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发病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下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拔起。  相似文献   

2.
一、主要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病。病菌仅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2节。病株地上部矮化,变黄。重者枯死。造成白穗。  相似文献   

3.
<正>一、小麦全蚀病的危害特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根病,又名根腐病、黑脚。其病原菌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病菌只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而地上部分的表现症状是因根部受害引起。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快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表现点片麦芒回麦穗发白,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仅重病的显示稍矮,基部黄叶多。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株矮化、稀疏,叶片处由下向上变黄,  相似文献   

4.
<正> 1 田间症状诊断与识别 小麦全蚀病拔节前显病,因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受病菌侵害腐解,导致病株早死。种子根和地下茎呈灰黑色,重病植株次生根也局部变黑。返青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增多。病株矮化,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分变黑,茎基部表面和叶鞘内侧生有较明显的灰黑色菌丝层。抽穗灌浆期是本病最易诊断、最易和其他根病区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小麦全蚀病又名根腐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该病在我国不少省份均有分布。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往往穗期成片枯死,千粒质量下降,一般发病区产量降低20%以上,严重者产量降低50%以上。一、症状特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 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根部及茎基部受害所致。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茎基部,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  相似文献   

7.
危害症状小麦全蚀病又叫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主要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病苗返青迟缓,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死亡,病根变黑,易于拔起,茎部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相似文献   

8.
<正>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我省植物检疫对象之一。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於根部及茎基部1—2节处。种子传播是由于病残体残屑夹杂于种子间而引起。感病植株较矮,分蘖减少,茎部叶片变黄,初生根和根茎呈灰黑色,重病株的次生根也局部变黑。返青拔节期显现的症状,是返青迟缓,黄叶增多,拔节期叶片自上而下发黄,重病株的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变黑。在抽穗、灌浆期病株出现“白穗”,茎基部1—2节形成明显的“黑膏药”或“黑脚”。病株一般容易拔起,但不易倒伏。  相似文献   

9.
正在冬小麦的主栽培区华北,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农民习惯称它为"黑脚病"。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小麦全蚀病发病有规可循据了解,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快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表现为点片麦穗发白。幼苗  相似文献   

10.
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茎基部,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  相似文献   

11.
孙会 《河北农业》2006,(5):18-18
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予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  相似文献   

12.
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茎基部,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  相似文献   

13.
小麦全蚀病概况: 1、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病.病菌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形成"黑脚"症状.病株地上部矮化,变黄,重者枯死,造成白穗.发病严重时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4.
<正>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长中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现已成为小麦生产的大敌,可达30%~70%甚至绝产,小麦感病越早,产量损失越大。1发病特症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的1~2节处。幼苗  相似文献   

15.
一、小麦全蚀病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毁灭性病害,为江苏省补充检疫对象,主要在淮北与沿海的局部地区发生。1.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混杂于种子间或粪肥中越夏越冬,成为初侵染源。播种后,病菌从麦苗根部、幼芽鞘等处侵入,返青后菌丝沿根扩展,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造成根及茎基部变黑腐烂,病株陆续死亡,灌浆阶段出现枯白穗。连作田,在一定时间内逐年加重,至发病高峰年份后,病情则逐年下降,即为"小麦全蚀病的自然衰退"现象。土壤贫瘠、尤其  相似文献   

16.
小麦全蚀病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和河南的部分地区发病较重。一般发病较轻的地块产量损失在 10 %~ 2 0 % ,严重地块损失达 5 0 %以上。小麦受害后 ,表现为分蘖减少 ,成穗率低 ,千粒重下降 ,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小麦全蚀病的寄主范围很广 ,除危害小麦外 ,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1 主要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 ,病菌侵染部位仅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 1~ 2节 ,不向上延伸。地上部症状 ,比如“白穗”、“黑脚”等 ,主要是根与茎基部受害而引起的。小麦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感病。…  相似文献   

17.
<正>1症状识别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病菌侵染部位仅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使种子根、次生根大部变黑腐烂,形成典型"黑脚"症状,极易从土中拔出;麦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成片出现"枯白穗"。  相似文献   

18.
小麦全蚀病,又名根腐病、黑脚病,此病最早在山东省境内发生传播,2006年河南也有零星发生的现象。1小麦全蚀病的病原及发病特征小麦全蚀病是由真菌的子囊菌亚门的禾顶壳菌侵染造成,病菌的越夏场所是麦茬。夏玉米根部及混杂的麦糠、场土、种子的病残组织、土壤中的病残体等是病菌的主要来源,带菌的粪肥传病是发病面积激增的原因,种子上附带的病菌是远距离传播到新区的主要来源。小麦播种后,菌丝体从胚芽鞘侵入,病菌侵染部位是小麦根部和茎基部  相似文献   

19.
小麦全蚀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全蚀病是近年来局部地区发生较快、危害严重的病害,是全国植物检疫的对象。小麦全蚀病是由小麦全蚀病菌侵染传播的,一旦传入,蔓延迅速,不易根除。除为害小麦、大麦外还可侵染玉米、谷子等作物和鹅冠草、看麦娘等一些禾本科杂草。症状表现为根腐和茎腐两种。一般苗期受侵染,地上部症状不明显,病株比健株稍矮,分蘖较少,基部叶片发黄,病根纤细,易拔起。至灌浆后,症状明显。根茎变色部分出现茎基腐性的“黑脚”症状,在潮湿情况下,剥开病茎基部叶鞘,可见到该病独特的“黑膏药”状物。到成熟期,植株枯死,形成白穗。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根、茎、土…  相似文献   

20.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从小麦的播种到收获均可侵染。主要发病部位在小麦的根部及茎基部的1~2节。病菌侵染后引起根部变黑、腐烂,失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致使地上部分干枯死亡,造成"白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