0~0.20 m/s、-0.10~0.20 m/s、-0.10~0.06 m/s和0.02~0.06 m/s、0.20~0.30m/s。建议在该海域作业并以黄鳍金枪鱼为目标鱼种时,在渔获率较高的水层、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流范围内可增加钓钩投放数量。  相似文献   

8.
西印度洋是海洋捕捞作业的重要海域,分析捕捞方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量是评价渔业资源利用状态的基础,也是确保其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支撑。本研究根据FAO提供的1950-2019年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优势分析(Dominance analysis),分析了70年间主要捕捞方渔获种类和渔获量组成,比较不同时间序列下主要捕捞方和种类对渔获量的贡献率。研究表明,西印度洋海域渔获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根据突变点检测及渔获量增长趋势可划分为1950-1982年、1983-2005年和2006-2019年三个阶段。研究分析表明,各阶段累计渔获量前十的渔获种类、捕捞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长头小沙丁鱼(Sardinella longiceps)累计渔获量为最高,鲣、黄鳍金枪鱼等种类渔获量对总渔获量的贡献度较高;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等是沿海国和地区各阶段渔获量最高的捕捞方,西班牙、法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省等是非沿海国和地区渔获量最高的捕捞方,对各阶段印度洋西部海域总渔获量的贡献度基本都超过10%。。研究认为,基于印度洋西部海域渔业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潜力,各主要捕捞国家和地区应该降低捕捞努力量,养护已过度开发的经济种类,增加对资源量丰富的短生命周期种类的开发力度,确保印度洋西部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种类及其渔获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7月-11月份期间,对东太平洋公海海域(03°S~17°S,96°W~146°W)的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进行调查。发现共兼捕到9种鲨鱼,分别是尖吻鲭鲨、长鳍鲭鲨、鳄鲨、人眼长尾鲨、路氏双鲨、长鳍真鲨、镰状真鲨、大青鲨和黑异鳞鲨,隶属于3目6科。共钓获鲨鱼24 711 kg,其中大青鲨是优势种类,占鲨鱼渔获尾数的50.4%,占鲨鱼渔获总重量的76.5%,平均个体重量达到64.9 kg。调查获得9种大洋性鲨鱼的渔获率,其中以大青鲨的最高,达到0.964尾数/千钩,鳄鲨次之为0.497尾数/千钩,其它鲨鱼的CPUE均在0.200尾数/千钩以下,此外估计了东太平洋海域金枪鱼延绳钓兼捕鲨鱼总渔获量,约在4.0~5.9万吨。  相似文献   

10.
王宇 《世界农业》2001,(5):33-34
近年来,斯里兰卡的金枪鱼渔业发展较快,金枪鱼产量成倍增长。据斯里兰卡国家统计,1995年斯里兰卡金枪鱼的渔获量为19万t,但是到1999年则达到55万t。这主要是由于当地企业和外国捕捞船的联营捕捞增加了工业捕捞。斯里兰卡金枪鱼的主要种类为鲣鱼、黄鳍金枪鱼和肥壮金枪鱼。据报道,40%的鲣鱼和20%的黄鳍金枪鱼是由小型双体船捕获的。1997年鲣鱼的上岸量为22 754t、黄鳍金枪鱼为13 000t、肥壮金枪鱼为500t。约50%的鲣鱼捕自该国西南部海域,另外30%捕自东部海域。鲣鱼全年都可捕捞,而黄鳍金枪鱼和肥壮金枪鱼的捕捞期则主要在6~8…  相似文献   

11.
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5—7月和2005年3—4月采用深水三重刺网在南海的羚羊礁、华光礁、银砾滩、东岛、滨湄滩、排洪滩、本固暗沙、比微暗沙、武勇暗沙、海鸠暗沙、双子群礁、中业群礁、鲎藤礁、美济礁、仁爱礁、仙宾礁、南方浅滩、棕滩、大渊滩、永署礁、南薰礁、牛轭礁、道明群礁等23座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进行了2个航次专业调查,其中有21座岛礁共渔获到7目15科33种408尾软骨鱼类,而美济礁和南方浅滩没有渔获到软骨鱼类。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物种各分类阶元的分布、优势度(IRI)和单位努力量渔获量等几个方面分析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旨在为南海珊瑚礁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西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73~499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六鳃鲨和黑梢真鲨;中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114~245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三齿鲨;南沙群岛除了美济礁和南方浅滩外其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51~846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黑梢真鲨、灰三齿鲨。  相似文献   

12.
2004年5—7月和2005年3—4月采用深水三重刺网在南海的羚羊礁、华光礁、银砾滩、东岛、滨湄滩、排洪滩、本固暗沙、比微暗沙、武勇暗沙、海鸠暗沙、双子群礁、中业群礁、鲎藤礁、美济礁、仁爱礁、仙宾礁、南方浅滩、棕滩、大渊滩、永署礁、南薰礁、牛轭礁、道明群礁等23座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进行了2个航次专业调查,其中有21座岛礁共渔获到7目15科33种408尾软骨鱼类,而美济礁和南方浅滩没有渔获到软骨鱼类。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物种各分类阶元的分布、优势度(IRI)和单位努力量渔获量等几个方面分析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旨在为南海珊瑚礁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西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73~499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六鳃鲨和黑梢真鲨;中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114~245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三齿鲨;南沙群岛除了美济礁和南方浅滩外其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51~846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黑梢真鲨、灰三齿鲨。  相似文献   

13.
基于角质颚的东、黄海头足类科类判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角质颚具有稳定的结构特征,是头足类分类的良好材料之一。根据在东、黄海采集的分属3个科6个种类样本(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杜氏枪乌贼Uroteuthis duvauceli、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c、神户乌贼Sepia kobiensis、短蛸Octopus ocellatus和长蛸Octopus variabilis),通过测量其角质颚的形态参数,对不同科类的角质颚进行判别分析,并将原始数据和标准化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枪乌贼和虎斑乌贼的角质颚参数原始数据分别大于杜氏枪乌贼和神户乌贼,而标准化后的结果正好相反;短蛸的角质颚参数无论在标准化前后均大于长蛸;在角质颚原始数据中选出10个用于最终的判别分析,上头盖长、下脊突长、下翼长贡献了绝大部分差异。3个科总判别成功率为92.8%;在角质颚标准化数据中选出7个用于最终的判别分析,上头盖长/胴长、下侧壁长/胴长、下翼长/胴长贡献了绝大部分差异,3个科总判别成功率为98.1%。由此可见,对角质颚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判别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完整性是渔业资源有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8-2012年夏季(8月)湛江湾海域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本文通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种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在此基础上应用赋值法构建了鱼类完整性评价指数(F-IBI),以评价该鱼类群落的完整性和受干扰程度。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鱼类103种,隶属于17目48科,以鲈形目种类数(58种)最多;质量渔获率、尾数渔获率依次为39.5~75.1 kg/h,1.0×103~1.8×104尾/h;优势种以裘氏小沙丁鱼(Sardinella jussieu)为主。鱼类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3.34~5.03和2.80~3.28。2008-2012年CPUE均值为(16.11±5.13)kg/(kw·d),整个海湾的年均资源量约为(93.04±26.44)t。鱼类群落完整性分析表明,2008-2012年湛江湾鱼类群落受轻度干扰,鱼类群落完整性较好;2009、2010年湛江湾鱼类群落受干扰程度较重,其余年份较小。此外,2010-2012年鱼类个体平均体质量较2008-2009年降低了53.9%,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鱼类个体的小型化。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究能有效减弱入侵植物生长和扩散蔓延的本地蒿属种浸提液。通过对农田入侵杂草粗毛牛膝菊和小蓬草的种子分别施加不同质量浓度的5种本地蒿属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浸提液,比较分析质量浓度梯度、蒿属植物以及不同部位浸提液对入侵种萌发率、成苗率和根系长度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蒿属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浸提液对入侵植物萌发率、成苗率和根系长度的影响在5种蒿属植物和不同质量浓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影响程度会加剧;(2)相较于地下部分浸提液,蒿属植物地上部分浸提液对2种入侵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其中艾蒿浸提液对粗毛牛膝菊生长的影响较弱,其他蒿属植物浸提液的化感作用较强,例如猪毛蒿地上浸取液质量浓度为0.25g/mL和0.4g/mL时,萌发率、成苗率和根长为0;黄花蒿和猪毛蒿对小蓬草的影响较强,地上浸取液质量浓度为0.4g/mL时,萌发率、成苗率和根长为0;(3)与萌发率和成苗率相比,入侵植物根系长度对蒿属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浸提液的响应更敏感。这些结果说明,本地蒿属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浸提液可以减弱粗毛牛膝菊和小蓬草的生长,并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加剧,...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鱿钓技术组和公海围拖网技术组提供的2017—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产统计资料,对灯光敷网、灯光罩网和鱿钓3种捕捞方式的鸢乌贼作业次数、产量和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产量重心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对3种捕捞方式的渔场时空分布及其年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17、2018和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产量分别为28 347、68 535和180 094 t,产量逐年上升。从年间变化来看,CPUE波动较大;从月间变化来看,各月产量与CPUE的变化趋势均保持一致。3种捕捞方式各月产量重心呈现逆时针变化规律,从南到北,自东向西移动。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灯光敷网分为5类,灯光罩网分为4类,鱿钓分为6类;渔获量主要分布于12. 5°N~14. 5°N,58°E~60°E和16°N~18°N,61. 5°E~63°E海域内。以时间和空间为影响因素,对不同经度间海域分析发现,CPUE在不同时间、空间上有明显差异;而不同捕捞方式也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今后应该加强时间序列的样本采集工作,综合考虑环境因子分析鸢乌贼渔场的变化规律及其根本原因,为后续合理开发该渔业和建立相关渔情预报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LED集鱼灯是否适用于南海近海灯光罩网渔业,本研究进行了3种LED集鱼灯与1种传统金卤灯的生产对比试验。研究发现:(1)试验使用的LED白光灯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有2个波峰,分别在蓝光波段,绿光、黄光波段,LED绿光灯有1个波峰为绿光波段,LED蓝光灯有1个波峰为蓝光波段,金卤灯有多个波峰,峰值波长主要在红光波段;(2) 3种LED集鱼灯的渔获率均高于金卤灯,其中LED白光灯渔获率优势明显;(3) 4种集鱼灯渔获的共同优势种为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其中LED白光灯的渔获率明显高于其他灯具;(4)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LED白光灯与金卤灯捕获的中国枪乌贼的胴长、体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LED灯尤其是LED白光灯适用于南海近海灯光罩网渔业。  相似文献   

18.
杭州湾北部水域仔稚鱼组成的月度及年间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设置10个站点,按月以大型仔稚鱼网对该水域进行仔稚鱼资源调查,并与2013年1-12月的研究结果对比,旨在探明杭州湾北部水域仔稚鱼资源的年变动。本研究共采集仔稚鱼96 118尾,平均密度为0.79 ind./m3,隶属于23科55种,个体数、种类数和平均密度均小于2013年。两年共有种类有46种,且优势种均为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凤鲚(Coilia mystus)。两年间仔稚鱼发育阶段组成,均以前弯曲期仔鱼为主。对两年仔稚鱼密度分布分析表明,各站位仔稚鱼密度分布差异显著(P0.05);月份间仔稚鱼密度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多样性分析表明两年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明显,均在夏季较高、冬季较低。本次调查夏季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2013年夏季。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公海自主休渔对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资源的养护效果,研究根据2016年12月至2021年8月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我国远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等方法,对休渔前后的渔获量、捕捞努力量(作业天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及作业渔场重心的时空分布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休渔后(2020年12月至2021年8月)总体CPUE平均达6.34 t/d,相比休渔前(2016年12月至2020年8月)增加显著(p<0.05),除渔汛初期的12月外,休渔后1-8月各月CPUE均比休渔前同期有提升。灰色关联分析表明,2017-2021年各年度在经度上CPUE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739,0.761,0.697,0.721和0.892,在纬度上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56、0.799、0.621、0.721和0.803,休渔后(2021年)CPUE状况较休渔前有所好转。研究表明,休渔前后的作业渔场重心有明显差异,休渔后作业渔场的重心大幅向西偏移,高产海域由休渔前的114°W~118°W扩大为休渔后的95°W-118°W。研究表明,为期三个月的公海自主休渔对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资源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为短生命周期种类的渔业资源管理和科学养护提供了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生境条件下凤丹生长及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置林下(郁闭度0.6)和空旷地两种生境,比较不同生境下凤丹生长及光合特性,探讨凤丹优化栽培的合适生境.结果表明:林下生境的凤丹冠幅面积、一级分枝数、单株挂果量及单位冠幅面积挂果量均优于空旷生境,而前者树高略低于后者.林下生境的凤丹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高出空旷生境的103.53%和12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光合日变化规律方面,林下生境的凤丹净光合速率呈现明显的"单峰"曲线,而空旷生境下的呈不明显"双峰"曲线,总体上前者高于后者;前者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低于后者而气孔导度无明显变化趋势;林下生境的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普遍显著高于空旷生境.林下生境因存在一定程度的遮荫,阻挡了夏季强光对凤丹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减少了林下的光合有效辐射,但凤丹自身的特性或适应性使得光能和水分利用率高,净光合速率高,有机物合成多,分枝多,植物长势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