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棉铃虫雄性信息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触角电位技术研究了棉铃虫触角对其雌雄两性主要信息素组分的反应,结果表明L雄蛾触角的EAG反应明显地高于雌蛾触角;在所测定的各种化俣物中,雄蛾对雌性信息素主要组分产生最为强烈的EAG反应;在0.00004-40μg范围内,雄蛾对主要雌性信息素成分Z9-16:Ald和Z11-16:Ald以5:95的比例配制成的二元组分产生的EAG反应与浓度呈正相关;向含元组分的滤纸片上加入不同浓度的Z11-16;  相似文献   

2.
采用触角电位技术研究了棉铃虫触角对其雌雄两性主要信息素组分的反应。结果表明:雄蛾触角的EAG反应明显地高于雌蛾触角;在所测定的各种化合物中,雄蛾对雌性信息素主要组分产生最为强烈的EAG反应;在0.00004~40μg范围内,雄蛾时主要雌性信息素成分Z9-16:Ald和Z11-16:Ald以5:95的比例配制成的二元组分产生的EAG反应与浓度呈正相关;向含二元组分的滤纸片上加入不同浓度的Z11-16:OH,使雄蛾触角的EAG反应明显降低,其反应幅度介于二元组分与Z11-16:OH之间;对雄蛾触角用Z11-16:OH持续刺激,刺激过程对二元组分的反应降低,取消刺激后在5min之内对二元组分的反应未恢复到用Z11-16:OH刺激之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豆野螟触角化感器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位置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锚电镜技术研究了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成虫触角感器和性信息素腺体的位置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蛾的触角呈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柄节较长、梗节较粗,并均覆盖着鳞片;触角鞭节由72~82节组成,长度约为86~97 mm;豆野螟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的腹面和侧面,背面覆盖有鳞片,因此感受器很少;雌雄触角共发现6种感器,其中柱形感器只在雄蛾中发现,而一种未定义的感器仅在雌蛾中发现.通过形态比较发现,毛形感器在雌蛾触角上的分布比雄蛾较稀疏,但雄蛾的长度略长,其他几种感器在雌雄间未见显著差异;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位于腹部第8~9节之间,其上有一系列规则的皱褶,为性腺细胞所在位置.使用气质联用技术进一步对豆野螟性信息素腺体进行了定位,测定结果表明,腹部第8~9节间的腺体提取物具有性信息素组分,是豆野螟性腺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褐纹甘蔗象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探索利用性信息素开展褐纹甘蔗象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褐纹甘蔗象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外部形态特征、类型和分布,以SPSS 21.0进行数据计算与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雌雄成虫间触角各节的长度、直径和感器数量差异。【结果】褐纹甘蔗象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一致,均为膝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部分;触角上有刺形、毛形和芽孢形3种类型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有5种亚型,刺形感器有3种亚型,芽孢形感器有3种亚型,以毛形感器的数量和种类最丰富。褐纹甘蔗象雌雄成虫触角在感器数量上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结论】毛形感器在褐纹甘蔗象寻找寄主和配偶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雄虫触角上STⅠ、STⅢ和STⅣ的数量显著多于雌虫,与感受性信息素有关,而雌虫触角上STⅡ的数量显著多于雄虫,与寻找产卵场所有关。  相似文献   

5.
与雄性信息素有关的棉铃虫的交配行为可分为雌蛾求偶、雄蛾反应、接近雌蛾、打开味刷以及交配成功等阶段,雌、雄蛾单独放置,雌蛾求偶行为正常进行;雄蛾的前期交配行为如触角前伸、振翅、飞行等行为,即使在没有雌蛾刺激的前提下也能在确定的黑暗周期如期发生。光周期紊乱的雄蛾不能同正常雌蛾交配,处于求偶高峰期的3日龄雌蛾与1~4日龄雄蛾配对时,3日龄雄蛾与雌蛾交配率高达80%,而其它几个日龄的雄蛾与雌蛾的交配率明显偏低,去掉雌蛾触角交配率下降至40%;除去一根雄蛾触角仍能交配,但交配率下降;去掉两根雄蛾触角则完全不能交配,雄性信息素组分对雌蛾求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及其诱蛾活性。[方法]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樟巢螟雌蛾的性腺体提取物和合成标样比较分析,并用与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主要组分的异构体进行触角点位的生理测定,最后开展田间诱集比较试验以筛选出最佳性信息素混合物。[结果]雄虫触角对各种剂量的Z11-16:Ac产生强烈的EAG反应。在同一水平下,樟巢螟雄虫触角对植物气味物质和Z11-16:Ac异构物的EAG反应都低于Z11-16:Ac。在田间试验中,单一的Z11-16:Ac或其混合物质均能诱集樟巢螟雌虫。[结论]Z11-16:Ac是樟巢螟雌蛾性信息主要组分,对樟巢螟雄蛾具有诱集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及其诱蛾活性.[方法]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樟巢螟雌蛾的性腺体提取物和合成标样比较分析,并用与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主要组分的异构体进行触角点位的生理测定,最后开展田间诱集比较试验以筛选出最佳性信息素混合物.[结果]雄虫触角对各种剂量的Z11-16:Ac产生强烈的EAG反应.在同一水平下,樟巢螟雄虫触角对植物气味物质和Z1 1-16:Ac异构物的EAG反应都低于Z11-16:Ac.在田间试验中,单一的Z11-16:Ac或其混合物质均能诱集樟巢螟雌虫.[结论]Z11-16:Ac是樟巢螟雌蛾性信息主要组分,对樟巢螟雄蛾具有诱集活性.  相似文献   

8.
光肩星天牛成虫交配行为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弄清光肩星天牛成虫在繁殖交配过程中如何判断和寻找配偶,该文进行了雌、雄成虫对两性个体气味、味迹的感应趋性和行为反应,成虫的自然交配行为表现等研究.认为光肩星天牛成虫在配偶寻找过程中,非接触性的嗅觉识别判断不起主导作用;成虫的交配行为一般是在雌虫对雄虫的视觉刺激作用下起动的;雌性成虫的性信息素为接触性信息素,雄虫依靠触角、下唇须和下颚须上化感器的接触感应来接收这种信号的刺激.  相似文献   

9.
麻楝蛀斑螟触角感器和雌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麻楝蛀斑螟(Hypsipyla robusta(Moore))触角和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进行了观察,为麻楝蛀斑螟形态学、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器,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毛形感器在雌蛾触角上的分布比雄蛾稀疏,其他几种感器在雌雄蛾间未见显著差异。麻楝蛀斑螟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部末端第8~9节的节间膜上,腺体表面排列着许多锥形刺状突出体,即为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腺体细胞。  相似文献   

10.
采用行为测定仪、电生理等法,研究分别取食3种营养源(蔗糖水、红糖水和蜂蜜水)的小菜蛾成虫的嗅觉行为、触角电位反应、产卵量和产卵节律。结果表明,补充营养显著提高小菜蛾雌蛾对寄主植物成分——异硫氰酸丙烯酯的趋性,但不同营养源处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发现补充营养不会显著影响雄虫对雌虫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补充营养的雌成虫产卵量显著高于蒸馏水对照组,其中取食蜂蜜水的平均产卵量最大(106.7粒)。从产卵节律看,羽化后当天各处理组的小菜蛾均可产卵,其中取食蜂蜜水、蔗糖水和蒸馏水的3日龄雌成虫产卵量达到峰值,从4日龄起产卵量逐渐降低;取食红糖水的2日龄雌成虫产卵量达到峰值,从3日龄起逐渐降低;同时取食蜂蜜水、蔗糖水和红糖水小菜蛾产卵历期(13d、12d和11d)长于蒸馏水(7d)对照组。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小菜蛾成虫营养与其重要生命过程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趋光习性防治兼长角纹石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治理湖南省柘溪水电站夏秋季节大量发生的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毛翅目昆虫兼长角纹石蛾,于1997-1999年对该虫进行了防治研究。针对该石蛾成虫习惯在相对湿度较大的沿河两岸活动,且在夜晚有明显的趋光性,其成虫对蓝光最为敏感等特性,1999年采用5盏蓝光灯,沿河设置一定数量的抽风漏斗式诱蛾装置诱杀,共诱集到该石蛾成虫8960.5kg,从而有效控制了该石蛾的大量发生。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不同贮存时间的柞蚕雌蛾取卵后繁殖赤眼蜂,通过对寄生率、羽化率、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雄蜂率等繁殖指标的调查,结果表明:贮存后的柞蚕雌蛾用于生产对赤眼蜂繁殖有影响,随着雌蛾贮存时间的增加赤眼蜂寄生率、羽化率明显下降;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略有下降;雄蜂率略有增加,柞蚕雌蛾贮存0~5 d各繁殖指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3.
2005年5-10月份利用甲基丁香酚(M ethyleugenol)、诱蝇酮(Cuelure)和水解蛋白(Hydrolytic prote in)3种诱剂监测了重庆市26个区县共计130个点南亚果实蝇Bactrocera tau(W alker)的分布与发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重庆市26个区县共诱集到南亚果实蝇68 525头,在各个诱集区县均有分布,其中合川、江津、涪陵、长寿区平均每个诱集点诱集的南亚果实蝇数量大,均在800头以上,是该虫发生严重的区县,城口、渝北、南川、黔江、武隆、永川区平均每个诱集点诱集南亚果实蝇数量小,均不足30头,是该虫发生较轻的区县。除涪陵区外,其他区县在7-9月份出现1个虫口高峰期,涪陵区出现2个虫口高峰期,分别在7月份和9月份。对3种诱剂诱集数量统计分析发现,不同诱剂每个监测点诱集的南亚果实蝇平均数量无显著性差异,从诱集南亚果实蝇的雌雄比例来看,诱蝇醚、诱蝇酮诱剂对南亚果实蝇雄成虫诱集效果好,对雌性个体诱集效果差,而水解蛋白诱剂对南亚果实蝇雌雄成虫均有较好的诱集效果。对6个南亚果实蝇发生数量较大区县的寄主作物分析发现,在其中5个区县中,丝瓜上的诱集数量明显大于其他寄主作物上的诱集数量,说明丝瓜比其他瓜类寄主作物更适合南亚果实蝇的取食选择。  相似文献   

14.
雌蛾冷藏对家蚕产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雌蛾冷藏对家蚕产卵性能的影响。[方法]将中系1303、日系1302家蚕在交配前于51、0、15℃下分别冷藏122、43、6、48h,交配产卵后计算产卵蛾率、单蛾遗腹卵率和不良卵率。[结果]中系1303雌蛾的平均产卵蛾率以冷藏12 h较高,平均单蛾遗腹卵率以冷藏364、8 h较高;日系1302雌蛾的平均产卵蛾率以冷藏12 h较高,平均单蛾遗腹卵率以冷藏48 h较高。5℃下冷藏12 h的1303雌蛾的单蛾遗腹卵率平均值最低,1302雌蛾的平均单蛾遗腹卵率受冷藏时间的影响,以冷藏12 h的最低。1303、1302冷藏雌蛾的平均单蛾良卵率有随冷藏温度的降低、冷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5℃冷藏12~24 h的家蚕雌蛾的产卵性能较好,且1303较1302耐冷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长白落叶松对落叶松毛虫寄主选择行为影响的研究,明确外源茉莉酸甲酯的诱导落叶松抗虫作用,为生态防治落叶松食叶害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利用昆虫行为测定法,研究落叶松毛虫对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处理2年生长白落叶松苗的行为反应。结果茉莉酸甲酯诱导处理的松苗对落叶松毛虫雌虫具有很强的驱避作用,迫使其将大量卵产在对照处理松苗上;落叶松毛虫在用1、5或10mmol/L MeJA处理松苗上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47.21%~77.03%、43.18%~55.46%或71.80%~80.08%;落叶松毛虫雌虫对1、5或10mmol/L MeJA处理松苗的嗅觉反应率分别比对照降低49.24%、59.71%或43.68%~61.24%;而高浓度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落叶松毛虫嗅觉及产卵选择的影响更强。结论茉莉酸甲酯处理的长白落叶松明显影响落叶松毛虫雌虫的产卵和嗅觉选择行为,且存在浓度依赖关系,诱导影响持续3~5d。   相似文献   

16.
不同饲养密度对棉铃虫蛾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了不同饲养密度下棉铃虫蛾的寿命和生殖特性。结果表明,棉铃虫成虫的寿命因不同的饲养条件和性别而异。单头饲养时,雌蛾寿命4-37d,平均18.9d;雄蛾5-26d,平均15.8d;雌雄寿命差异不显著。单对瓶养和每笼10对饲养蛾雌雄寿命亦无显著差异。但不同饲养密度下雌蛾或雄蛾寿命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对饲养蛾产卵量最高达2500粒。最低权1粒;单对和10对饲养蛾平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907粒和953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4、5和7各月龄SD♀大鼠的骨量、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变化。方法:21只3.5月龄♀大鼠按随机排列表随机分为3组:4月龄组6只、5月龄组8只、7月龄组7只。大鼠饲养至相应月龄时处死后做骨计量学分析。结果:各组间骨小梁面积百分率(%Tb.Ar)差异无显著性;5月龄组与4月龄组比较,反映骨形成的参数矿化沉积率(MAR)、骨形成率(BFR/BS、BFR/BV、BFR/TV)都降低,7月龄组与4月龄组比较,所有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参数都降低。结论:在4—7月龄期间,SD♀大鼠的骨形成和骨吸收活性下降,但仍保持平衡状态,骨量无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昆虫飞行数据微机采集分析系统研究油松毛虫成虫飞翔能力,模拟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油松毛虫成虫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但雌雄蛾飞翔能力差异很大,雄蛾的飞翔能力及可飞翔的日龄均高于雌蛾;不同龄期成虫的飞翔能力亦不同,其中1~3日龄为最适飞行阶段。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用逐步回归等数学方法,建立了反映油松毛虫成虫飞翔能力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生理方法测定小菜蛾雌、雄成虫对雌蛾性信息素(8expheromone,SP)两种主要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id)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以及性信息索与寄主植物5种挥发性物质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当供试浓度为20.0g·L^-1时,雄蛾对Z11-16:Aid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Z11-16:Ac.将Z11-16:Aid和Z11-16:Ae按照质量比5:5和7:3进行混配,当供试浓度为20.0g·L^-1时,雄蛾对5:5配比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7:3配比.部分供试植物挥发性物质能增强小菜蛾对性信息素的EAG反应,但会因植物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小菜蛾性别而存在差异.雄蛾对反-2-己烯醛与SP混合物以及正己醛与SP混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其它供试混合物,其中对反-2-烯醛与SP混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雌蛾,而雌蛾对顺-3-己烯醇与SP混合物、异硫氰酸丙烯酯与SP混合物以及正己醛与SP混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其它供试混合物,其中对青叶醇与SP混合物、异硫氰酸丙烯酯与SP混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要显著高于雄蛾.因此,小菜蛾性信息素主要成分与植物挥发性物质合理混配可以降低性诱剂成本,提高诱蛾效率,特别是具有提高雌蛾引诱比例的潜能.  相似文献   

20.
cis-9, trans-12-Tetradecadien-1-yl acetate was isolated from the female Indian meal moth, Plodia interpunctella (Hübner), and the female almond moth, Cadra cautella (Walker). It is the major if not the sole component of the sex stimulatory and attractant pheromone of female Plodia. It is present in the pheromone of the female Cadra along with at least one synergi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