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单卵囊分离技术的构建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构建了一种新的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单卵囊分离技术 ,并对杨陵柔嫩艾美耳球虫地理株进行了分离 ,对继代增殖的纯种卵囊进行了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 ,该单卵囊分离技术简单易行 ,单卵囊感染成功率可达4 0 % ;该虫株对雏鸡有很强的致病性 ,经口接种 1× 10 5个孢子化卵囊 ,致死率高达 80 %。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获得E.tenella纯株,进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已经建立的球虫单卵囊分离技术进行改进,用分离的单卵囊胶囊接种雏鸡。同时应用PCR方法对收集的单卵囊分离株进行球虫种类鉴定。[结果]20只试验鸡中有15只粪便中分离到卵囊,感染成功率为75%。PCR扩增结果表明该单卵囊分离株为Etenella。[结论]采用单卵囊胶囊进行接种,操作简便,既节省了接种时间,又降低了接种难度,且大大提高了接种成功率,为球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3.
1987年,作者用粪检法对河北农业大学鹌鹑饲养室的鹌鹑进行了球虫检查,发现有球虫感染,之后,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获得纯的Eimeria tsunodai球虫,并通过纯种卵囊扩大感染,对E. tsunodai球虫进行了详细观察及描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组成1个遗传变异较大的大型艾美尔球虫株作为早熟选育的背景。方法从河北省无极县、河北省张家口市、浙江省舟山市、江苏省南京市、四川省乐山市、云南省昆明市6个不同地区的兔场采集兔粪,收集卵囊,培养至孢子化。根据大型艾美尔球虫的形态特征,采用改进的琼脂板法单卵囊分离技术将混合兔球虫种分离开,单卵囊接种无球虫兔,当有大量卵囊排出时分别收集不同地理株的卵囊,孵化后接种无球虫兔,1×10~4卵囊/只,在接种后6~16 d的排卵期间,每天収粪、计数,并记录每只兔的排卵量。结果单卵囊接种的成功率为88.9%;用1×10~4个卵囊接种无球虫兔后,不同地理株的卵囊产量,张家口株最多,依次为无极株、南京株、乐山株、昆明株,舟山株最少。结论单卵囊分离的成功率较高,不同地理株排卵量不同。  相似文献   

5.
柔嫩艾美耳球虫纯种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从长春市某鸡场鸡球虫混合种中获得1株纯种球虫,用单卵囊繁殖的后代,接种无球虫雏鸡进行增殖,并根据其在肠道寄生部位、肉眼病变、潜伏期,卵囊孢子化时间,卵囊和孢子囊的大小、形状、结构等指标观察,鉴定为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鉴定指标寄生于盲肠、卵囊为宽卵圆形或卵圆形.测200个卵囊的大小范围为(19.5-25.5)×(14.5-21.5)μm,平均大小为22.5 ×18μm,形状指数为1.25.卵囊窄端有一颗折光性强的极体.测200个孢子囊大小为(9.5-12.5)×(5.5-8)μm.孢子囊卵圆形,有一斯氏体,无内外残体.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7h,潜伏期141h.用此卵囊对50只2周龄的海兰公鸡分为一个不感染组和4个感染组,每只口服感染1万、2万、5万和10万个孢子卵囊.结果所有感染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增重差异均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6.
运用单卵囊分离提取技术,从绵阳某鸡场艾美虫感染粪便中获得1株纯种艾美虫卵囊,该艾美虫主要寄生在鸡盲肠,卵囊绝大多数呈宽卵圆形,无卵膜孔,有1个圆形极粒位于窄端,无内外残体,孢子囊有斯氏体,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9 h .通过随机测定200个卵囊后发现,卵囊的大小为(18.4~25.5) μm×(14.6~20.2) μm,平均大小为(21.62±2.08) μm×(18.15±1.83) μm;随机测定200个孢子囊后发现,孢子囊大小为(10.5~12.6) μm×(5.1~6.8) μm,平均大小为(11.77±0.87) μm×(6.29±0.69) μm.雏鸡在感染后5 d开始拉血便,6 d后症状加剧,鸡出现死亡.对照国内外相关文献,初步确定分离出来的艾美虫为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对分离虫株卵囊致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鸡一旦感染,其体重会受到影响,严重感染则会造成大量死亡.随着卵囊感染量增多,雏鸡死亡率也随之增高,当雏鸡感染量为8.0万个卵囊时致死率高达100%,表明所分离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绵阳株致病力很强.  相似文献   

7.
巨型艾美耳球虫纯种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从长春市某鸡场鸡球虫混合感染样品中获得1株纯种球虫,鉴定为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maxima).鉴定指标寄生于小肠中段、卵囊为卵圆形、卵囊大、金黄色.测200个卵囊的平均大小为(22.5-37.5)×(17.5-29.5)μm,形态指数为1.27.卵囊窄端有一颗折光性强的极体,无内外残体.测200个孢子囊大小为(16.5-19)×(8-10)μm.最短孢子化时间为31h,潜伏期132h.用此卵囊对40只2周龄的海兰公鸡分为一个不感染组和4个感染组,每只口服感染1万、2万、5万和10万个孢子卵囊.结果所有感染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增重差异均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得到1株柔嫩艾美尔球虫(Eimeria tenella),对该株E.tenella的免疫原性做了初步研究,分别用100个卵囊/只,1,000个卵囊/只,10,000个卵囊/只的剂量免疫,以100,000个卵囊/只的剂量攻毒,结果显示,1000个卵囊/只的剂量免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安徽部分地区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单卵囊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纯种柔嫩艾美耳球虫虫株,从安徽省巢湖市、霍邱县、定远县3个地区患球虫病的鸡场采集3株混合球虫,培养至孢子化,分离单卵囊接种1~7日龄的雏鸡,感染后7~12 d,收集卵囊,然后通过生物学特性和PCR方法进行虫种鉴定。结果显示,3个地区的单卵囊感染成功率分别为50%、57%和29%,各虫株经生物学特性和PCR鉴定均为柔嫩艾美耳球虫。研究表明:1.0%琼脂单卵囊分离法简便且成功率较高,利用特异性引物PCR鉴定虫株,为纯种地方株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堆型艾美耳球虫纯种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从长春市某鸡场鸡球虫混合种中获得1株纯种球虫,鉴定为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鉴定指标寄生于十二指肠和小肠前段,卵囊为卵圆形、卵囊中型.测200个卵囊的大小为(13.5-21)×(11-17.5)μm,平均为17.5×14.5μm,形态指数为1.21.测200个孢子囊大小为(4.6-9.5)×(3.5-6.5)μm.有斯氏体,无内外残体.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8h,潜伏期97h.用此卵囊对50只2周龄的海兰公鸡分为一个不感染组和4个感染组,每只口服感染1万、2万、5万和10万个孢子卵囊.结果所有感染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增重差异均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表达M2e-EYFP融合蛋白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的稳定性,及其在环境中的传播能力、竞争能力和存活能力方面,分析转基因球虫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方法】稳定性试验包括:转基因球虫感染非靶动物,观察临床症状和卵囊产出情况;转基因球虫继代繁殖,检测荧光率;转基因球虫与毒害艾美耳球虫混合感染,PCR检测卵囊中的外源基因。传播能力试验主要是分析感染鸡和不感染同居鸡的卵囊产量和荧光率。竞争性试验则是用不同混合比例的2种球虫感染鸡,检测卵囊产量和荧光率;存活能力试验是用不同处理方式的卵囊感染鸡,检测卵囊是否产出以分析卵囊存活能力。【结果】转基因球虫不感染小鼠和家鸽,与野生型柔嫩艾美耳球虫宿主特异性相同;连续繁殖传17代后外源基因稳定表达。与毒害艾美耳球虫混合寄生时在异种球虫体内未检测出外源基因。传播能力试验中,46d攻毒时转基因球虫感染与不感染同居组的卵囊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不感染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减少,且1∶1感染和不感染同居组卵囊荧光率检测结果维持在51.6%67.9%。竟争性试验中,攻毒时各比例感染组卵囊产量均极显著少于不感染攻毒对照组,荧光率检测结果各比例组变化幅动不大,且1∶1组哨兵鸡卵囊荧光率检测结果为41.2%61%。存活能力试验,转基因球虫与野生型球虫在夏季室温条件下均不能存活90d,且与其他不同方式处理的卵囊外界存活时间接近。【结论】说明转基因球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环境中的传播能力、竞争能力和存活能力未呈现显著优于野生球虫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E.tenella吉林株单卵囊的分离及PCR鉴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①试验动物。1日龄海兰公雏,购自长春市北方鸡场。饲养于150℃,消毒1h的隔离器中,自由采食和饮水。饲喂不添加任何抗球虫药的全价饲料,喂前80℃高温消毒30min。②试验虫种。单卵囊分离用虫种,为该实验室从球虫严重临床发病鸡盲肠中分离。③试剂。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购于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D12000及PCR相关试剂购自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④仪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卵囊感染技术,从鸡球虫混合种中分离出1株柔嫩艾美尔球虫(E im eria tenella)。并对该株柔嫩艾美尔球虫的病理学做了进一步研究。利用柔嫩艾美尔球虫的寄生部位、肉眼病变、临床症状等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并做回归动物实验,用此球虫卵囊100,000个感染雏鸡。取8天后明显病理变化的盲肠组织,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在盲肠肠绒毛上皮、肠腺及肌层都有虫体寄生,并且有明显的出血病变。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鸡球虫病是雏鸡的一种严重疾病,对养鸡事业危害很大。北京地区每年4-9月份常发生鸡球虫病,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在严重污染而且饲养管理条件比较差的鸡场,其死亡率可高达70—80%,使养鸡事业遭到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鸡球虫病的防治对畜牧业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当前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兽医科学工作者的一项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鸵鸟隐孢子虫病的流行范围和流行动态,以及研究鸵鸟源隐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鸵鸟新鲜粪样404份,详细观察、测量卵囊形态大小;收集纯化阳性样品中的隐孢子虫卵囊,分别人工经口感染幼鸵鸟、雏鸡和小白鼠并利用组织病理学试验技术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检测到阳性样品10份,总阳性率为2.48% (10/404),且感染率与鸵鸟日龄有一定的关系。其卵囊平均大小为5.43×4.38μm(4.0~6.0×3.7~5.0μm),形状指数1.24(长/宽),(n=50)。分离到的卵囊能成功感染雏鸡和幼鸵鸟,但不能感染小白鼠。受试雏鸡具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而幼龄鸵鸟呼吸道症状较轻微。此外,在两种动物体内的排卵囊规律差别较大,在鸵鸟体内出现多个排卵囊高峰。虫体主要寄生于雏鸡和幼鸵鸟的泄殖腔和法氏囊,引起法氏囊萎缩、微绒毛大量脱落等病理变化。【结论】根据其卵囊形态、宿主范围和虫体寄生部位等生物学特性,结合文献报道,笔者在国内发现并初步鉴定出鸵鸟源隐孢子虫为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  相似文献   

16.
11株巨型艾美耳球虫的免疫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平均增重和病变记分或卵囊减少率等为试验指标,对11株巨型艾美耳球虫的免疫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各虫株每鸡免疫感染100个卵囊后,不仅对攻击1×105个同源株卵囊均产生大于70%的病变记分降低率,而且使每鸡攻击1×104个同源株卵囊时的卵囊产量均减少97.42%以上,在各虫株间无显著差异。各虫株对异源株的交叉免疫力程度不一致,美国株对国内10个虫株的卵囊减少率为20.09%~82.44%,仅3株大于75%,而国内10个虫株对美国株的卵囊减少率为27.43%~95.26%,有5株大于75%;扬州株、南通株、凤阳株、龙岩株、广州株和上海株间的相互卵囊减少率为-1.72%~96.67%,其中南通株对扬州株、凤阳株、龙岩株、广州株和上海株的卵囊减少率均大于75%,上海株对扬州株、南通株、凤阳株与广州株的卵囊减少率为-1.72%~57.69%。  相似文献   

17.
鸡毒害艾美尔球虫早熟株的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制备早熟弱毒疫苗提供虫株和理论依据,对选育的毒害艾美尔球虫早熟株(P8)和亲本株(P0)的免疫原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分别用P0和P8,以每只鸡300个孢子化卵囊免疫7日龄雏鸡,免疫后14 d,分别以每只鸡1×104和10×104个P0孢子化的卵囊进行攻毒,以OPG、平均每只鸡的卵囊产量,卵囊减少率、相对增重率、病变记分减少率为指标。结果表明:(1)攻毒后每只1×104个P0孢子化的卵囊时,P8、P0免疫攻毒组的卵囊减少率分别为75.59%、84.66%;(2)攻毒后每只10×104个P0孢子化的卵囊时,P8、P0免疫攻毒组病变记分降低率分别为81.46%、76.66%。表明P8株的免疫原性与P0无明显变化,均有保护力,符合早熟株免疫原性保持不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祝明  曾明华  李培英  韩玲  姚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73-5273,5275
用琼脂滴稀释法,对4株柔嫩艾美耳球虫进行单卵囊分离,每株各感染5日龄罗曼公雏5只,结果感染成功率分别为60%,40%,20%,20%,总的成功率为35%,能基本满足后续试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At 66 parts per million in the feed, robenzidene is highly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chicken coccidiosis caused by any one of eight Eimeria species. Three times this dose is safe for broiler chickens. In dogs and rats, the toxicity was relatively low over a period of 90 days. In laboratory trials, the drug completely prevents oocyst production by seven species and greatly reduces oocyst production by Eimeria maxi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