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于1982 ̄1994年对37个杂交水稻组合和杂交制种亲本品种的观察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植株外观形态特征双零叶、葫芦叶和伸长叶枕距是判断杂交水稻最后3片叶的依据。在最后3片叶生长期间,4个伸长节间的杂交组合和杂交制种母本品种,出现双零叶、2片葫芦叶和3个伸长叶枕距;5个伸长节间的杂交组合和制种父本品种,出现3片葫芦叶和4个伸长叶枕距;6个伸长节间的杂交组合和制种父本品种,伴随最后4片叶生长出现4片  相似文献   

2.
水稻高产栽培是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在水稻生长的每一环节运用适宜的操作管理技术,最大化地发挥水稻自身的生产潜力,达到水稻高产、稳产。文章根据沿黄麦茬稻生产的现状,阐述了水稻生长每一环节关键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在水稻生长的整个期间都会发生,按其危害水稻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稻劲瘟和谷粒瘟。  相似文献   

4.
将不同用量的木质素磺酸络合稀土施入装30 kg砂壤土的盆钵中,研究稀土元素对水稻作物生长形态、光合生理、养分吸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施用稀土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稀土用量为每盆3.0 g的处理平均每盆水稻最高茎蘖数达到59.8个,比对照增加16.1%,但分蘖发生延缓,分蘖成穗率降低。水稻基部第1伸长节间长度受所施用稀土的影响程度最大,较少量(每盆0.5 g)施用稀土对水稻各伸长节间长度略有增加的作用,较大用量(每盆3.0 g)则使各处理伸长节间均有所缩短。稀土用量分别为1.0、2.0和3.0 g.盆-1的处理,水稻作物的根冠比分别比对照提高4.8%、10.0%和21.2%。施用稀土能提高水稻剑叶与倒2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的光合速率。适量施用稀土有利于秸秆中氮、磷元素向籽粒的转移和籽粒中钾元素在作物生长后期向秸秆的返流。过多施用稀土则导致水稻作物的贪青迟熟。在该试验条件下,每盆施用0.5~1.0 g稀土可使水稻作物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最终的经济产量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1996年我们对水稻盘育秧抛秧和湿润育苗起插秧的两种栽培方式的叶龄、发育进程和分蘖成穗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抛秧水稻比起插秧在本田里主茎出叶速度快0.5-1个叶;抛秧分蘖成穗集中在4/0-7/0节位上,起插秧集中在5/0-8/0节位上,随着分蘖位次的升高,每穗实粒数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6.
水稻不同类型品种根系生长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稻在水培和江苏不同生态条件下根系的生长过程。节间数不同的水稻品种,一次根发生结束的生育时期不同。4个节间的在抽穗—乳熟期,5个节间的在孕穗—抽穗期,6个节间的在剑叶—孕穗期,7个节间的在倒2叶—剑叶期。上层根的发生,一般始于拔节前一个叶龄期,拔节后的3—4个叶龄期结束。  相似文献   

7.
儋州水稻株型与产量及冠层光分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南儋州地区水稻蜡熟期田间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水稻的株型与产量及群体冠层光照强度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植株形态指标倒3叶、倒3节间、倒4节间、倒5节间长及株高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透射率与倒5节间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倒1叶长呈显著负相关,与倒2叶、倒3叶、倒1节间、倒2节间、倒3节间、倒4节间长相关关系不显著;截光率与倒l叶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倒3节间、倒4节间、倒5节间长呈显著负相关,与倒2叶、倒3叶、倒1节间、倒2节间长相关关系不显著;此外,株高与透射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截光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3个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下,以中浙优1号、甬优9号、中旱221以及中旱3号4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定量描述了水稻叶龄、叶长、叶宽、节间长度、节间粗和株高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构建了基于生长过程的水稻形态指标变化动态模拟模型,并利用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结果显示,水稻叶龄、前半段节位最大叶长、后半段节位最大叶长、最大叶宽、节间长度、节间粗和株高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553、5.694 cm、6.136 cm、0.301 cm、2.353 cm、0.328 mm、8.489 cm。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对水稻植株形态指标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9.
依叶龄施氮模式对优质水稻群体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基蘖肥与秆穗肥施氮比例与穗肥施氮叶龄设置 1 5种施氮模式 ,研究其对优质水稻群体生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叶龄及其动态无显著差异 ,但群体茎蘖消长、干物质积累以及茎生叶和节间配置均有不同的特点。在施氮 2 2 5 kg· hm- 2和大苗栽培条件下 ,采用穗重法并辅以倒 4、1叶 2次穗肥施氮 ,可优化优质水稻群体茎、叶、蘖及节间等生长动态 ,促进群体的产量形成 ,且有利于水稻的高产与优质较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以同期播种,叶龄不同,插秧期不同的四种类型秧苗的叶片生长速度和分蘖成穗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叶龄3.0叶龄插秧的水稻,分蘖成穗节位低,分蘖出现多。成穗数多。水稻单株分蘖力为2.0叶龄〉3.0叶龄〉4.0叶龄〉5.0叶龄。乳苗插秧显示出分蘖成穗优势,这种方法与中苗,大苗插秧可分期进行,可缓解人力的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