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结合金盆湾中学绿色生态校园项目规划,立足陕北黄土高原实际,紧扣"生态农业"主题,构建景观生态校园,力求从深层生态农业开发与绿色生态校园建设两方面有机融合,探索黄土高原景观生态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业既代表全球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又代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加强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开发建设,必将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的全面开发,并推动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可重点开发以下四大工程:农田生态建设工程、林业建设工程、绿色食品开发工程和旅游农业开发工程。  相似文献   

3.
十堰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纯输水区,生态农业是十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阐述了十堰市生态农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依据十堰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十堰市生态农业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淤地坝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其主要功能是拦截上游支毛沟沟道泥沙、变沙为地、削峰减洪、蓄浑排清等。陕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而且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陕北地区长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实践经验表明,修建淤地坝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本文结合陕北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淤地坝基本情况及作用,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陕北地区淤地坝建设及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3S"技术探究气候变化对陕北黄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影响,通过分析2000~2010年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子(降雨、植被、坡度、温度、地表风速),结合水土流失评价指标———风险指数,研究气候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风险指数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刻不容缓,以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6.
李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89-10890
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的分析,提出了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为该地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蚕桑产业在山地生态农业中的独特作用与发展对策,旨在为山地生态农业建设和精准扶贫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盘锦市发展生态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三个方面的需求论述了发展生态农业必要性,叙述了盘锦市目前"十大新技术和四子工程"的生态农业现状,并从发展思路、科技引领和综合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盘锦市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时空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李晶  任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2):2538-2544
【目的】为了定量的建立区域绿色生态经济账户,为区域土地的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以中国陕北黄土高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定,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与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分析区域现状主要生态过程入手,研究了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格局变化,以及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分布。【结果】1978年1990年和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467.23亿元、577.03亿元和560.99亿元。从1978年至199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价值增加了19.03%,而1990年至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价值减少了2.86%,但是在22年来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价值增加了16.71%。【结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大的区域来讲,1978年到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在缓慢增加,并且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主要在南部,北部变化不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趋势是缓慢增加,但是局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却很剧烈,而且,陕北黄土高原1990年至2000年生态服务价值总体上是在减少。生态环境改善的情况存在区域分布差异,南部改善面积较大但是北部地区改善缓慢。  相似文献   

10.
祖贤峰(1972—),男,安徽亳州人,中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农业产业链工程。程效中(1952—),男,安徽亳州人,本科,高级农艺师,养殖专家。研究方向:生态农业产业链工程。  相似文献   

1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生态建设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森林城市,并不是"森林"与"城市"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森林生态环境的城市,是把森林引入城市,两者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实现人类与森林互为和谐生态复合体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建设森林城市,完全符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森林城市"的建设,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乔灌草花优化组合,林种树种合理搭配,并与山水地貌相依托,构成绿色点、线、面、圈相连,绿化、美化、净化相结合,生物群落多样化的相对稳定、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城市生态系统的各种特征表明,人类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城市森林是进行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能力的不可或缺、最为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还草实施4a来。林草面积逐步增加。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林草产业得到初步发展,但目前所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还比较脆弱。因此,今后要制定区域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规划,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体功能,发展“副业”,吸收农业系统外资金。  相似文献   

13.
恢复生态学与广东省复合农林业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恢复生态学研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广东省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资源和过度利用,加上人口压力,使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很大的干扰,退化生态系统大面积增加,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长期的恢复生态学定点研究表明,通过综合整治,使退化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与重建,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丘陵山区进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践中所构建的“林-果-草-(牧)-鱼”复合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农林草牧耦合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维佳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1):4501-4507
 黄土高原地区“以耕为主”的农牧业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应置换农牧主辅关系,将“以耕为主”调整成“以牧为主”;通过农林草灌耦合重新配置农牧业资源,以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的思路实施草灌先行发展战略,逐步形成草灌(木)林立体生态屏障和相关产业互补结构。黄土高原地区畜牧业应发展具有独特路径和创新机制的生态友好型畜牧业,提倡舍饲、半舍饲畜牧业经营方式,以养殖大户为主体、合作社为纽带、养殖小区为平台,培育黄土高原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围绕农林草牧耦合发展,大力强化产业培育、政策扶持、项目投入、利益引导等支撑点,形成“四轮驱动”的黄土高原畜牧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东部荒漠区,面积约占灵武市总面积的1/4,属于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运用草方格沙障、人工模拟飞播、营养袋育苗等方法创建了荒漠化地区"干旱固沙林、骨干防护林和经济林带三位一体、林农牧副多业并举"的综合治沙防沙发展模式。探讨了利用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典型的荒漠自然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资源发展"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态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16.
广西桉树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道波  莫小琳  周晓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58-9359,9409
介绍了我国桉树主要种植模式,即林牧模式、林草(绿肥)模式、林木混交模式、林农模式;从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对各种桉树植模式进行比较;根据广西各地具体情况,明确不同地区优先采用的种植模式;最后对优化模式与目前广西各地采用的模式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7.
利用奈曼旗2000、2006、2012年和2018年4期遥感数据,在ENVI5.3和ArcGIS10.2的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模型、空间变化率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奈曼旗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变规律,为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1)各沙漠化土地整体呈逆转趋势,耕地、林草地和建筑用地呈发展趋势,研究区生态环境逐渐好转;2)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导致耕地和林草地空间变化呈扩展型,各沙漠化土地呈衰退型;3)耕地和林草地与同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幅度逐年增长,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增加,各沙化土地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下降,仍需坚持生态环境恢复,沙漠化土地重点治理;4)土地利用程度呈高度空间自相关,在空间上的聚集区域固定,高-高值聚集在南部黄土区,面积逐年减少,低-低值聚集在中部沙区,面积减少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8.
发挥区域环境优势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荒漠化、经营效益低下是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正确认识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性与多样性的两重性,善于扬长避短,发挥环境崐区域优势.改善人为经营调控水的供应,遏制荒漠化,发展绿洲化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根本依崐托.关键对策是遵循以生态为根本,产业为关键,效益为目标的生态经济观.把水草林生态崐功能放在首位,统筹水草林生态三要素功能调控,根据生态置换理论,实施草地生态置换崐工程,强化生态保护建设.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8年以来,东部农业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使退耕农民得到了实惠,然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和阻碍了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根据群众在实践中的有益探索,提出了加快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几条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