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黄瓜有限生长调控基因CsCML25启动子功能的研究,揭示该基因在黄瓜有限生长过程中的转录调控机制。[方法]以黄瓜自交系材料CCMC的叶片DNA为模板,克隆CsCML25上游的全长启动子序列,并对其顺式调控元件进行分析;构建CsCML25基因过表达载体以及CsCML25启动子驱动GFP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法将其转化拟南芥后,观察过表达植株表型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的表达规律;采用RT-qPCR分析该CsCML25启动子驱动的GFP报告基因在IAA和6-BA处理后以及在调控拟南芥有限生长基因TFL1影响下的表达变化。[结果]CsCML25启动子全长2 979 bp,包括4个MYB转录因子结合位点、1个WUS结合位点以及多个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和光响应元件。过量表达CsCML25基因能够造成拟南芥顶端花融合现象,形成与拟南芥突变体tfl1-13相似的有限生长表型。CsCML25启动子驱动GFP在茎尖分生组织、叶原基、花原基以及花瓣等组织部位表达。RT-qPCR结果表明:IAA和6-BA处理能够显著影响CsCML25启动子的转录激活功能;拟南芥有限生长突变体tfl1-13杂交试验显示,TFL1的失活会降低CsCML25启动子驱动GFP表达的能力。[结论]CsCML25基因是调控有限生长的关键基因,在茎尖分生组织和幼嫩器官中特异性表达,其启动子转录活性受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抑制;突变体杂交试验也证明有限生长调控基因TFL1可能通过调控CsCML25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进而影响植株的形态建成。  相似文献   

2.
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及其信号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系统获得抗性是诱导抗性的一种,是植物受到病原物感染后建立的新抗性;水杨酸(SA)是其重要的信号分子;经SA信号转导,可激活NPR1,而NPR1亦可以负反馈调控SA合成;NPR1可进一步与其下游WRKY和TGA等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诱导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最终植物建立了系统获得抗病性;信号分子SA与脱落酸(ABA)、茉莉酸(JA)之间存在复杂的(被)调控平衡关系,从而影响着SAR是否启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脂肪酸去饱和酶2基因(FAD2)是控制油菜中油酸含量的重要基因,通过研究GATA和GT转录因子与BnA5.FAD2和BnC5.FAD2启动子的互作关系及其转录调控机制,为高油酸油菜育种提供分子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缺失启动子片段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BnA5.FAD2和BnC5.FAD2启动子区潜在顺式作用元件;从PlantTFDB转录因子数据库中筛选候选转录因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转录因子的表达规律,并与BnA5.FAD2和BnC5.FAD2表达规律对比,进一步筛选候选转录因子;利用酵母单杂交验证转录因子与启动子序列的互作情况;将转录因子与BnA5.FAD2和BnC5.FAD2启动子序列共转入拟南芥,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报告基因GFP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转录因子对于启动子功能的影响。【结果】单独敲除BnA5.FAD2和BnC5.FAD2启动子中的GT或GATA顺式作用元件后,GFP蛋白丰度均下降,表明GT和GATA顺式作用元件在调节基因转录中起重要作用。酵母单杂交结果显示,GATA家族转录因子(Bna010243-1、Bna026124-1和Bna026124-2)和GT家族转录因子(Bna010915和Bna013749)可以与BnA5.FAD2和BnC5.FAD2启动子相互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当GATA家族转录因子与含有GATA元件的启动子片段共转化拟南芥时,GFP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无转录因子时,当敲除GATA元件时,GFP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当GT家族转录因子与含有GT元件的启动子片段共转化拟南芥时,GFP蛋白含量有明显变化,当敲除GT元件时,GFP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GATA家族的转录因子Bna010243-1、Bna026124-1和Bna026124-2可以与BnA5.FAD2和BnC5.FAD2启动子中GATA元件相互作用,增强基因的表达水平。GT家族的转录因子Bna010915可以与BnA5.FAD2和BnC5.FAD2启动子中的GT元件发生互作,正向调节基因表达;Bna013749通过与BnA5.FAD2和BnC5.FAD2启动子中的GT元件发生互作,负向调节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结球白菜Br CDF1基因的功能,验证其与CO启动子之间的调控关系,以及其在植物抽薹开花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以不结球白菜‘苏州青’为材料,采用酵母单杂交技术,验证Br CDF1转录因子与CO启动子是否能够结合;构建过表达载体p Early Gate101-Br CDF1,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过表达载体导入拟南芥中,筛选阳性苗,同时对阳性苗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观察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变化;采用RT-q PCR技术,检测Br CDF1、CO、FT基因在转基因和野生型植株中不同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酵母单杂交和β-半乳糖苷酶试验分析结果显示,Br CDF1转录因子和CO启动子之间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中的Br CDF1蛋白成功表达。RT-q PCR结果表明,Br CDF1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相对表达量比野生型植株高;CO、FT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相对表达量比野生型低,同时Br CDF1过表达植株较野生型开花晚。[结论]Br CDF1转录因子能与CO启动子结合,从而抑制CO、FT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不结球白菜光周期开花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拟南芥WHIRLY2基因超表达植株和鉴定这个基因的突变体,对WHIRLY2基因调控拟南芥角果的发育过程进行了分析.表型观察结果显示过量表达WHIRLY2基因的植株角果发育异常,出现变黄、干瘪和早衰现象,角果果皮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明显比野生型少,叶绿体中淀粉粒的数目比野生型明显增多.进一步对角果发育、能量代谢、线粒体基因组稳定、叶绿体淀粉粒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丰度进行qRT-PCR分析,发现WHIRLY2超表达植株角果中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的nad1、cytc382、rad50和同时作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atp9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通过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分析和蛋白质凝胶迁移试验,发现WHIRLY2蛋白可以结合在线粒体基因组的nad1和cytc382基因启动子的4个端粒重复序列AAAATCCCC上,推测WHIRLY2可能通过调控nad1和cytc382基因的转录从而参与角果发育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生长素输出载体蛋白(PIN-FORMED,PIN)是控制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关键蛋白,水稻OsPIN9是单子叶植物特有的PIN基因,但其生物学功能仍有待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OsPIN9进行编辑,获得OsPIN9发生突变的基因编辑株系,对进一步深入研究OsPIN9功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OsPIN9序列设计特异性编辑位点,构建OsPIN9编辑载体,以日本晴愈伤组织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抗性植株,通过PCR鉴定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通过PCR和测序明确OsPIN9的突变类型,获得ospin9纯合突变体并分析突变蛋白与野生型蛋白的差异。qRT-PCR分析突变体幼苗根部OsPINs的表达,进一步明确突变体与野生型对照植株之间的表型差异。以0.05 μmol·L-1的萘乙酸(1-naphthaleneacetic acid,NAA)处理幼苗7 d,分析NAA对植株表型的影响。【结果】在水稻OsPIN9第1外显子处设计靶点并构建表达载体,通过遗传转化成功获得18株T0代转基因植株,测序分析发现转基因株系中有3种不同的突变方式,均为在靶位点的18位碱基处插入不同的单碱基,其中,3株插入T碱基,3株插入G碱基,1株插入C碱基,共获得基因编辑株系7株,进一步鉴定获得2种纯合突变体。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这两种类型的突变均造成移码突变和蛋白翻译提前终止,由原来的426个氨基酸缩短为172个氨基酸,跨膜螺旋结构域分析表明突变体中OsPIN9蛋白的跨膜结构完全消失。qRT-PCR分析表明,2个突变株系的OsPIN9转录水平显著降低,OsPIN1aOsPIN5b表达上调,而OsPIN5a表达受到抑制。幼苗期的表型分析表明,突变体的株高显著低于野生型,不定根数显著少于野生型,但根长没有显著变化。NAA处理下,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ospin9突变体的不定根数仍少于野生型,但差异已不显著。【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水稻生长素输出载体蛋白OsPIN9进行定向编辑,可获得无转基因成分的基因编辑植株,OsPIN9的突变影响其他OsPINs的表达,ospin9突变体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发育都受到抑制,NAA处理能部分恢复突变体不定根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利用RT鄄PCR 技术,揭示了BpMADS3 基因在白桦不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模式:BpMADS3 基因仅在花器官中 强烈表达,在茎、叶组织中不表达。采用染色体步移法克隆BpMADS3 基因上游启动子,获得1 426 bp 长度启动子序 列,构建BpMADS3 基因启动子驱动GUS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在拟南芥转基因植株中GUS 染色表明,GUS 活性集中 在萼片和心皮中。在拟南芥ap1 突变体中过量表达BpMADS3 基因,能恢复拟南芥ap1 突变体花器官的正常发育。 BpMADS3 基因转化烟草发现,转基因植株出现早花表型,且转基因烟草植株中相关开花基因表达水平均上调。   相似文献   

8.
为解析高粱窄叶的分子调控机制,挖掘影响高粱叶片发育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利用0.1%EMS化学诱变野生型BTX623获得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narrow leaf1),以野生型植株BTX623和窄叶突变体nal1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长、叶片宽、株高、穗长等性状进行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BTX623的叶片相比,2叶1心时,窄叶突变体nal1的叶片开始变窄;开花期植株和成熟期植株叶片宽和叶片长差异极显著;成熟期窄叶突变体nal1穗较松散,但植株株高差异不显著。开花期剑叶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和野生型BTX623开花期剑叶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1 520个,通过KEGG、GO富集分析得出,功能注释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玉米素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等通路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参与调控生长素和玉米素信号转导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7个,参与调控玉米素生物合成的差异表达基因为7个,这些基因在窄叶突变体nal1中差异表达,直接影响生长素、玉米素的信号转导和玉米素的生物合成。因此推测突变体nal1通过调节生长素、玉米素的信号转导和玉米素的生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拟南芥的NPR1 (nonexpresser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 1)是植物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的关键调节基因,SAR是一种有效的先天免疫反应,提供广谱抗病性。大量的研究表明:水杨酸为诱导SAR的细胞外信号,而NPR1蛋白作为水杨酸的受体串联并启动细胞内的反应。拟南芥突变体npr1-2是研究拟南芥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的材料之一。为了筛选出纯合的npr1-2突变体,测定纯合突变体中NPR1基因的表达水平,鉴定突变幼苗对水杨酸的敏感性。【方法】采用PCR扩增、DNA测序、定量RT-PCR以及水杨酸敏感性鉴定等方法。【结果】鉴定并筛选出了npr1-2纯合突变体,发现突变体NPR1基因表达量下调为野生型的30%左右,突变体幼苗对水杨酸的敏感性降低。【结论】npr1-2纯合突变体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0.
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 1,简称NPR1)作为植物激素水杨酸(SA)信号的主要调节因子,参与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简称SAR)的建立,在植物抵抗病原菌的侵染中起着重要作用.核内单体化的NPR1作为辅因子通过与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正向调控病程相关(pathogenesis-related,简称PR)基因的表达;NPR1的翻译后修饰与降解也增加了其调节机制研究的复杂性.此外,该蛋白的作用已扩展到对植物生长发育、昼夜节律稳态、内质网分泌相关蛋白以及抗冻等的调控.以NPR1调控建立SAR过程中的机制为重点,综述其结构特征以及各方面的重要功能,为NPR1蛋白在植物生命活动中潜在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是一种能够诱导植物持续抵御病原微生物侵害的一种防御机制。SAR需要信号分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参与,并与能够提高抗性的病程相关蛋白(PR)的积累有关。通过对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发现,异分支酸合成酶途径是合成SA的主要途径。正调控因子NPR1与转录因子TGA相互作用,诱导防卫基因表达,进而激发SAR反应。最新研究表明,脂质分子有可能是SAR反应中的移动信号分子。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SAR反应。  相似文献   

12.
不同菌糠废料、鸡粪配比对堆肥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平菇、木耳及香菇3种菌糠废料的科学堆制方式,筛选适宜的堆肥配方,将平菇(Ⅰ)、木耳(Ⅱ)、香菇(Ⅲ)菌糠废料与鸡粪分别按照9∶1(1)、7∶3(2)、5∶5(3)、3∶7(4)的质量比混合,分析不同配比处理堆料的C/N,总养分含量,胡富比(胡敏酸碳含量与富里酸碳含量之比),胡敏酸碱溶液在465、665 nm处光密度的比值(E4/E6)及其对玉米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确定3种菌糠废料与鸡粪间的适宜配比,为菌糠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平菇、木耳及香菇菌糠与鸡粪的所有配比处理均可有效促进堆料C/N降低,除了Ⅲ-2处理外,其余处理均可将C/N有效降至20以内。Ⅰ-4、Ⅱ-3、Ⅱ-4、Ⅲ-3、Ⅲ-4处理堆料总养分含量均可达到≥5%的标准,分别为5.4%、5.0%、5.7%、5.4%、6.1%。与堆腐10 d的堆料相比,堆腐90 d时,Ⅰ-1、Ⅰ-2、Ⅱ-4、Ⅲ-1、Ⅲ-2、Ⅲ-3处理均能有效促使富里酸碳向胡敏酸碳转化,最终使胡富比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53.8%、50.0%、23.0%、41.0%、44.8%、5.3%,Ⅱ-3处理堆料胡富比没有增加,而Ⅰ-3、Ⅰ-4、Ⅱ-1、Ⅱ-2、Ⅲ-4处理胡富比大幅降低;Ⅰ-1、Ⅰ-2、Ⅰ-3、Ⅱ-1、Ⅱ-2、Ⅱ-3、Ⅲ-1、Ⅲ-2、Ⅲ-3处理胡敏酸E4/E6值均有所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37.0%、29.8%、4.5%、19.1%、7.7%、14.3%、18.1%、19.0%、11.1%,Ⅰ-4、Ⅲ-4处理E4/E6稍微增加,而Ⅱ-4处理无明显变化。历经90 d堆腐,Ⅲ-4处理无法使堆料脱毒,会对玉米种子产生毒害,影响其萌发,其他处理均可通过堆腐有效降低堆料的生理毒性,促进玉米种子萌发。综上,香菇菌糠与鸡粪间等比例堆腐效果最佳;木耳菌糠与鸡粪间复混,无论何种配比均无法通过供试指标考核;将平菇菌糠与鸡粪按照9∶1或7∶3的比例混合,将香菇菌糠与鸡粪以9∶1的比例混合,需额外辅以0.7%N、P_2O_5或K_2O养分才能确保堆料达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方差(v)/均值(m)方法研究乌尔旗汉分布的兴安落叶松群落种群分布格局,采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乌尔旗汉分布的兴安落叶松样地Ⅰ以兴安落叶松为主,有少量白桦和山杨,样地Ⅱ和样地Ⅲ以兴安落叶松为主,有少量白桦;林分密度差异较大:样地Ⅰ(1 740株/hm2)>样地Ⅲ(1 080株/hm2)>样地Ⅱ(910株/hm2).样地Ⅰ和样地Ⅲ的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表现为聚集分布,样地Ⅱ表现为随机分布.样地物种数为:样地Ⅰ (23种)>样地Ⅲ(21种)>样地Ⅱ(19种),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在垂直结构上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除样地Ⅰ与样地Ⅲ的pielou指数(JsW)和样地Ⅲ的Alatalo指数(Ea)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外,其余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4.
选择1日龄艾维茵商品代肉鸡200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00只.Ⅰ、Ⅱ、Ⅲ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苜草素、恩拉霉素、畜达肥(化学成分为林可霉素),Ⅳ为空白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饲养试验,比较苜草素、恩拉霉素、林可霉素对肉用仔鸡的免疫器官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成活率分别为96.2%、92.6%、93.4%、92.0%,Ⅰ组与其它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2)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增重分别为2343.39、2283.21、2217.74、2210.83 g,Ⅰ组和Ⅲ、对照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Ⅰ和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3)Ⅰ组肉用仔鸡全期肉料比最低,饲料转化率分别比Ⅱ、Ⅲ、对照组高3.8%、6.9%、7.6%.(4)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的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5)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胸腺重指数分别为2.86、2.63、2.73、2.64,Ⅰ与Ⅱ、对照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Ⅰ和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法氏囊重指数分别为0.63、0.52、0.47、0.53,Ⅰ与其它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苜草素对肉用仔鸡具有促生长,提高饲料报酬,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增强机体抗病力,提高成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补喂不同水平竹叶提取物对泌乳期伊犁马产奶量、乳成分、乳中矿物质及激素的影响,为竹叶提取物在泌乳期伊犁马饲粮中的科学添加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马场同一草场放牧条件下体况相近的24匹母马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6匹马,对照组不添加竹叶提取物,试验Ⅰ、Ⅱ、Ⅲ 组分别添加10、20、30 g/d,饲喂周期为56 d。试验期间每14 d测定泌乳期伊犁马8 h的产奶量、乳成分、乳中矿物质及激素。【结果】试验Ⅰ组、Ⅱ组、Ⅲ组产奶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产奶量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Ⅲ组(P<0.01);试验Ⅰ组和Ⅱ组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组乳蛋白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试验Ⅱ组和Ⅲ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组乳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Ⅲ组乳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Ⅰ组和Ⅱ组(P<0.01),试验Ⅰ组和Ⅱ组乳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灰分极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1),试验Ⅰ组和Ⅱ组灰分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试验Ⅱ组和Ⅲ组干物质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干物质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Ⅲ组干物质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马乳中C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Ⅲ组(P<0.05);试验Ⅲ组马乳中的雌二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1),试验Ⅱ组马乳中的雌二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Ⅲ组马乳中的孕酮(P)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结论】补喂竹叶提取物可提高泌乳期伊犁马产奶量,改善乳品质,提升乳中钙含量和雌二醇、孕酮含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溴隐亭和克罗米芬对乌鸡血液中生殖激素水平、就巢时间和产蛋性能的影响。将36只就巢的丝羽乌鸡随机分成3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第1~2天每只口服溴隐亭1.25mg/d,第3~7天每只口服克罗米芬12.5mg/d;Ⅲ组第1~2天每只口服溴隐亭0.625mg/d,第3~4天每只口服溴隐亭1.25mg/d,第5~6天每只口服克罗米芬25mg/d,第7天每只口服克罗米芬12.5mg。试验结果表明,Ⅱ组血液中雌激素水平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血液中雌激素水平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Ⅰ组平均就巢时间最长,为8.58d,Ⅱ组为6.67d,Ⅲ组为6.83d;Ⅰ~Ⅲ组处理后1个月内的平均产蛋率分别为37.72%、59.65%和53.51%,Ⅱ组和Ⅲ组的产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组的平均蛋质量分别为43.86、44.65和44.16g,蛋形指数分别为1.306、1.312和1.323,蛋壳厚度分别为0.327、0.338和0.332mm,溴隐亭和克罗米芬对后3项指标的作用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根据供试黄颡鱼的鱼体质量添加中草药制剂剂量(0~1 000mg/kg)的不同,试验设6个组(对照、Ⅰ、Ⅱ、Ⅲ、Ⅳ、Ⅴ),连续投喂30d后,测定黄颡鱼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中溶菌酶和补体活性;另采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注射的方法进行人工攻毒,进行抗病力检测。结果表明,各供试组黄颡鱼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Ⅰ组黄颡鱼血清中溶菌酶的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试验Ⅱ、Ⅲ、Ⅳ组和Ⅴ组黄颡鱼血清中溶菌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Ⅱ、Ⅲ、Ⅳ和第Ⅴ组黄颡鱼血清中补体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第Ⅰ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活菌攻毒的方式证明投喂复方中草药制剂能增强黄颡鱼对人工感染A.hydrophila活菌的抵抗力。从增强非特异性免疫机能与抗病力的效果考量,这种复方中草药制剂在黄颡鱼饵料中添加量以400~800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8.
主要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鸡粪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试验表明利用晒干鸡粪再生饲料喂猪是可行的,虽然日增重稍低,但能降低饲料成本,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日增重方面,对照组高于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高于试验Ⅲ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高于试验Ⅲ组,差异显著(P〈0.05)。(3)饲料转化率方面,试验Ⅱ组高于试验Ⅰ组、试验Ⅲ组和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4)节约饲料成本方面,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平均每头猪每天可节约1元,1.9元,2.3元。(5)从日增重、饲料转化率、饲料成本三方面综合分析考虑,用20%的晒干鸡粪替代11%的玉米和9%的豆饼饲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水平日粮阴阳离子平衡对泌乳前期热应激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随机将32头奶牛分为4组,日粮阴阳离子平衡(DCAB)分别为对照185 mEq/kgDM、试验Ⅰ组243 mEq/kgDM、试验Ⅱ组317 mEq/kgDM、试验Ⅲ组442 mEq/kgDM)。结果表明:(1)增加DCAB水平可以提高血液的pH值及HCO3-浓度,降低CO2分压,差异均不显著(P>0.05),唯有试验Ⅲ组TCO2下降显著(P<0.05)。(2)随着DCAB水平的增加,血清ALP增加(P>0.05)、血清CK降低(P>0.05);试验Ⅰ组血清TALT高于对照组,其他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Ⅱ组血清Na+、K+浓度最高,Na+组间差异显著(P<0.05);血清Cl-浓度随着DCAB的增加而降低,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Ca2+呈二次曲线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4)试验组T3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血清COR、T4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试验Ⅰ、Ⅱ组血清PRL含量高于对照组,而试验Ⅲ组则降低,差异均不显著。(5)试验Ⅰ、Ⅱ组血清GLU分别比对照组含量增加,而试验Ⅲ组则显著下降(P<0.05)。试验Ⅰ、Ⅱ组血清BUN含量比对照组增加显著(P<0.05),试验Ⅲ组则低于对照组0.78%,其中试验Ⅰ组血清BUN最高。综合DCAB对血液缓冲能力、激素和酶水平等方面考虑,在泌乳前期DCAB为275 meq/kgDM时饲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