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汉斯无孔小咽线虫中国新记录种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9年采自日照市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根围土样中,分离到无孔小咽线虫属群体,通过系统的形态学观测,鉴定为汉斯无孔小咽线虫(Aporcelaimellus heynsi),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
<正>鸭胃线虫病是由多种线虫寄生于鸭的腺胃和肌胃而引起的寄生虫病。如果浅水水域中有多种水草,栖生小鱼、小虾、水蚤、螺蛳和蚌等,均是鸭胃线虫的中间宿主,鸭、鹅及野生的白鹭、海鸥、翠鸟等是鸭胃线虫的终末宿主。水禽的粪便排入  相似文献   

3.
作者于1981—1982年对我省小麦、大麦、油菜、豌豆、蚕豆等五种午季作物的寄生线虫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寄生线虫23个属、并在16个属中鉴定出34种,其余7属的种名未鉴定。分属于垫刃目中的2个亚目、4个总科、8个科、12个亚科。23个属。其中发生普遍且对午季作物造成一定为害的有滑刃、真滑刃、短体、矮化、螺旋、茎线、粒线等七个属中的部分种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采自安徽天长县家鸡食道和腺胃的鸡咽饰带线虫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首次对该虫头端、颈部、角皮、生殖和尾端等的超微结构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香蕉寄生线虫种类调查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1998年对云南省香蕉线虫种类进行调查和鉴定,从香蕉根部和根围土壤中共鉴定了22种寄生线虫,隶属3目9科16属,14种已鉴定到种,除M.incognita,R.reniformis和H.dihystera在我国香蕉上已有报道外,其它10种为我国香蕉上的新纪录种,其中S.jinghongensis n.sp.拟定为一新种.Scutellonema,Discriconemella,Hemicriconemoides和Xiphidorus为香蕉上新纪录属.在我国香蕉线虫种类研究中,未见盾线虫属的报道,景洪盾线虫区别于该属其它种的鉴定特征是:食道腺腹面长覆盖肠.  相似文献   

6.
2008年在采集到的胶南市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 L.)根际土中,分离鉴定出无孔小咽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别为非同无孔小咽线虫Aporcelaimellus alius和食淀粉无孔小咽线虫A.amylovorus。其中,非同无孔小咽线虫A.alius的鉴定特征是雌虫虫体强壮,唇区缢缩明显,角质层由明显的两层组成,阴唇骨化明显,尾长是肛门处体宽的0.7~0.8倍;食淀粉无孔小咽线虫A.amylovorus的鉴定特征是虫体中等,唇区缢缩明显,角质层光滑,由两层构成,雌虫阴唇骨化明显,尾长是肛门处体宽的0.9~1.1倍。  相似文献   

7.
1984年5月,在甘肃省武威县黄羊镇进行绵羊消化道蠕虫调查时,在被检的六只锦羊中,发现其中一只的真胃中存在一种非常见寄生虫,经过鉴定,确定为胃斜环咽线虫。  相似文献   

8.
斑腿树蛙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尾两栖类的消化道组织。[方法]采用解剖学与组织学方法研究斑腿树蛙的消化道。[结果]结果表明,斑腿树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胃和肠都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皱褶最丰富。食道腺为复泡状腺,胃腺属于单管状腺。具有十二指肠腺,回肠和大肠无多细胞腺体。杯状细胞存在于食道、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中,但食道、十二指肠中较少,回肠和大肠中较为丰富。[结论]斑腿树蛙肌层均为平滑肌,内层环肌较厚,外侧纵肌较薄。  相似文献   

9.
灰鹤胃的动脉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动脉灌注法对灰鹤胃的动脉分布进行了大体解剖学观察 ,结果表明 :分布于灰鹤胃的动脉均由腹腔动脉发出 ,腺胃由腺胃背侧动脉和腺胃腹侧动脉供应营养。肌胃由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和肌胃背侧动脉供应 ,肌胃背侧动脉为腺胃背侧动脉的延续支 ,肌胃腹侧动脉是胃左动脉的分支。  相似文献   

10.
皖西白鹅消化管的组织学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观察成年皖西白鹅母鹅消化管的形态特征,在鹅放血致死后,解剖观察其消化管的组成,取消化管各部分,制作组织切片.结果表明,成年皖西白鹅母鹅消化管由口咽、食管、腺胃、肌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大肠(盲肠与直肠)和泄殖腔构成,其中肌胃和盲肠(2条)发达,缺少唇、齿、软腭和结肠等.消化壁一般分为4层,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其中粘膜下层很薄,十二指肠粘膜下层无十二指肠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Future Ph.D.'s     
McCarthy J 《Science (New York, N.Y.)》1971,173(4002):1082-1083
  相似文献   

15.
16.
《Science (New York, N.Y.)》1995,269(5227):1047-1049
  相似文献   

17.
18.
A. D. E. ELMER     
  相似文献   

19.
JAMES D. DANA     
《Science (New York, N.Y.)》1895,1(18):489-490
  相似文献   

20.
HEBER D. CURT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