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播期、播量试验,调查小麦扬麦12群体动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迟播通过增加播量增大群体基数,可达稳产的目的。针对浙江小麦不同播期提出"精量""半精量""增量"播种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小麦免耕浅旋机播高产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的精量匀播是夺取小麦高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在成都平原先后示范推广了翻耕简易机播、免耕撬窝点播、免耕撒播稻草覆盖等实现精量匀播的栽培技术,但推广普及后精量匀播的效果都不太理想,特别是翻耕简易机播和撬窝点播还费工费时,推广难度较大。免耕撒播稻草覆盖技术,因操作容易,便于推广,但匀播质量较差,而且易于倒伏,不利于高产栽培。因此,在小麦高产创建示范过程中,经大量的试验筛选和研究,示范推广了小麦免耕浅旋机播高产集成技术,基本能实现精量匀播和提高小麦产量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正>一、打好基础(一)增施底肥麦套夏花生底肥不便施入,其前期生长主要依靠前茬地力,秋收种麦前,结合耕整地,增加底肥施入量,即每667m2施入优质土杂肥4 000kg左右,硫酸钾三元复合肥40kg,过磷酸钙50kg,实现小麦、花生底肥施入一体化。(二)适期精量、半精量晚播冬前,小麦可通过适期精量、半精量晚播等栽培技术,优化小麦群体结构,促使麦苗健壮生长。冬后,小  相似文献   

4.
束林华 《农家致富》2012,(20):28-29
2.小麦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土壤肥力较高、可适期早播的高产田块。关键技术措施是在适期早播、精量半精量播种的基础上,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及时齐苗、匀苗和壮苗,并根据小麦高产群体质量形成规律和需肥特性,通过精确定量施肥和促控措施应用,确保生育进程与  相似文献   

5.
1.精耕细作,适量匀播,创造优良群体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为小麦根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适期播种、精量匀播,降低群体起点.前期促早发壮苗,中期减少无效分蘖,后期保花,提高千粒重,创建合理优质群体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保证. 2.优化施肥结构 实现小麦高产必须有较高的土壤肥力,做到有机、无机肥有效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6.
小麦机械化精量播种应处理好小麦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个体营养好,发育健壮,穗足,穗大、千粒重增加。总结了冬小麦精播与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产条件下,探讨适宜播期内半精量播种的可行性以及土地深松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为今后提高小麦的播种质量、小麦产量以及提高农业机械化操作程度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是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以扩播幅、增行距、促匀播为核心,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种子分散式粒播的小麦栽培技术。该技术可避免小麦群体争肥、争水、争光照,实现分蘖粗壮、根系发达、增加穗粒重、提高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9.
1、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栽培技术。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亩用种量4~6kg,亩苗数6万~12万,大大降低了单位面积基本苗的数量,单株麦苗的营养条件和生存空间大大改善,小麦单株具有较多的次生根,根系发达,根系的营养范围广,对肥、水的吸收能力强。小麦群体内通风透光好,不仅显著  相似文献   

10.
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是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以扩大播幅、增加行距、促进匀播为核心,改密集条播为宽幅精播的高产栽培技术。它改善了单株小麦生长空间狭窄,营养面积小,田间荫蔽等问题,是一种适合在高水肥田中栽培、增产效果十分明显的新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解不同播种方式和播量对稻茬小麦生产效益的影响,于2016—2018年度在湖北省随县农作物试验示范展示基地进行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播量试验,分析不同播种方式和播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抗逆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机械条播用种量较小,小麦出苗率较高,生育进程较快,抗逆性较强;播种量与出苗率和抗逆性成负相关,与各时期茎蘖总数成正相关,与生育期不相关;免耕机械条播更适合鄂北地区稻茬麦生产,与160 kg/hm~2的播量为最理想组合。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奇善宝(海洋寡糖生物制剂)对杂交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用西杂5号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奇善宝拌种及在拌种基础上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处理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奇善宝处理能提高杂交小麦分蘖能力,增加次生根数量,冬前调查,拌种处理的单株分蘖比对照增加25%,次生根比对照增加26%;同时还能提高小麦的抗寒性和抗倒伏能力,经处理的小麦受冻叶片较少,各处理的倒伏率为5.0%~9.4%,均低于对照的10.2%;奇善宝处理有显著地增产效果,产量增加3.1%~7.8%。奇善宝处理后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延展性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4.
部分引进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在小麦品质育种中合理利用品种资源,以株高、穗长、韧度、有效分蘖、结实小穗数、不孕小穗数、单穗籽粒数和单穗粒重为指标,对引进的17份冬小麦和63份春小麦品种(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表明,参试小麦材料分为3类,其中24份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它们的株高和主茎穗长平均值较大,且植株的韧度较大,分蘖相对较多,不孕小穗数较少,单穗籽粒数和粒重都较高;5份品种(系)的株高很低,植株韧度较小,有效分蘖少,结实小穗数少,单穗粒重较低,不宜选作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15.
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生育特征与稳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优质劳力减少和劳动力成本攀升以及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直播水稻作为一种轻简化的种植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因此,促进直播水稻稳产与增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直播水稻生产特点,笔者提出了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的概念,即受前茬作物的影响,直播水稻较移栽水稻播种晚,全生育期缩短,温光资源利用减少,加上前茬秸秆全量还田和短农耗期内粗放或半粗放化整地播种,造成种子和苗期都处于多种逆境下,显著制约了水稻的正常出苗与生育,使水稻产量不高不稳。这种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在生产上应用已较为广泛,制约了大面积平衡增产。为此,有针对性地探究了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稳产栽培途径,选用江苏代表性的穗粒兼顾型粳稻品种,在大面积有代表性的简化耕作播种条件下,通过设置基本苗量120万/hm 2、240万/hm 2和360万/hm 2处理,分别代表分蘖为主成穗型、主茎分蘖成穗并重型、主茎成穗型3种栽培途径,系统比较研究各类型水稻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特征、产量与品质特征,初步认为“适当增加基本苗,增加主茎成穗比例,以主茎成穗为主,通过足量主茎穗数产出较高群体颖花量,在生育中后期积累更多的干物质量”是利于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稳产增效的有效栽培途径。本文中还介绍了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稳产栽培关键技术,并对合理发展直播水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耕种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矮抗58为试材,采取旋耕后直接播种( CK)、旋耕+耙实后播种、深耕(25 cm 左右)+旋耕后播种、深耕(25 cm左右)+耙实后播种4种耕种方式处理,研究了不同耕种方式对小麦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动态、群体茎蘖数量动态以及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干物质积累动态、茎蘖数量变化动态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无显著影响,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深耕(25 cm 左右)和耙实后播种均对小麦增产作用非常明显。采取深耕(25 cm左右)+耙实后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最高,在生产上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种植方式,对长武135(A,新品种)和平凉40(B,较老的品种)2个冬小麦品种在拔节到成熟期进行了水分处理,用Image-PAM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其荧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单种方式下,抗旱性较弱、根系过大的B品种在水分胁迫下,其最大荧光产量(Fm)、可变荧光(Fv)、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 Ⅱ潜在活性(Fv/Fv)、非光化学猝灭(qN)和光化学猝灭(qP)均显著下降,而A品种除qN外,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干旱胁迫及混种方式下,抗旱性较强、根系相对较小的A品种则呈相反的变化,其Fm,Fv,Fv/Fm,Fv/Fv,qN和 qP均显著下降。分析认为,在单种方式及旱作条件下,根系过大品种的个体间竞争激烈,其群体抗旱性较差,而根系相对较小的A品种个体间竞争弱或无竞争,故群体的抗旱性较强;混种方式和旱作条件下,A品种受到B品种的水分竞争压力,导致干旱胁迫加剧。不同种植方式下,A品种水分利用效率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18.
小麦兰考矮早八茎蘖幼穗激素差异及其密度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主茎和两分蘖间幼穗部激素差异与分蘖成穗的关系及其密度调控效应。【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150(D1)、262.5(D2)和375万株/hm2(D3)3个种植密度,在拔节期取标记株区分主茎、分蘖Ⅰ和分蘖Ⅱ,显微镜下剥取幼穗液氮保存,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幼穗中赤霉素(GAs)、吲哚乙酸(IAA)、分裂素(ZR)和脱落酸(ABA)含量。【结果】小花分化期主茎与分蘖幼穗分化进程差异很小,之后差距增大,表现为主茎幼穗分化进程要快于两分蘖。在分蘖两极分化过程中,幼穗中GAs、IAA和ZR含量及其IAA/ABA和ZR/ABA比值表现为主茎>分蘖Ⅰ>分蘖Ⅱ,在拔节后期幼穗ABA含量表现为分蘖Ⅱ>分蘖Ⅰ>主茎,IAA/ZR较高或呈升高趋势时对分蘖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结论】分蘖幼穗中较高的GAs、IAA、ZR含量以及IAA/ABA和ZR/ABA比值有利于幼穗生长发育,而较高的ABA含量及IAA/ZR比值不利于分蘖成活。分蘖与主茎差距越大,分蘖衰亡时间越早,且密度对其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9.
冬麦北移幼穗分化与植株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核一号为材料在冬春麦区进行分期种植,观察研究了冬春麦区两地不同播期,小麦生育及器官建成的过程。结果表明:冬麦北移后表观苗期营养生长期短,株高降低主茎分化叶数少,分蘖少,分蘖弱。返青至拨节穗分化时间短,穗粒数受限制,但抽穗到成熟灌浆时间长,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有利粒重提高。研究结果为冬麦北移制定合理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山东小麦高产栽培体系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东小麦高产栽培分精播、半精播、旱作和晚茬麦四大技术体系与八项配套技术(精播、千斤规范、半精播、中产变高产、旱作、晚茬四补一促、独秆栽培和稻茬盖播)。这些高产体系和配套技术是指在一定的播期范围内和不同的土、肥、水等生产条件下,以冬前积温为依据,以调整合理的群体起点为开端,以建立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为中心,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求得穗、粒、重最大乘积为目的,以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为手段,来协调小麦高产生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统一。其中控制小麦的叶蘖生长与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掌握栽培体系的技术特点是高产栽培的关键。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适期播种的冬小麦叶蘖生长规律、群体结构及四大栽培体系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