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利用中天山北坡山区2003—2015年牧试站观测土壤水分资料计算土壤重量含水率、土壤水分贮存量和地面观测资料的降水、蒸发、气温、日照、风速资料,运用拟合计算分析、突变分析等方法,对中天山北坡山区13a来土壤重量含水率、土壤水分贮存量与蒸发、降水、气温、日照、风速的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就各层±壤水分与气象要素相关性来看,±壤水分主要受蒸发量、降水量、气温、日照、风速的影响,其区域各层±壤水分对应温度具有显著负相关,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蒸发、气温和风速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降水,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影响随着上壤层次的增加而减弱,气温和风速均与±壤水分呈负相关,通过对不同层次±壤水分影响的气象要素研究,得到各层±壌水分气象要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黄河首曲玛曲县高寒草地沙化景观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4年、2001年和2008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通过选取斑块密度、分离度、分布重心和扩展度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水平上研究了黄河首曲玛曲县沙化土地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1994-2008年间,研究区沙化总面积呈持续增加的态势,黄河河岸沙化是研究区域内沙化扩展速度最快沙化类型;(2)1994年、2001年和2008年3个时段内,研究区各类沙化土地斑块密度和斑块分离度指数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区域沙化景观稳定性逐步加强;(3)由于研究区西北部黄河河岸沙化土的扩张,玛曲县沙化土地景观重心逐步向西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3.
利用青岛市7个国家站和城阳区8个区域自动站2008—2017年逐日观测数据,比较分析了青岛市城阳区与其他区市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对策,以期为科学合理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城阳区年降水量和暴雨发生次数均偏少,降水造成的灾害较其他区市低;城阳区一年四季相对湿度偏低,气温日较差大,这可能与崂山西北麓的地形特点有关;城阳区东部山区偏低的相对湿度增加了森林防火的压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8—2007年章党单站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资料,对40年来章党站的气温特征、降水趋势变化等规律进行了简要分析。统计表明:章党站年平均气温、气温年极值、极端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极差逐渐减小,降水量总体趋势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5.
常骤雨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8):140-140
利用河南省安阳市1951-2010年的气象数据,研究温度、湿度、日照、降水等气象要素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宝莲镇的气温呈现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湿度则呈现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这种温度增加、湿度减少的变化趋势较有利于当地西瓜的种植和栽培;近年来安阳市的日照时数呈现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不利于西瓜糖分增加;现阶段宝莲镇处于降水的下降时期,适度减少的降水十分有利于宝莲镇西瓜的生产和栽培。  相似文献   

6.
宁夏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49—2009年宁夏沙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宁夏沙化土地变化趋势:整体好转,沙化面积逐年减少;沙区植被盖度逐渐增加,沙化程度逐步减轻;沙尘暴天气次数降低,整体环境进一步好转。并对宁夏土地沙化防治工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陶乐国家基本站1960—2016年的气温、降水、风、日照气象要素月和年观测数据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57年来陶乐地区气候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陶乐年平均气温逐年升高,降水呈减少趋势;其中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夏季升温缓慢;春夏季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夏季减少幅度最大,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年平均风速和年平均日照时数呈逐年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8.
气候因子与汉中粮食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小峰  史平  王欣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4):115-116,120
利用汉中11个测站1959-2008年50a逐年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和1985-2009年逐年粮食产量单产,分析了汉中近50 a气候、气候生产力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对气温、降水与粮食产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气候生产力年际变化很大,气温的升高和降水量的增多有利于气候生产力的提高。②农业气象减产年平均8-10 a一遇,与气候生产力变化周期相同。③气温的升高和降水减少对粮食生产不利。  相似文献   

9.
利用若尔盖生态区及周边20个气象台站1961年-2012年气温、降水、风速、日照、蒸发8个气象要素逐日资料,分析该区域气候资源变化的空间、时间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生态区及周边台站,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升温趋势,90年代后期升温显著,秋季和冬季温度变化对年变化起主要作用,升温显著区域为若尔盖—金川一线,与全球气温增暖,青藏高原东部升温显著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期降水量呈弱增加趋势,干湿季分明,空间上呈东北减西南增的变化趋势;而1980年-2012年年蒸发量显著增加,且变化趋势为北增南减,同期年、四季平均径流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秋季平均径流量的减幅最明显;该区域近50年日照时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平均风速整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幅较大的区域位于生态区的西部和南部.此外该区域各气象要素均存在准4a周期和准8a周期,但周期成分在时域上分布不均匀.在气温升高、降水略有增加、蒸发量显著增加的气候组合下,若尔盖径流呈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和分析怀远县气候变化趋势,采用怀远县1961—2014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怀远县平均气温增大,其中春季增温幅度最大;年降水总量整体略有增加,在21世纪初,降水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增加和气温的升高,表明怀远的气候变化呈暖湿化的发展态势。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均呈下降趋势,对3个气象要素下降贡献率最大的季节分别为夏季,春季和春季。21世纪初是气象要素年代际变化最明显的时期,春夏是年内气象要素变化幅度最大的季节。  相似文献   

11.
2000—2015年中国土地荒漠化连续遥感监测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被覆盖度作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利用2000—2015年序列影像计算的年均植被覆盖度和气温、降水等数据,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多年间荒漠化动态的变化过程、自然因素对土地荒漠化动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呈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土地持续减少,但局部地区呈扩大的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气象因子未发生显著变化,西藏东部和云南山区气温上升和降水下降对土地荒漠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家的政策和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和保护天然林等重大工程对遏制我国土地荒漠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的陕西省干旱与荒漠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情与荒漠化遥感监测有助于了解时空分布特征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2000-2016年MODIS NDVI和地表反照度(Albedo)数据为基础,构建NDVI-Albedo特征空间,计算荒漠化差值指数(DDI)和植被条件反照度干旱指数(VCADI),利用气象站点实测10cm土壤湿度数据进行相关性验证,并利用DDI和VCADI分别分析17a间陕西省荒漠化和旱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其次,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变异系数法分析陕西省荒漠化和旱情的变化趋势和稳定性;最后从降雨量、温度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荒漠化和旱情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DDI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9~0.58,且通过了95%显著性检验;VCADI与土壤湿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6~-0.48,且通过了90%显著性检验,DDI和VCADI分别可作为土地荒漠化和旱情监测指标;陕西省旱情及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关中东北部、西安市周边以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呈现为自南向北逐渐加重的趋势;17a间陕西省旱情及荒漠化均呈逐渐减轻和减弱的趋势,旱情及荒漠化减轻和减弱的比例分别为67.94%、81.93%,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DDI和VCADI变异系数<0.4所占比例分别为98.31%和84.05%,旱情及荒漠化呈较稳定状态,受干扰强度较小;DDI、VCADI分别与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之间呈显著相关性的地区占陕西省面积比例均<20%,表明降水量、平均气温不是影响旱情与荒漠化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忻州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利用河曲、五寨、五台、繁峙、忻府区5个气候代表站1981—2009年玉米生长期间日照时数、平均气温、降水量、≥10℃积温等农业气象资料及玉米产量资料,应用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和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建立了气象要素与玉米气象产量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近29 a,5个县(区)的降水量与玉米气象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日照时数、平均气温与玉米气象产量五寨、五台和河曲呈正相关关系,繁峙和忻府区呈负相关关系;≥10℃积温河曲、五台和忻府区与玉米气象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五寨和繁峙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县(区)各气象要素影响的程度不同,5个县(区)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均为平均气温;五寨、河曲和繁峙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排第2位的为年降水量;五台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排第2位的为日照时数,忻府区对玉米气象影响排第2位的为≥10℃积温。  相似文献   

14.
选取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的奈曼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区1977到2009年沙漠化进程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沙地面积从1977年开始呈上升趋势,1989年后有所减少.研究发现年降水量和耕地面积的变化对沙地面积的影响较大,退耕还林还草和禁牧政策的提出对沙漠化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最大沙地—科尔沁沙地2个典型地区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了近50年两地气温、降水的年代际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两地气温冬季基本相同,其他季节差异较大,变化趋势相同,呈波动性升高;降水量差异主要出现在汛期,秋、冬季基本相同,变化趋势均呈波动性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揭示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甘肃省陇东地区植被完全毁坏(或严重破坏)的代表区域庆城县和华池县的生态气候效应。[方法]利用庆城和华池县气象站观测资料与作为原生态气候本底标准的子午岭林区太白镇气象站同步观测气候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月平均气象要素差值的年变化曲线和资料序列的方差F统计检验。[结果]庆城县各月与华池站1、3~12月的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子午岭林区;5~7、9~10月降水量、降水日数和空气湿度明显少(小)于林地;盛夏6~8月平均蒸发量明显大于林地。[结论]植被完全毁坏或严重破坏的黄土高原中部陇东地区具有明显的干暖化和水分利用率降低的生态气候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设计不同裂隙率、不同坡度的石漠化土地,以不同雨强对其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研究石漠化土地"五水"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石漠化土地的降水过程中,有48.7%~63.5%的水转化为地表径流,5.2%~22.6%的水被土壤吸收,5.3%~33.6%的水被植被截流,有5.6%~9.8%的水形成裂隙水。  相似文献   

19.
李宏伟  田竹君  杨伟  李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93-4496,4525
[目的]研究近50年三江平原农业气象条件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利用三江平原不同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并使用这些数据计算各个站点的积温、潜在蒸散量等;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生成了近50年三江平原多种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图,并对这些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三江平原年平均气温为2.5~4.5℃,气温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呈带状分布;降水空间分异明显,多年平均降水为500~600 mm,降水基本以西北-东南方向左右对称;多年平均风速为3.0~3.6 m/s,其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的空间格局十分吻合;夏半年空气相对湿度较大,都在65%以上;;一年中该地区最大光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曲线类似,均呈正态分布,同时呈现出地理纬度差异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日数为135~146 d,呈现明显的纬向分布趋势。[结论]该研究为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的合组安排与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45年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变化及其与沙漠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沙漠化的影响,利用近45年(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毛乌素沙地4个典型旗县(鄂托克旗、乌审旗、榆阳区及盐池县)的气温、降水量、气温与降水量的关系、年大风累计日数及蒸发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气候发生了重要变化,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量和气温变化具有同步性,大风日数逐渐减少,蒸发量下降,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有利于沙漠化逆转;该地区气候空间差异很大,东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较西北部地区优越。依据文献记载,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总体趋势及不同地区的空间差异与本文研究所得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结论相似,说明该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沙漠化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