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发展至今共分为3个阶段,包括理论研究起步阶段、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快速发展阶段和不断发展与完善阶段。笔者拟从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其研究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并对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不论是在时空变化研究、驱动机制研究还是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和模型模拟研究中都取得较大进步,但在研究过程中未能区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定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是探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重点。以中部地区的江西省为例,利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通过分析土地结构变化、土地利用地域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江西省从1996年到2004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同时提出相应的土地管理对策,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进行了分析 ,筛选确定了该地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研究表明 ,5 0年代以前 ,该地区土地覆盖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风暴潮和黄河改道等自然因素驱动 ;5 0~ 70年代 ,人类的大量开荒、胜利油田的开发使耕地、建设用地等迅速增加 ,但同时导致对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较大破坏 ,使土地地力下降、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土地生态趋于脆弱 ;80年代以来 ,蒸降比大的气候条件和淡水资源缺乏的水文状况成为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自然驱动因子 ,不合理用水 ,林草、荒地的大量开垦等人类农业开发利用活动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 ,二者结合驱动该区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Landsat TM/OLI_TIRS 遥感影像数据,以汪清县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模型,以2004年为时间节点,分析1994-2014年间汪清县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状况,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该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前,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62%,空间变化差异明显,2004年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降为0.56%,但空间变化差异逐步扩大,总体变化趋势放缓。1994-2014年间,林地面积总体减少,但2004年后呈增长趋势,变化程度较高的有裸地、草地及居民用地,每种土地类型都有不同数量的相互转化。驱动力分析表明,汪清县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是人口、经济等因子综合驱动的结果,不同土地类型变化的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基于遥感技术与数学模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现阶段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多围绕多源数据融合提高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的准确度,遥感影像与现有资料叠加结合运用降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与判定的错误率;而基于数学模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偏重于多种模型在土地变化模拟与预测的结合运用、模型与数学方法的结合运用,以提高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与变化模拟的准确性与效率度。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与应用向着错误率低、分辨率高、检测速度快、监测成本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地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现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越来越注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我国土地利用粗放和侵占耕地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现实迫切要求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在我国具特有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遇春  张勃  姜晓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83-2684,2755
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张掖市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10年来,变化尤为突出,从而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以张掖市甘州区为研究样点,剖析了县域土地利用动态以及变化情况,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模型分析了样点主要地类变化的驱动力,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因子诊断模型,进而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从而使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着手,以山西省蒲县为例,采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以遥感影像为载体,利用支持向量机和最大似然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进行分类,分析了蒲县2000~ 2014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系农业部计划司项目“我国农业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21世纪的粮食安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批准号:39899370)子课题“我国东部农业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条件下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萧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三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基本概况研究萧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根据研究目标,确定主要研究内容为:利用ENVI 4.7遥感软件对萧县不同时期的TM影像进行对比分析,解译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等遥感信息,分析并计算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将土地利用分为耕地、植被、水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五种类型。采用最大似然法分别对萧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三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获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1996~2008年高淳县土地变更数据为基础资料,分析了12年中土地变化的特点及主要驱动力因子,表明:(1)12年来全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大幅度下降和建设用地的增加;(2)通过NOSA分析得出,影响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3)GM(1,1)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为耕地和未利用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加速增长,园地和林地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12.
基于MAPGIS的山东省耕地变化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省级区域的耕地变化空间分析是耕地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山东省85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98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以MAPGIS6.0为工具,对山东省耕地变化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对进一步进行山东省耕地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是进入21世纪我国在土地管理实践中探索出的1种协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法[。1]本文以多伦县十五号乡为土地整理项目区,在对该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及有利条件、水资源条件、对该区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潜力等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提出项目区土地整理的规划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论证了在该区进行土地整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生产力有效运转并取得最佳的规模效益。其适度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性和动态性。规模经营与劳动生产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在确保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来提高劳动生产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益。土地适当集中、土地经营主体的总人数尽量精简和劳动组合的优化是优化土地经营规模的三个相互制约的因素。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逐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对现有土地经营形式要做具体分析,其调整应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出发,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稳步进行。  相似文献   

15.
根据区位理论,对城镇土地划等定级是地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土地经济管理、推动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合理确定土地税费标准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以介休县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县级城镇的土地定级问题,同时对确定因素权重值的因素成对比较法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1987-1988年对余庆号小流域土地资源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与评价。对流域内生物、土壤、地文因素及其有关项目进行了分析与筛选,确定了评价的原则及标准。对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原理及方法进行了探讨。编绘了1/10000土地评价图。提出了不同等级土地的分布、数量、适宜性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的演变对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影响显著.该研究基于1990~2010年西安市城乡交错带的土地利月/土地覆被变化情况,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模型评估方法.研究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与生态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通过空间尺度的纵向与横向分析,进而推断出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2()年来城乡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结构决定其生态服务价值,该地区生态服务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建设用地面积剧增,林地、水域和草地面积的减少是总服务价值增加缓慢的主要影响因素;引起城乡交错带生态服务价值变动的主要因素由人口质量和城市化速率决定,并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有利于制定黄河流域土地管理方案及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措施。基于1995-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黄河流域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1995-2018年,草地是研究区的主体,其面积关系为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高覆盖度草地。总体上,草地、旱地、灌木林地的面积均呈现上涨趋势,其他土地类型的变化较小。2)有林地的单一动态度最高,达22.1%,其他建筑用地的单一动态度最低,为-3.82%。黄河流域整体综合动态度为0.41%,其中,2015-2018年综合动态度最高,为10.02%。3)在选取的10个地类中,转移矩阵转入和转出面积最大的是中覆盖度草地。4)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由气象、经济和政策3大因素构成,对整个黄河流域而言,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力最强;而上中下游的主要驱动力存在差异,政策因素对上下游解释力较强,气象因素和经济因素对中游解释力较强。1995-2018年,草地是研究区主要的土地类型,面积占比最大且变化最频繁,应多关注草地的利用。研究通过分析气象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对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影响,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次生林主要类型生态位土地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帽儿山地区次生林为例,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生态位土地分类。在分类模型构造的研究中获得了生态位土地分类的模式:应用交互信息分析方法确定次生林与生态位分类因子的依存程度→以精度和可靠性为原则选最终土地分类因子→以信息增量为判别分类的测度--处理基础数据,计算各次生林立地组的信息量并存入计算机=---判别空间单元的分类归属。在地图分析模型的构造的研究中,应用空间插值和领域分析获得了各空间单元的海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