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湘中丘陵区不同经营目标对毛竹林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Ⅲ)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经营目标对毛竹林的土壤养分特征、养分库综合指数以及养分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笋用林、笋材兼用林、材用林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下降总体呈降低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8.88~40.24g/kg、1.08~2.19g/kg、60.00~200.00mg/kg、0.36~0.52g/kg、0.84~4.07mg/kg、11.29~23.46g/kg和31.72~86.70mg/kg。毛竹笋用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较高,笋材兼用林水解氮、全磷及有效磷含量较高,毛竹材用林土壤全钾较丰富。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以毛竹笋材兼用林最高,笋用林次之,材用林最低,分别为3.908 1、3.522 8和3.265 0;湘中丘陵区毛竹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比较丰富,而土壤普遍缺乏磷素、钾素。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显著正相关,全氮与水解氮、全磷与有效磷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鄂南地区毛竹林的土壤肥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鄂南地区不同生产水平的毛竹林的 34个林地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土壤 pH值平均为5 .31(4 .6 2~ 6 .34) ;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平均含量分别为 4 1.6、2 .4 4、0 .5 5、16 .0 0 g·kg-1;土壤速效N、P、K、Ca、Mg、Mn、Fe、Cu、Zn、B等养分平均含量分别为 170 .7、19.8、6 0 .7、811.8、83.6、31.4、35 .2、1.0 0、1.5 4、0 .2 1mg·kg-1。pH值 5 .0~ 6 .0较适合毛竹生长。毛竹林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P、K含量与竹林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毛竹生长受以上肥力因素的影响较大 ;该区毛竹林土壤B、Cu均较缺乏 ,要注意适量补充。在生产中应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竹林土壤有机质含量 ,同时平衡施用N、P、K肥 ,以促进毛竹生长。  相似文献   

3.
退化低丘红壤新造毛竹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新造毛竹林的促进生长提供科学依据为目标,在竹林林分结构年际变化和生态构件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定位调查方法研究立竹年龄、径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和生物量各组分间关系及其特征生态构件因子,结果表明:立竹胸径与竹林其它生态构件因子间呈极显著相关,与立竹度是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竹龄对竹林地上各器官含水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龄立竹竹秆、竹枝含水率较1龄立竹分别下降10.3%、9.4%,3龄始趋于相对稳定。2龄叶含水率较1龄叶含水率降低24.6%,相同叶龄竹叶含水率差异不显著。低丘红壤区新造毛竹林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与立竹径级呈一致性增长趋势,各组分生物量构成比例随径级无显著变化,大小顺序与其它土壤类型的毛竹林趋于一致,为竹材>竹枝>竹叶,而地上生物量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竹林立竹平均胸径的差异。易于测量的立竹胸径与全竹干质量、竹材干质量显著相关,可作为毛竹林地上生物量分析的特征生态构件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土壤养分与毛竹生长的相关性,对安徽头陀镇的垦复毛竹纯林、未垦复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 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院不同毛竹林生长及其生产力差异明显,平均胸径10.02耀12.35 cm,立竹度0.28耀0.49,该区 的生产力属中等偏低,总生物量大小依次为院垦复毛竹纯林(96.50 t/hm2)>竹阔混交林(81.39 t/hm2)>未垦复毛竹纯林 (78.17 t/hm2)。垦复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的各组分生物量大小依次为院竹杆>竹鞭>竹根>竹叶>竹枝;而未垦复毛竹 纯林为院竹杆>竹枝>竹鞭>竹根>竹叶。不同林分下,各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 加深而降低,同一土层中养分含量差异显著。相关分析显示,不同毛竹林总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存在 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平均胸径与0耀20 cm 土层有机质和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立竹度仅与0耀20 cm 土层有机质呈正 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毛竹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岗山天然常绿阔叶次生林中25个样地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但钾素养分比较贫乏;(2)不同林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含量差异不大,但对全磷及有效钾含量差异显著,均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3)就同一林分类型而言,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有效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递减;全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但减小不明显;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间变化规律不明显,半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毛竹林土壤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毛竹林立地与结构的关系及其对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立地因子和结构因子中影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并解析主导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  方法  在浙江省10个县(市)选择少受人为干扰的毛竹林,设置52个样地,通过随机森林筛选出影响毛竹林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在此基础上构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主导因子对毛竹林生物量的直接、间接和总影响。  结果  立竹度、林分平均胸径和竞争指数是林分结构因子中影响毛竹林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土层厚度和海拔高度是立地因子中影响毛竹林生物量的主导因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中所预设的路径能够被接受,也能较好体现所采集的数据。立竹度、林分平均胸径、竞争指数和土层厚度的总影响为正,对毛竹林生物量有正影响。海拔的总影响为负,对毛竹林生物量有负影响。林分平均胸径对毛竹林生物量的总影响最大,为0.739。立竹度对毛竹林生物量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土层厚度对毛竹林生物量的间接影响最大,达0.492。立地因子中,土层厚度对毛竹林生物量的总影响大于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和竞争指数对毛竹林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  结论  毛竹林的主要构件因子立竹度和林分平均胸径与毛竹林生物量的关系最为密切。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和竞争指数主要通过影响毛竹林的构件因子,间接影响毛竹林生物量。在毛竹林经营中,应当综合考虑立地因子、非空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对毛竹林生物量的影响,在充分利用立地潜力的基础上,调控毛竹林结构,提高毛竹林生产力。图3表3参40  相似文献   

7.
闽西北不同类型毛竹林生物量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省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的毛竹纯林(Ⅰ)、竹阔混交林(Ⅱ)和竹针混交林(Ⅲ)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不同,林分Ⅰ、Ⅱ和Ⅲ的生物量分别为143 418.06、135 469.53和131 782.78 kg.hm-2,生产力分别为59 786.55、54 921.44和38 418.68 kg.hm-2.a-1,毛竹林纯林化经营可以提高竹林的生产力。经营方式对毛竹林不同器官间生物量分配也有重要的影响,毛竹纯林竹秆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混交林的质量分数,竹根质量分数低于混交林的质量分数。毛竹主要经济组分为竹秆,纯林较高的竹秆质量分数,保证了毛竹林较高的经济效益。不同类型毛竹林株数和生物量的径级分布特征不同,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49%的毛竹胸径分布在10.5~12.5 cm,生物量占整个林分的54.25%和53.71%,而竹针混交林54.90%的毛竹分布在9.5~11.5 cm,生物量占林分的54.34%,竹阔混交毛竹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竹阔混交经营可能是一种较好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8.
尕海湿地泥炭土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实地取样与实验室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甘肃尕海湿地泥炭土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尕海湿地泥炭土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平均含量依次为302.04 g.kg-1、10.37 g.kg-1、0.81 g.kg-1和13.93g.kg-1,空间变异程度均属中等水平;随土层的加深,泥炭土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土壤全钾含量的变化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不同立地条件下,尕海湿地泥炭土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值表现为阳坡<阴坡<坡间平缓地,全钾含量均值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趋势;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泥炭土养分含量大多属中等变异性,但阴坡泥炭土养分含量的变异程度一般要大于阳坡.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海南文昌9个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成分,以期提高土壤养分水平,促进林木生长.[方法]对文昌地区木麻黄、桉树、大叶相思、湿加松、椰树等9个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9个不同植被类型土壤pH为4.53 ~8.23;有机质含量为0 ~ 24.89 g/kg;林分表层土壤全氮为0.055 ~1.132 g/kg;林分土壤表层(0~20 cm)碱解氮含量为0.11 ~2.43 g/kg;林分表层土壤全磷为0.017 ~0.110 g/kg,林分土壤表层(0 ~20 cm)有效磷含量为3.12~56.97 g/kg;林分表层土壤全钾为0~0.95 g/kg,速效钾含量为0~ 119.36 mg/kg;沿海混交林呈碱性(pH8.23),其他8不同植被类型呈酸性,半红树林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等含量都较高.[结论]9种类型林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均处于极低水平,全磷和全钾含量也均处于分级中最低的水平;除桉树林土壤养分贫瘠状况外,其他8种类型林分土壤表层有效磷也较低,接近贫瘠状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附城镇具有代表性的530个土壤样品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该镇土壤养分的平均含量为:有机质22.52g.kg-1、全氮1.15 g.kg-1、碱解氮87.83mg.kg-1、全磷22.58g.kg-1、速效磷9.16mg.kg-1、全钾22.58g.kg-1、速效钾、204.89mg.kg-1。该镇川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应继续保持施用厩肥等有机肥。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应大力推广绿肥应用;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偏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应注重氮施用氮肥。土壤全磷含量适中,而速效磷含量偏低,应重视磷肥的施用;钾含量相对丰富,但川区偏砂地应重视钾肥施肥。  相似文献   

11.
栎类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分析不同栎类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准确评估土壤肥力,预测栎类林分生长潜力,为栎类林分多目标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选取中条山林局北坛林场栓皮栎纯林、辽东栎混交林、油栎混交林和栓皮栎中林林分3个层次的土壤,比较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pH、有机质、氮素、磷素和钾素含量。结果表明,栓皮栎纯林、辽东栎混交林的土壤pH低于油栎混交林,而土壤表层铵态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及有效钾含量高于油栎混交林。辽东栎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栓皮栎中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栓皮栎中林有机质含量分别为49.2、13.5和7.9 g·kg-1,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最低,为2.29 mg·kg-1。油栎混交林表层土壤全磷、全钾含量最低,分别为1.16和5.68 mg·kg-1。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4种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均呈递减趋势。结果显示栎类阔叶林的养分转化率较栎类针阔混交林好,栎类中林的养分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新垦红壤培肥过程中有机物料用量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培肥效率及土壤性态的影响,选择一新垦耕地红壤,设置秸秆、秸秆加氮和猪粪等3种添加物各7个施用水平共19个处理,每种有机物料用量设0(对照)、25、50、100、150、200和250 g·kg-1等7个级别,进行了为期24个月的模拟培养试验,观察了有机物料分解率、土壤C/N、活性有机碳和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有机物料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含量均增加,C/N比下降,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水溶性盐分含量增加,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率也随之增加.猪粪碳的矿化速率低于水稻秸秆,加氮可增加秸秆的腐殖化系数.研究发现,有机物料添加越多,培肥效率(腐殖化系数)越低.同时,高量施用猪粪容易引起土壤盐害.猪粪用量为50g·kg-1(相当于7.5t·亩-1)时土壤盐分含量超过了 2g·kg-1;高量施用水稻秸秆可引起土壤有效氮的下降,秸秆用量超过100 g·kg-1(相当于15 t·亩-1)时土壤碱解氮明显下降;秸秆加氮处理会引起土壤酸化.结果显示,为减免有机物质的过度分解,有机物料的施用量控制在50g·kg-1以下为宜.  相似文献   

13.
2016—2017年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研究夏玉米季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潮土肥力特征的影响。试验设置:免耕(NT)、免耕(NT)+秸秆还田(S)、翻耕(T)和翻耕(T)+秸秆还田(S)4个处理。结果表明,免耕、翻耕模式下,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6.10 mg·kg~(-1)、+10.66 mg·kg~(-1))、有效磷(+2.76 mg·kg~(-1)、+6.53 mg·kg~(-1))、速效钾(+38.94 mg·kg~(-1)、+47.7 mg·kg~(-1))、有机质(+1.85 g·kg~(-1)、+0.80 g·kg~(-1))含量,及土壤孔隙度(+2.81%、+1.77%),降低了土壤容重(-5%、-3%),促进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 mm)的形成。免耕、翻耕模式下的秸秆还田均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尤其在免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翻耕对大团聚体有破碎作用,不利于有机质累积。  相似文献   

14.
对青海省沙珠玉高寒区的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固定风沙土和地带性土壤淡粟钙土等8个典型剖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区风沙土的基本性状,其砂粒含量和粘粒含量分别在80%以上和14%以下,有质机含量低于3.551g·kg-1,全氮、磷和钾含量分别低于0.225,0.917和18.236g·kg-1,阳离子交换量低于2.63mol·kg-1,全盐量和碳酸钙含量分别在0.507和63.07g·kg-1以下。随着风沙土由流动向固定方向发展,理化特性显著改善,肥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在剖面层次上的缓冲性能特征及酸化速率大小,以红砂岩和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为对象,测定不同层次(0~20、20~40、40~60、60~80 cm和80~100 cm)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和酸碱缓冲容量,定量比较不同母质和不同土层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以红砂岩和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在0~20 cm土层比80~100 cm土层分别显著升高10.14 mmol·kg-1和4.18 mmol·kg-1,且随着水稻土初始pH(不加酸碱的pH)的增加,其酸碱缓冲容量也呈增加趋势。在0~20 cm土层,红砂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比河流冲积物母质显著增加7.38mmol·kg-1;在20~100 cm土层,2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无显著差异。红砂岩母质发育水稻土表层酸化速率(0.78kmol H+·hm-2·a-1)大于河流冲积物母质(0.36 kmol H+·hm-2·a-1)。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交换性盐基总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全氮和交换性酸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稻土pH与有机质、全氮和交换性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交换性盐基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阳离子交换量无相关性。研究表明,酸碱缓冲曲线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在不同土层上对加酸、加碱量的敏感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2种母质的酸碱缓冲容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在0~20 cm土层,红砂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和酸化速率最高,其酸碱缓冲容量主要与初始pH、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和交换性酸有关,且2种母质发育水稻土均处于铝硅酸盐矿物分解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缓冲阶段。  相似文献   

16.
蚯蚓能够通过自身生命活动和对土著土壤生物的调控作用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为探索蚯蚓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机理,在混入水稻秸秆的灭菌/未灭菌土壤中接种蚯蚓(Eisenia fetida),以不接种蚯蚓的处理为对照,比较30 d微宇宙培养后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接种蚯蚓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CO2累积排放量,但仅在灭菌土壤中存在显著性差异。接种蚯蚓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则因土壤是否灭菌而异。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T-RFLP)分析显示,在灭菌土壤中接种蚯蚓获得了更多的末端片段(TRFs),而在未灭菌土壤中蚯蚓的存在并未明显改变TRFs的数量,且接种蚯蚓与无蚯蚓的处理共享了近50%的TRFs。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因蚯蚓是否存在而不同,但仅在灭菌土壤中接种蚯蚓的处理同时与LOC、DOC、MBC和CO2累积排放量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认为,在该实验的灭菌土壤中,来源于蚯蚓肠道的微生物可能通过快速繁殖并成为优势种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但这一作用在未灭菌土壤中则有可能因为土壤土著微生物的竞争作用而被削弱。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对昆山市土壤养分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有机质35.5 g·kg-1,全氮2.22 g·kg-1,碱解氮162 mg·kg-1,有效磷15.1mg·kg-1,速效钾115 mg·kg-1,pH值6.0。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pH值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6 a冬小麦连作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等量氮(N)磷(P)养分投入条件下施用不同形态有机物料对陇东黄土旱塬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合施用,土壤养分及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比氮磷配施(CK2)及不施肥(CK1)处理有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效果最明显,2011年收获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较2006年分别提高15.5%、 21.4% 、14.1%和5.9%,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14.2 mg·kg-1 和48.0 mg·kg-1,显著高于其他配施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3 536.3 kg·hm-2)最高,较CK2、CK1分别提高53.2%和86.7%;平均水分利用效率(11.7 kg·mm-1·hm-2)最高,较CK2、CK1分别提高30.2%和71.2%。因此,生物有机肥配施氮磷化肥处理在陇东黄土旱塬雨热条件下对于全面提升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且该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状况、作物产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状况及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收集黄土高原东部潇河流域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7年不同时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实测资料,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982年至2017年,耕层土壤有机质均值由11.06 g·kg-1升高至15.69 g·kg-1,增幅为41.86%;近35年潇河流域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现由中部向四周逐渐升高的趋势。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到2017年,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逐渐累积的规律。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1和15~20 g·kg-1的土地面积从无增加到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0.74%和43.72%,10~15 g·kg-1土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为29.93%,6~10 g·kg-1土地面积从13.82%减少到1.57%,<6 g·kg-1土地从有到无。成土母质、地形变化、种植结构、施肥是影响土壤有机质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人类对土壤养分干预作用表现出增强的趋势,应注意土壤培肥,实行分区管理,以保证整个农业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