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温热处理木材中纳米铜的原位制备及防霉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热处理木材的防霉变性能,为扩大高温热处理木材的使用范围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依据液相还原反应原理,以含铜浸渍液加压处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材,运用木材热处理技术,获得热处理木材,依据改良的霉变箱法测试该材料的防霉变效力。【结果】对照组马尾松经高温220℃、3 h以上热处理之后,木材的防霉效力为20%以下;同等条件下,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材防霉效力达90%以上。扫描电镜(SEM)与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木材内生成了纳米铜。【结论】含铜热处理木材受热原位生成的100 nm铜能够极大地提高木材的防霉变效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该研究基于天然表面活性剂开发出了石蜡防水剂与铜唑(CA-B型)防腐剂的复配体系,考察了复配体系处理材的防霉防蓝变性能。[方法]采用0.3%和0.5%2种浓度的CA-B和0.5%、1.0%、2.0%3种浓度的石蜡乳液制备复配体系,利用满细胞法浸注处理50 mm(L)×20 mm×5 mm的南方松(Pinus spp.)试材,根据国标GB/T18261-2000针对蓝变菌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和霉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Tiegh)、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Pers.ex Fr.)对复配处理材进行抗蓝变和抗霉变试验。[结果]石蜡乳液和CA-B均能改善木材的抗霉变和抗蓝变效果,但在一定范围内,石蜡乳液浓度增加对抗霉变和抗蓝变效果略有负面影响。[结论]以期促进木质生物质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该研究基于天然表面活性剂开发出了石蜡防水剂与铜唑(CA-B型)防腐剂的复配体系,考察了复配体系处理材的防霉防蓝变性能。[方法]采用0.3%和0.5%2种浓度的CA-B和0.5%、1.0%、2.0%3种浓度的石蜡乳液制备复配体系,利用满细胞法浸注处理50 mm(L)×20 mm×5 mm的南方松(Pinus spp.)试材,根据国标GB/T18261-2000针对蓝变菌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和霉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Tiegh)、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Pers.ex Fr.)对复配处理材进行抗蓝变和抗霉变试验。[结果]石蜡乳液和CA-B均能改善木材的抗霉变和抗蓝变效果,但在一定范围内,石蜡乳液浓度增加对抗霉变和抗蓝变效果略有负面影响。[结论]以期促进木质生物质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尼泊尔虎克龙竹Dendrocalamus hookeri,尼泊尔马甲竹Bambusa teres和埃塞俄比亚高地竹Yushania alpina竹材制成的竹帘层积材为研究对象,选用不同质量分数的有机碘化物、商用防霉剂、桐油和硝化纤维清漆处理板材,参照国家标准GB/T 18261-2000《防霉剂防治木材霉菌及蓝变菌的试验方法》进行处理材防霉试验,分析不同竹种、不同处理方式对竹帘层积材防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竹帘层积材素材均不能防霉、防蓝变(P0.05);不同竹种对防霉效果影响不明显,不同处理方式对防蓝变、防霉效率影响极显著(P0.01),尼泊尔马甲竹制成的层积材防蓝变能力优于另外2种竹材(P0.05);选用质量分数为3%有机碘化物与硝化纤维清漆联合涂刷处理基本达到防治霉菌要求;选用质量分数为5%有机碘化物与硝化纤维清漆联合涂刷处理的霉菌、蓝变防治效力达到100%。  相似文献   

5.
采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对饱水木漆器F446(编号F)及其保存水环境(编号S)中的真菌进行了鉴定,并选取典型菌按5×107个真菌孢子/瓶菌量接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心材(悬于无菌自来水中),28℃培养300d,测试木材的损失率。结果发现,从F中分离的真菌犁头霉属(Absidia)为优势菌属,其余真菌菌属有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S中真菌曲霉属(Aspergillus)为优势菌属,其余真菌菌属为枝孢霉属(Cladosporium)、青霉菌属(Penicillium)及踝节霉菌属(Talaromyces)。挑选从F和S中分离出的14株典型菌进行木块腐蚀试验,与对照组比较,其中有4株菌对马尾松心材的腐蚀率差异达到极显著(P0.01),2株菌对马尾松心材的腐蚀率差异达到显著(P0.05);这些真菌对马尾松木材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但是腐蚀率非常低,最高仅2.77%,表明这些真菌对试验木材马尾松腐蚀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出防治梨火疫病化学药剂和防治适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4种市售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采用常量喷雾方法进行化学防治药剂筛选,分析不同时期施药最佳防治时期,运用定向涂抹法防治发病严重部位。【结果】铜制剂对梨火疫病的防效相对较优于农用抗生素,其中氢氧化铜、噻菌铜和松脂酸铜的防效分别为96.2%、68.5%和66.7%;香梨初花期施药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盛花期和果实膨大期,且铜制剂的防效高于其它药剂,其中初花期施用氢氧化铜对梨火疫病的防效可达96.2%;针对已发病的梨树枝干,可使用植物杂源多酚进行涂抹防治,病斑抑制率达到了92.1%。【结论】初花期可喷施铜制剂进行保护,有效阻止病原菌入侵;盛花期可使用非铜制剂进行防治,避免产生药害;果实膨大期可使用植物杂源多酚或噻霉酮涂抹剂定向涂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纳米SiO2-IPBC微胶囊防霉剂并探究其性能,旨在提高3-碘-2-丙炔基氨基甲酸丁酯(IPBC)在木材中的固着性能和耐老化性能,使其具有长效缓释性能,拓宽其在木材防霉领域的应用范围。  方法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的纳米SiO2粉末为囊壁,以IPBC为囊芯,采用真空共混法制备纳米SiO2-IPBC微胶囊木材防霉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耐光老化和缓释性能分析等方法对微胶囊进行表征;以橡胶木为研究对象,可可球二孢、黑曲霉、绿色木霉、桔青霉为被试菌种,对不同质量分数纳米SiO2-IPBC微胶囊防霉剂处理的橡胶木抑菌效力进行综合评价,获得微胶囊防霉剂的综合性能指标。  结果  纳米SiO2-IPBC微胶囊呈规则球状,粒径分布在20 ~ 100 nm之间,包覆率达46.33%。微胶囊发生热失重温度为120 ~ 280 ℃;经紫外灯照射60 min仅产生轻微黄变。微胶囊在质量分数20%的乙醇水溶液中,前60 min释放速率较快,后180 min释放缓慢,240 min时释放率达50%。FTIR分析表明微胶囊有Si?OH键生成。SEM表明微胶囊除了分布于木材导管中,还大量沉积在木材纹孔内。橡胶木防霉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微胶囊防霉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其对4种霉菌的防治效力逐渐提高,当微胶囊防霉剂的质量分数为1.25%时,其对可可球二孢、桔青霉、绿色木霉、黑曲霉的防治效力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78.125%、75.000%、68.750%和62.750%,防治效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可可球二孢 > 桔青霉 > 绿色木霉 > 黑曲霉。  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纳米SiO2-IPBC微胶囊新型防霉剂,改善了IPBC的耐光老化性能,并具有缓释效果。微胶囊防霉剂对于4种橡胶木常见的霉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蓝变菌可可球二孢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樟树叶提取物对木材霉菌的防治效果及防霉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樟树叶提取物对木材霉菌的防治效果及防霉机理,采用牛津杯法,探讨了不同质量分数的提取物对3种木材常见霉菌(桔青霉、绿木霉、黑曲霉)的抑菌性,之后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分光光度法对防霉机理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在木材中的霉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樟树叶提取物对桔青霉、绿木霉以及黑曲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其通过破坏霉菌菌丝结构,扰乱霉菌生长周期,从而抑制3种霉菌生长。质量分数为12.50%的提取物对3种霉菌的抑菌效果最佳,对应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桔青霉14.2 mm,绿木霉14.9 mm,黑曲霉20.1 mm。提取物对3种霉菌的最低抑菌质量分数为:桔青霉0.50%~1.00%,绿木霉0.50%~1.00%,黑曲霉0.25%。对不同菌种,分别采用如下处理方式可使平均感染值达到最小,防治效力达到最大:桔青霉(涂刷处理)、绿木霉以及混合菌(浸渍处理)、黑曲霉(任意一种处理方式均可),其中浸渍处理方式适用霉菌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带菌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带菌量,为玉米安全生产、储藏加工以及检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玉米乳熟期及完熟期,采集黄淮海夏玉米区4个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90个市/县的玉米果穗,每个市/县采集表面未发生病症且果穗饱满的玉米穗4个,共采集720个样本。对所有样本进行籽粒外部及内部带菌量及带菌种类的检测,外部检测采用洗涤检测法,通过统计菌落总数与稀释倍数,计算籽粒表面的孢子负荷量及分离到的各菌属的分离比例;内部检测采用PDA平板法,对籽粒外部检测过的10个籽粒消毒后置于PDA平板上进行培养,统计每个籽粒带菌情况,计算籽粒带菌率及各菌属的分离频率。并且对籽粒内部分离频率较大的菌群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供试样本带菌量较大,乳熟期籽粒孢子负荷量在0—1 886个/粒,均值为439个/粒,籽粒带菌率在0—65.0%,均值为23.6%;完熟期籽粒孢子负荷量在18—2 658个/粒,均值为942个/粒,籽粒带菌率在10.0%—100.0%,均值为59.6%。完熟期带菌量大于乳熟期,但部分地区乳熟期带菌量仍较大。不同地区玉米籽粒带菌量存在差异,河南省的玉米籽粒带菌量较大,安徽省带菌量最少,河北省与山东省居中且差异不明显。玉米籽粒内部以及外部均携带的真菌类群有镰孢菌(Fusarium spp.)、青霉菌(Penicillium spp.)、曲霉菌(Aspergillus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根霉菌(Rhizopus spp.)、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pp.)、毛霉菌(Mucor spp.)。乳熟期籽粒外部和内部镰孢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59.1%和36.1%,说明玉米在乳熟期时即有大量镰孢菌侵入;籽粒外部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8.9%与0.7%,籽粒内部的分离频率分别为6.0%与1.9%,说明乳熟期青霉菌与曲霉菌也已经开始侵染玉米果穗。完熟期籽粒外部与内部镰孢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71.9%和58.5%,籽粒外部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17.0%和0.9%,籽粒内部分离频率分别为9.3%和2.6%,说明镰孢菌、青霉菌、曲霉菌为本研究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携带的主要真菌。形态与分子鉴定结果显示,镰孢菌属中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的分离频率为29.7%,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的分离频率为25.9%,禾谷镰孢(F.graminearum)的分离频率为1.3%,表明轮枝镰孢为优势菌;青霉菌主要分离到绳状青霉(P.funiculosum)和草酸青霉(P.oxalicum),分离频率分别为5.0%和3.6%;曲霉菌主要为黄曲霉(A.flavus)和黑曲霉(A.niger),分离频率分别为1.4%和1.2%。【结论】表面无症状的玉米籽粒在乳熟期及完熟期均携带大量病原菌,且完熟期带菌量大于乳熟期;镰孢菌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分离频率最大,轮枝镰孢为当地玉米籽粒携带的优势真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人工林马尾松木材易蓝变、含有松脂、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差,为了改善其缺陷,提高其使用范围和产品附加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及定量分析法,主要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处理材颜色、物理力学性能和FTIR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时间为8h,热处理温度为165℃、175℃、185℃、195℃时,与未处理材相比,ΔL值分别下降了3.69、4.36、10.23和11.66,静曲强度分别下降了3.05%、10.06%、13.27%和16.79%,弹性模量分别下降了9.99%、11.45%、14.63%和16.72%;FTIR图羟基吸收峰的强度明显降低,羰基吸收峰的强度略呈降低趋势,其尺寸稳定性明显高于未处理材。【结论】对人工林马尾松木进行热处理,能提高其尺寸稳定性,深度脱脂及防蓝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马尾松感染松材线虫病初期蒸腾速率与光谱特征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以解决病害潜伏期表征不易鉴别的问题,为在遥感监测中特征参数的选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福建省泰宁县马尾松林为例,分别对感染松材线虫病后4个病害阶段(健康期及病害初期、中期、末期)马尾松的蒸腾速率进行测定,分析其在不同病害阶段的变化规律;再对健康期及病害初期马尾松的光谱数据进行采集,以这2个阶段的蒸腾速率为基准,分析其蒸腾速率与原始光谱及光谱特征参数(红边位置、红边斜率、红谷位置、红谷反射率、红边比值植被指数和红边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关系。【结果】马尾松蒸腾速率随着病害的加重而逐渐减弱;健康期及病害初期马尾松蒸腾速率与原始光谱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关系因波长的不同而不同,最大值在753nm处,相关系数达到0.86;蒸腾速率与红边参数有较高相关性,拟合结果R2均大于0.7,其中与红边比值植被指数相关性最高,R2达到0.851 5。【结论】在外界因素一致的情况下,马尾松蒸腾速率对预测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近红外波段及红边参数与蒸腾速率有较高相关性,可以利用特征光谱对松材线虫病进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2.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防治香蕉细菌软腐病的防治药剂。【方法】应用最小抑制浓度法、离体叶片法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药剂对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硫酸链霉素、青霉素钾和中生菌素对病菌的抑制能力较强,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0.2、3.12、6.25 μg/mL;而王铜(氧氯化铜)和噻菌铜对病菌的抑制能力较弱,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200、400 μg/mL。离体叶片法测定结果表明,王铜、噻菌铜和硫酸链霉素对病害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成分为400 μg/mL时,防治效果可达97.67%、96.34%和95.12%。在盆栽试验中,先接种病菌再淋施药物,30%王铜悬浮剂600倍液和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对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12 d,盆栽防治效果分别为79.37%和80.15%;先施药再接种病原菌药后12 d,30%王铜悬浮剂和20%噻菌铜悬浮剂对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效果为87.01%和89.23%。【结论】王铜和噻菌铜可作为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引起家蚕人工饲料霉变的病原微生物,为制定防止家蚕人工饲料霉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饲料霉变区域随机取样,对其ITS2区域进行序列扩增检测,通过OTU聚类、物种注释和Alpha多样性分析其在不同分类水平下的物种组成。【结果】引起家蚕人工饲料霉变致病微生物主要生物学分类为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 99.98%~100%)、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 99.80%~99.97%)、散囊菌目(Eurotiomycetes, 99.80%~99.97%)、毛刷囊菌科(Trichocomaceae, 99.80%~99.97%)、石座菌属(Petromyces,99.80%~99.96%)、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99.75%~99.91%)。【结论】引起家蚕人工饲料霉变的病原菌主要为真菌界的黄曲霉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筛选用于桑葚菌核病防治的高效生物制剂,提高桑葚品质。【方法】通过田间试验,选用2×108 CFU/g泰诺木霉菌(WP)、3%中生菌素(WP)、47%春雷·王铜(WP)、3×108 CFU/g哈茨木霉菌(WP)、4%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5种生物制剂,每种生物制剂设3个浓度梯度,在桑树初花期、盛花期、谢花期分别用5种不同生物制剂不同稀释液喷施桑树。【结果】5种生物制剂对桑葚菌核病具有不同程度的防效,且同一生物制剂随着药液浓度增加,防效呈上升趋势。【结论】2×108 CFU/g泰诺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800倍液对桑葚菌核病防效是69.76%~84.02%,与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化学药剂腐霉利防效相当,因此可作为桑葚菌核病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虫生真菌资源进一步应用到害虫防治上,本文选取山西省虫生真菌优势类群中的绿僵菌(Metarhizium)、白僵菌(Beauveria)、拟青霉(Paecilemyces)、轮枝菌(Verticillium)、曲霉菌(Aspergillus)和青霉菌(Penicillium)6个属中9种致病虫生真菌,运用喷雾法和涂抹法进行生物学测定,并对其在害虫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绿僵菌和轮枝菌具有良好的高效低毒特点,可以考虑作为生防制剂的备选菌株进行田间防效试验。  相似文献   

16.
以慈竹为原料,酚醛树脂(PF)为胶黏剂,硼酸锌(ZB)、硼硼合剂(SBX)为防霉剂,五氯酚钠(Na PCP)为对照药剂制备慈竹重组材,研究添加ZB和SBX对重组竹的物理力学性能及防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B和SBX对蓝变菌的防治效力很差。ZB和SBX的添加会削弱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但防霉性能显著提高。研究范围内,这2种药剂的防霉变合理使用量分别为0.70%(ZB)和0.49%(SBX)。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辣椒根际土壤中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筛选可抑制辣椒枯萎病的生防菌,为绿色防控辣椒连作导致的枯萎病提供有效的生防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分离辣椒不同生长阶段的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再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并鉴定拮抗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拮抗菌株种类。【结果】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真菌50株,其中5株木霉菌株对尖孢镰刀菌有拮抗作用,对峙培养抑菌率为60.47%~78.04%,LJ06020803菌株的抑菌率最高,为78.04%,其不含菌体的发酵液抑菌率为40.92%;根据LJ06020803菌株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树鉴定其为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结论】菌株LJ06020803为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对辣椒枯萎病病原菌有很好的拮抗效果,可作为一种生防资源用于防治辣椒枯萎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为防治马铃薯疮痂病提供安全有效的杀菌剂。【方法】采用纸碟法与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相结合,研究53.8%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20%噻菌铜悬乳剂及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等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相对于空白对照(清水)和杀菌剂对照(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3.8%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20%噻菌铜悬乳剂、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33%春雷·喹啉铜悬浮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3%噻霉酮微乳剂和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均能极显著地抑制链霉菌的生长和降低马铃薯疮痂病田间发病程度,抑制率为51.88%~57.19%;53.8%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和20%噻菌铜悬乳剂能极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33%春雷·喹啉铜悬浮剂和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3%噻霉酮微乳剂、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结论】生产上可选择53.8%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20%噻菌铜悬乳剂、33%春雷·喹啉铜悬浮剂和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交替或混合使用防治马铃薯疮痂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微生物菌剂防治甜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木霉菌(M)、枯草芽孢杆菌(B)、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C)、荧光假单胞杆菌(P)、淡紫紫孢菌(D)、多粘芽孢杆菌(PP)6种微生物菌剂进行甜菜根腐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经6种微生物菌剂处理,甜菜根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对照(CK)相比显著减低(P<0.05),发病率较对照降低18.18%~50.00%,病情指数降低2.27~5.87,各处理防效达到19.12%~49.45%,防效依次为C>D>B>P>M>PP。施用微生物菌剂能够改善甜菜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其中M、B、C、D处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6种微生物菌剂可显著增加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施用微生物菌剂能够增加甜菜地上部、地下部及总干物质的积累,甜菜根产量和含糖率均高于对照,产糖量增产幅度达7.43%~38.05%,D、C和M产糖量增加效果最为显著(P<0.05),分别增产38.05%、28.49%和19.78%。【结论】施用菌剂能活化土壤养分,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防效较好,优于木霉菌、芽孢杆菌单施,提...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马尾松松针-绣球菌双向液体发酵条件,并探究绣球菌菌丝体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为绣球菌菌丝体的高效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向液体发酵法,即在绣球菌发酵培养基中添加适量马尾松松针粉末,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马尾松松针添加量(0.50,0.75,1.00,1.25,1.50 g/L)、发酵时间(12,16,20,24,28,32 d)、绣球菌接种量(25,50,75,100,125,150 mL/L)、pH(4,5,6,7,8)对绣球菌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优化双向液体发酵条件。以未添加马尾松松针粉的处理为对照组,提取菌丝体多糖,采用红外光谱对菌丝体的多糖结构进行分析。测定菌丝体多糖对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析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当马尾松松针粉末添加量为1.25 g/L、发酵时间为24 d、接种量为100 mL/L、pH为5时,绣球菌菌丝体生物量均较高。正交试验结果显示,马尾松松针 绣球菌双向液体发酵的最优条件为:马尾松松针粉末添加量1.25 g/L、发酵时间24 d、pH为4、接种量125 mL/L,在此条件下绣球菌菌丝体生物量可达到(11.16±0.22) g/L。与对照组相比,双向液体发酵绣球菌菌丝体生物量提高了约162.10%。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松针-绣球菌双向液体法发酵得到的菌丝体多糖的红外主要吸收峰与对照组一致。抗氧化试验结果显示,绣球菌菌丝体多糖对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均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结论】得到了马尾松松针-绣球菌双向液体发酵产绣球菌菌丝体的最佳条件,此条件下得到的菌丝体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