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肥大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向性造血干细胞,其生长和分化受细胞因子和(或)微环境的调节。肥大细胞分结缔组织型和粘膜组织型。成熟的肥大细胞含有异染颗粒,并有脱颗粒作用。  相似文献   

2.
牛蛙肥大细胞超微结构及其与外周神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类和动物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已有一些报道。不同进化水平的物种,其肥大细胞的超微和亚微结构具有种属差异性,而且即使在同一机体内,不同部位的肥大细胞其超微结构也可表现不同。在人的肺及胃黏膜中的大多数肥大细胞颗粒均具有独特的亚微结构,其由多个呈旋涡状排列的筒状结构组成,其余组织中的肥大细胞颗粒则主要呈电子致密均质状,前者仅含有类胰蛋白酶的T肥大细胞(MC^T);后者同时含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TC肥大细胞(MC^TC),这种结构特征可以作为区别两类不同表型肥大细胞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甲苯胺蓝(TB)染色法和Alician蓝·藏红(AB—S)染色法研究了甲基胆蒽诱发的小鼠宫颈鳞癌间质中肥大细胞的分布和组化特征。结果显示,癌旁间质和深层间质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多,颗粒致密。癌巢之间的癌间质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少(p<0.05),颗粒稀疏,似为功能活跃的脱颗粒肥大细胞。宫颈鳞癌间质肥大细胞对Alcian蓝,藏红的亲和力随Alcian蓝染色时间的不同而变化。Alcian蓝染色时间延长,Aician蓝阳性肥大细胞所占百分比增加,本实验结果表明,Alcian蓝阳性或藏红阳性并不能说明肥大细胞颗粒中含有生物胺还是肝素。影响肥大细胞颗粒中糖胺多糖和Alcian蓝和藏红结合的因素可能是颗粒中的蛋白质,并非肝素或生物胺  相似文献   

4.
鸭淋巴器官中肥大细胞异质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应用5种组化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鸭淋巴器官中含有大量的肥大细胞,它们在形态大小,异染性,颗粒的粘多糖成分,染色特性和超微结构等方面存在异质性。胸腺、淋巴结和腔上囊中的肥大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而脾脏中的肥大细胞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  相似文献   

5.
应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对猪回肠肥大细胞与肠道淋巴组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粘膜型肥大细胞(MMC)数量较多,散布于固有膜中,与淋巴细胞共存。根据胞体形态的不同,将粘膜型肥大细胞分为两型,即I型-MMC和Ⅱ型-MMC。结缔组织型肥大细胞(CTMC)数量较少,但在数量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以Peyer结周围最多,而肌间结缔组织中最少。此结果显示,肥大细胞在猪回肠壁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而这正是其发挥不同作用的免疫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牛肥大细胞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2头成年黄牛的空肠粘膜固有肥大细胞及粘膜下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未发现它们之间有明显的超微结构差异,牛肥大细胞的胞浆颗粒含有电子密度比较一致的无定形颗粒状基质。未发现特殊的亚结构。  相似文献   

7.
小鼠急性缺氧后心肌肥大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对照组、缺氧组、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小鼠心肌肥大细胞的数量、活性及组化性质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缺氧组小鼠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目均极显著地高于同期对照组和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P<0.01),随着急性缺氧时间的延长,缺氧组小鼠肥大细胞和脱颗粒也呈直线上升趋势.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小鼠的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极显著地低于同期缺氧组(P<0.01),而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AB-S染色显示,心肌肥大细胞多数为黏膜肥大细胞,少数为结缔组织肥大细胞.试验结果为:肥大细胞参与急性缺氧造成心肌损伤的病理过程,雌激素对心肌缺氧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一种酶组织化学技术证实了猫及犬的结缔组织肥大细胞(CTMC)及粘膜肥大细胞(MMC)的胞浆颗粒中均含有类胰蛋白酶,其中猫肥大细胞中类胰蛋白酶为首次被证实,与应用甲苯胺兰或阿尔新兰的常规的肥大细胞组织化学技术相比,酶组织化学法特异性更高且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鹅胸腺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鹅胸腺实质内存在大量的肥大细胞,它们主要分布于胸腺髓质;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少许突起,胞核圆形,椭圆形或新月形,核仁明显;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细胞器和大量的膜包分泌颗粒,颗粒多呈圆形,大小不一。根据其超微结构特征,可将颗粒分为4型:A型颗粒内含细颗粒状物质;B型颗粒内含粗颗粒状物质;C型颗粒内含同心性念珠链状物质;D型颗粒为均质状高电子密度。颗粒内部均未见结晶状,涡卷状或板层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氧对小鼠丘脑肥大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对照组、缺氧组以及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小鼠脑内肥大细胞(Mast Cell,MC)的数量、活性、分布范围及组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小鼠丘脑,随急性缺氧时间的延长,缺氧组和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小鼠丘脑内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量急剧增多,均极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且缺氧组在急性缺氧8 h和恢复正常9 h再缺氧3 h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现象最显著.而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小鼠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量均极显著低于同期缺氧组(P<0.01).AB-S染色显示,小鼠脑内绝大多数为黏膜肥大细胞,少数为结缔组织肥大细胞.研究结果表明:丘脑肥大细胞可能参与急性缺氧造成脑损伤的病理过程,雌激素作为肥大细胞膜的稳定剂对脑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形态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比马立克氏病患鸡与正常鸡部分器官中肥大细胞的分布、数量和脱颗粒率,了解鸡马立克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肥大细胞的变化情况,为肥大细胞作为免疫调节细胞参与鸡马立克氏病肿瘤发生的关系研究提供依据。试验采集黑脚麻鸡病理组织,使用卡诺氏液固定,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不同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分布情况,发现阳性组黑脚麻鸡肥大细胞数量和脱颗粒率均显著高于阴性组。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甲低"状态下小鼠子宫肥大细胞(Mast Cell)组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用组织学方法制做不同时期小鼠子宫的石蜡切片,并进行MTB,AB-S染色及CEC值侧定,观察肥大细胞的量变及其颗粒的组化性质.结果表明实验组小鼠子宫肥大细胞的数量在同期极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甲低"时间的延长均呈递增趋势;AB-S染色显示肥大细胞的红染,红蓝混合染色颗粒随"甲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蓝染颗粒逐渐增多,即肥大细胞颗粒由高硫酸化的糖胺多糖向低硫酸化的糖胺多糖转化.提示子宫肥大细胞的数量可反映子宫局部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皮下注射卵白蛋白(OVA)致敏的大鼠为模型,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和CD34免疫组化法,研究黄芪多糖粉针剂对大鼠皮肤组织内肥大细胞与微血管的影响。结果显示:皮下注射OVA刺激后,大鼠皮肤内CD34+微血管与肥大细胞密度分别从33.6和77.2个/mm2升高至67.2和180.0个/mm2,肥大细胞出现脱颗粒现象,且多聚集在微血管周围;黄芪多糖(APS)对OVA诱导的CD34+微血管与肥大细胞密度升高有显著下调作用,分别降至39.7和99.7个/mm2;且显著降低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现象。结果表明,通过下调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CD34的表达、减少肥大细胞在微血管旁的聚集与脱颗粒,从而抑制炎性细胞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可能是黄芪多糖(APS)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恒河猴免疫器官中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与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甲苯胺蓝,阿尔辛蓝-藏红组化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恒河猴胸腺,淋巴结和脾脏中的肥大细胞在形态,大小,染色特性和超微结构等方面存在异质性,胸腺实质和间质中的肥大细胞均为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淋巴结和脾脏间质中的肥大细胞也为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但其实质中的肥大细胞多呈小圆形,这些器官中的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均表现出异染性;但阿尔辛蓝-藏红染色绝大多数呈蓝色(阿尔辛蓝阳性),偶见呈红色(藏红阳性)或红蓝混合色的(双阳性),电镜下,细胞表面光滑或有少许突起,胞质内含较丰富的细胞器,以及均质状高电子密度和中等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  相似文献   

15.
应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对照组、缺氧组、牛磺酸预处理缺氧组小鼠淋巴结内肥大细胞的数量、活性、分布范围及组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急性缺氧时间的延长,缺氧组和牛磺酸预处理缺氧组小鼠的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急剧增加,均极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且在急性缺氧5h时肥大细胞出现一个峰值,而在缺氧8h后恢复常压9h再缺氧3h时,肥大细胞脱颗粒数最显著.AB-S染色显示: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缺氧组和牛磺酸预处理缺氧组小鼠淋巴结内几乎全部为黏膜肥大细胞(mucosal mast cell MMC).  相似文献   

16.
为寻求一种较好的显示肥大细胞的方法,采用硫堇染色法和硫堇-甲苯胺蓝染色法分别对用不同固定液固定的兔肠系膜中肥大细胞进行染色。结果显示:Carnoy氏液固定,硫堇染色可清楚显示肥大细胞,背景干扰小,阳性细胞多且可见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现象;硫堇-甲苯胺蓝法虽然也可显示肥大细胞,但背景干扰大,不利于对肥大细胞的观察;甲醛-乙醇固定,2种染色方法都可清楚地显示肥大细胞,但阳性细胞较少;中性甲醛则完全阻断肥大细胞的着色,2种染色方法都不能显示肥大细胞。兔肠系膜肥大细胞有沿血管分布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Carnoy氏液及硫堇染液分别是兔肠系膜优良的固定液和染色液,可清楚显示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17.
奶牛与黄牛乳腺肥大细胞生物学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同一生理状态的黄牛与奶牛乳腺标本进行处理,比较两品种牛乳腺中肥大细胞的细胞化学性质、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如NO、5-HT和ER)及乳腺内含P物质(SP)的神经纤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两种牛乳腺中肥大细胞均为粘膜型肥大细胞,但在同一生理状态下其所产生的生物学物质不尽相同,奶牛与黄牛乳腺肥大细胞的生物学性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山羊空肠粘膜固有层的肥大细胞进行了初步电镜观察。在山羊大细胞中,多数胞浆颗粒含有电子密度比较均匀的无定型基质,但在部分胞部颗粒中见有特殊的亚微结构,如蜂状、空泡状、旋涡状及绳索状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牦牛肠道黏膜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的分布特点与规律,本研究采用组织学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对牦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黏膜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牦牛肠黏膜有多量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分布,且分布不均匀。浆细胞在整个肠道以盲肠黏膜最丰富;肥大细胞在十二指肠黏膜分布最多;杯状细胞在直肠黏膜分布最多。超微结构显示,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沿核膜排列,胞浆中有丰富的内质网;杯状细胞呈高脚杯状,细胞顶端含有大量的分泌颗粒而膨大;肥大细胞呈椭圆形,胞质内充满高电子密度的大小不等的膜包颗粒。研究证明,牦牛肠道各段有规律的分布了丰富的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显示牦牛肠道黏膜具有很强的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消化道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组织化学性质,观察肥大细胞胞浆颗粒的异质性。采用改良甲苯胺蓝(MTB)、阿利新蓝-沙黄O(AB/SO)、甲基绿-派洛宁(MG—P)、和天青Ⅱ-伊红-瑞氏混合液等4种组化染色法。用阿利新蓝-沙黄O染色法显示日本鳗鲡消化道的肥大细胞效果较好;甲基绿-派洛宁(MG—P)、和天青Ⅱ-伊红-瑞氏混合液染色效果一般,被染的肥大细胞数量很少;改良甲苯胺蓝甚至观察不到肥大细胞。日本鳗鲡肥大细胞数量不多,主要分布于食管、胃和肠道等部位黏膜层的黏膜上皮下方、固有层结缔组织,少量分布在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并且有沿血管周围分布的特点;肥大细胞体积小,且多呈圆形、椭圆形、梭形及不规则形。AB/SO染色法效果最好,适用于日本鳗鲡肥大细胞的鉴定;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不适合于日本鳗鲡肥大细胞的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