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事件指由于自然、生物因素异常或人类活动干扰,引发生态系统的结构失衡,导致生态环境功能失调,造成严重生态后果的事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关注。当前我国正处在生态事件频发,生态事件减灾技术研究正遭遇瓶颈的关键时期。对生态事件进行监测与预警是预防生态事件发生、减少生态事件危害的有效手段。该研究对我国生态事件监测与预警研究进行了综述,对生态事件概念进行了辨析,并且提出了构造生态事件监测与预警标准体系的框架,为构造区域性、多事件的生态事件监测与预警综合平台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自然、经济、社会、生态4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测度辽宁省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水平,运用熵权法从时间序列上对辽宁省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辽宁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从风险级降为预警级,生态安全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较大压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土地监测水平;减轻工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不利影响,加快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严守土地利用规划,突出重点区域的保护与治理,保护湿地、林地、草地等"绿色"土地及公众与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等土地生态安全保护的生态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监测预警研究 --理论与指标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确立了重庆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的理论与指标体系。探索出了重庆市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此为基础,根据重庆市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硬生态功能特征指标的异同,按照气候与地貌特征的一致性,对重庆市生态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具体化分为:4个一级区.7个二级区、13个三级区。这对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工农业生产布局及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光华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1):67-68,86
该文从监测网络(监测要素、监测点位、监测手段)以及监测能力(仪器设备、监测大楼、人员队伍)等方面回顾了崇明生态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成果;结合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要求,分析了监测预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的方面;从进一步拓展自动监测技术应用、提高土壤与地下水监测及应急监测能力、进一步研究综合预警平台以及逐步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预警监测体系的完善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确立了重庆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的理论与指标体系,探索出了重庆市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此为基础,根据重庆市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生态功能特征指标的异同,按照气候与地貌特征的一致性,对重庆市生态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具体化分为:4个一级区,7个二级区、13个三级区.这对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工农业生产布局及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县域生态安全预警研究,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平山县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结合Excel程序,设计了生态安全预警评价计算模型,利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对平山县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预警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平山县2010年的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综合指数为4.938,处于预警状态,总体上生态安全状况较好;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GDP能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耕地粮食单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等是制约平山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郑磊  左太安  李月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26-12629
简要介绍了三峡库区消落区的面积、范围以及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构建了消落区生态安全预警框架,包含生态安全动态监测、生态安全评价、生态安全警情预报和生态安全决策管理4个子系统。并针对消落区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建立了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生态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地质灾害和流行病病情、疫情4个预警评价。同时选取29个评价指标,分为基础信息因子数据、联动影响因子数据和致灾诱发因子数据,其中致灾诱发因子数据需要实时搜集乃至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领域,是对生态系统整体安全状况的定量描述,对保护和发挥良好的生产与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概述生态安全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评价尺度、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分级等方面综述了国内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进而针对目前我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加强生态安全的理论研究、完善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实现不同尺度研究紧密结合、构建重点区域监测与预警平台、健全安全维护与管理调控系统等发展对策,以期为推进深入系统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森林破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指出了林业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优化林业生态系统,提高林业的环境效益;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建立林业生态保护监测长效机制和预警信息系统等基于环境保护视角的林业生态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10.
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3作为开发平台,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从农田土壤肥力、环境质量、健康质量和产出能力4个方面对安徽省的农田生态安全进行预警,建立安徽省农田生态安全预警信息系统,并阐明了农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预警级别的设置以及系统的功能实现方法等。该研究可以为农田生态安全预警工作提供及时、动态的数据支持,实现农田生态系统总演化趋势、速度和后果等安全性预警,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消除警源。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爱清  李慧玲  卞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78-1079,1127
生态文化必将成为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分析了农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演替规律;阐明了生态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了应对近代农业现代化出现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减弱的趋势,提出了持续发展农业必须生态化,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全民生态友好行为的形成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比较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对南京市2005年生态足迹(包括生物资源消费、能源消费)进行计算,得出2005年该市人均生态足迹为4.488 207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为0.285 67 hm2,人均生态赤字4.202 537 hm2。结果显示,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是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5倍,生态赤字远大于生态承载力。这反映了南京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针对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利用特征,提出了缓解南京市城市生态压力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作为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文利用合肥市2000—2004年数据,分别计算了当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合肥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且大大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现象严重。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1.7041hm~2/人增长到2004年的2.10108hm~2/人。生态供需平衡依赖其他地区的生态输入。而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545955减少为2004年的1.791977,表明在工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李学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41-15343
衡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生态系统容量。笔者分析了重庆市各区县生态系统容量,包括生态系统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赤字和各地区生态对外依存度状况,进而提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在发展政策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计算了2014年威县各消费项目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并以生态足迹度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判定依据,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威县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001 5 hm~2/人,人均承载力是0.303 1hm~2/人,最终人均生态赤字为0.698 4 hm~2/人,赤字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化石燃料地和草地的生态足迹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其次,威县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态足迹度测度结果(EFD)为3.3,表明威县的循环经济处于劣性循环阶段,对于威县发展农牧结合循环经济而言,如何在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情况下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近五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足迹作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计算方法;对江西省近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1999~2003年江西人均生态承载力逐步上升,人均生态足迹则逐步下降,尽管江西人均生态足迹仍然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但生态赤字在逐渐减小,说明江西的发展处于一种向好的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适度人口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生态适度人口是根据区域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共同确定的,其是衡量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生态足迹法对涪陵的生态适度人口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9年涪陵生态适度人口为38.49万人,而实际人口为103.17万人,说明涪陵存在人口超载现象,具有较大的人地矛盾,这影响涪陵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涪陵应制定一些对策来促进涪陵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大宝山矿因长期采矿等干扰破坏,使原生植被被破坏殆尽,形成了大面积的矿山废弃地,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大宝山矿区现状调查,土壤性质及水土流失是制约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通过客土与土壤改良、水土流失防治、植被恢复以及跟踪监测与评价等步骤为加速大宝山矿区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与途径,以期为矿区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