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孙灵文  丁华  周永晖  崔英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121-9123,9160
为进一步提升县域金融实力、发展县域经济,基于既往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立足金融生态学和区域金融竞争力理论.以金融生态为研究对象,从竞争力角度尝试提出县域金融生态竞争力概念。基于静、动态,即现实和可持续发展2个角度,从省域层面构建县域金融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后续的金融生态竞争力持续评价与全面分析及省际金融竞争力评析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金融业作为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核心行业,该行业能很大程度地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条件的发展。通过对首都经济圈中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沧州、唐山、邯郸、秦皇岛、廊坊等9个主要城市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金融竞争力比较分析,最终得出北京市对经济圈中其他城市有较强金融辐射效应,在此基础上采用威尔逊模型测算北京市金融辐射半径,通过衡量两个城市之间的地理距离的大小来说明是否受北京市金融业的影响。最终提出增强北京市金融辐射范围和提高其金融集聚力的几个建议,以达到促进首都经济圈协调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具有高度的人为性、脆弱性等显著特点,集中表现为金融生态主体失衡、金融生态调节失灵、金融生态环境失谐等三个方面.因此,从覆盖面、自我持续性和社会福利的增进程度等方面,构建金融生态主体指标体系、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金融生态调节指标体系来评价农村金融生态质量,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生态质量,构建公平与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金融理论、管理科学以及应用伦理学的发展,日益揭示了金融活动的伦理属性.近年来一系列金融丑闻的爆发,使人们日益认识到金融伦理的重要性.金融伦理是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金融伦理内在地渗透到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运营等各个环节当中,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主要特征的角度,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设计出了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40个辅助识别性三级指标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现有城市生态竞争力分析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竞争力和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评价机构的评价模型和分析体系,构建出基于PSR框架的湖南省地级城市生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2012-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直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横向比较分析了湖南省14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竞争力情况,明确了现阶段影响湖南省各城市生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评价了各城市的现状及潜力以及各城市间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湖南省各个城市生态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层面出发,以城市创新活动参与主体角度构建集聚效应指标体系,建立双对数函数集聚效应模型研究城市创新集聚效应。通过测算2003年—2015年南京创新要素集聚度指数,对南京市创新集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发人员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集聚对南京创新集聚效应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则具有显著的反向作用。针对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辽宁省为例,构建了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关系模型对辽宁省的金融集聚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如下结论:辽宁省金融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耦合度较差,但耦合协调度较好,属于初级协调类。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和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阐述了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内涵特征,提出了进行城市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基本原则。并构建了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引入百度搜索指数,从金融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四个维度构建省域金融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犹豫模糊语言TOPSIS灰色关联投影法测度2013-2017年中国31个省域的金融集聚水平并分析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除西藏外,我国其余30个省域的金融集聚水平都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其中浙江、江苏、山东的增速位列前三位;北京、广东、浙江的金融集聚平均水平位列前三位,并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总体特征;中国金融集聚存在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乳品加工业竞争力问题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首先探讨了乳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涵义,然后探讨了乳品加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基本思想和框架,最后构建了乳品加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具体的指标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和金融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6~2010年5年实际平均数据,从金融地理学角度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模糊曲线法考察环境因子、文化因子、设施因子、科技因子、经济因子等金融地理因素对各省(区)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各影响因子中科技因子影响程度最大,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开放、劳动因子影响次之,聚集因子影响程度较小。因此,缩小农村金融省际差异,必须统筹各金融地理因素,尤其应注重农村科技、经济和文化对金融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奇松  秦伟良  徐志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79-2181,2194
选取2005年度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能拟合与表征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对各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江苏省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国内外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特征和功能,提出了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机制,主要包括经济集聚竞争力、空间辐射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文化创新竞争力、管理服务竞争力和生态保护竞争力;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重点,以期对未来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以全国25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城市规模等方面,构建了一套相对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主要城市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分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缩小城市化区域分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竞争力的高低是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该文以城市产业竞争能力、城市交流能力、城市人居环境吸引力、城市发展创新潜力和城市经济实力这五个方面为二级指标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城市竞争力,选取福州、泉州和厦门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并针对各城市发展特点提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面对国际经济增长乏力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资源类产品在市场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影响下,价格下滑明显,甘肃作为资源大省,寻求如何抓住新常态的发展机遇提升其竞争力变得刻不容缓。本文依据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从经济竞争力、社会竞争力、生态竞争力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分析了甘肃省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提高甘肃省主要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根据生态竞争力内涵、结构体系以及城市生态竞争力的特点,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遵循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创建城市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根据城市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从环境、资源、经济、社会4个方面,对合肥市生态竞争力各项指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珠三角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总结并提炼出当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认可度较高的评价指标,初步构建珠三角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系统性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从原始29项指标中选取18项作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结合2011年数据对18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确定珠三角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1年珠三角城市群9个城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展开了试验性评价。结果发现:珠三角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14项核心指标组成;2011年珠三角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得分和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深圳(11.49)广州(4.25)珠海(1.18)东莞(0.47)中山(-0.93)肇庆(-2.63)惠州(-3.38)佛山(-5.06)江门(-5.12)。  相似文献   

19.
娄策群  赵兆 《甘肃农业》2006,(1):110-111
集聚经济与空间上的经济活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它对城市的规划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同时集聚经济理论也是分析各国城市土地规模利用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集聚经济的定义以及其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联系和区别。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同时运用集聚经济的规律理论.指导它在民营企业中的运用。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首先界定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地市级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选取大同、晋中两个城市与运城市进行对比评价研究,最后提出了运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