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沈阳地区1994年6-8月的降水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4次灾害性暴雨是由台风,高空切变线和冷锋区所造成的,从分析其降水的物理过程,天气过程发展演变,根据不同的降水过程及其原因将几次暴雨归纳为3种类型:台风暴雨,切变线暴雨和冷锋锋区暴雨。对各种暴雨进行分析研究可为今后预报暴雨天气了提供新的线索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玲  史丹妮 《北京农业》2014,(30):196-197
对2013年8月7日发生在黑龙江省中部和东部地区出现的一次分散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卫星云图、动热力条件等情况,详细讨论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对流性降水,强的热力不稳定层结是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背景条件;暴雨由地面暖锋为触发机制,暖锋在黑龙江省南部停留时间长,是本次对流性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2008年7月15日辽宁中部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晓玉  杨俊玲  孙英歌 《农技服务》2011,28(1):128-129,131
利用高空及地面等各种实况资料的分析,从动力抬升、水汽条件和不稳定能量等对暴雨形成条件及急流与暴雨落区的关系等方面对2008年7月15日辽宁中部地区暴雨天气进行总结,为以后做好暴雨天气及落区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清平  朱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62-7265,7284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新疆雷达拼图和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26~27日乌鲁木齐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进行了大气动力学和卫星雷达图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降水过程中中亚低涡槽是主要影响系统,槽前西南气流为此次暴雨天气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是暴雨过程发生的必不可少条件,暴雨天气过程中,强大的上升气流将水汽输送高空,致使水汽凝结致雨,为暴雨提供持久的动力条件;分析卫星TBB资料可看出,TBB产品对对流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伴随着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TBB低值的分布与对流发生位置的确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5年6月29日安康市暴雨天气地面观测资料、常规资料、卫星云图资料等,对该次暴雨天气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此次暴雨天气是受新疆低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产生的。孟加拉湾北部地区沿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及副热带高压西北侧东南气流为这次暴雨天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强降水发生时整层大气都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降水强度变化情况与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密集带的变化密切相关,中低层假相当位温能量锋汇集区域对暴雨天气的的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常规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07年8月7—8日发生在赤峰地区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此次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物理量场的基本特征和多普勒雷迭产品的一些典型特征。为今后类似天气的监测和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干侵入在皖北暴雨天气过程中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贤  张玉民  王德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35-8438,8536
通过对2005年8月13日发生在淮北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探讨此次暴雨天气形成过程中干侵入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在此次暴雨过程中以相对湿度≤60%,位涡值0.50.8 PVU作为干冷空气入侵暖湿气流的特征值;在此次暴雨过程中,高纬度对流层顶附近的高位涡空气具有沿着等位温线密集区下滑的特征,且此次过程还具有层结不稳定结构;CAPE与暴雨中心相对应,CAPE的变化反映了暴雨天气过程的演变。干侵入是此次暴雨天气发生的催化剂,应在天气预报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对临夏州2016年8月14—15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以及700 h Pa切变线,与临夏地区典型的暴雨天气形势高空冷槽配合西南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不同,此次天气过程属于暖区降水,中高层没有明显的高空冷槽过境,主要是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气流汇聚以及近地面层冷空气侵袭二者共同作用触发的暖区对流不稳定造成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连云港市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成因和数值预报检验.[方法]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从天气背景、稳定度及触发机制等方面对2015年8月7日连云港市的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比分析各家数值预报结果.[结果]此次强对流暴雨发生在副高西伸北抬、高空槽东移的大尺度背景下,暴雨发生前大气层结不稳定、边界层辐合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因素;多普勒雷达观测表明,回波强度在50 dBz左右,与边界层辐合线位置对应较好;对比分析各家数值预报结果表明,数值预报对不稳定性降水预报效果较差.[结论]该研究为此类强对流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3年8月16日沈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大,城区出现20年一遇强降水;此次暴雨过程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冷涡、低空切变、充足水汽、地面倒槽,高低空和地面的系统配合为沈阳地区的暴雨天气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此次过程动力李崇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2009年4月28~29日北疆出现了大到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区位于乌鲁木齐—木垒。高空深厚低槽的东移、槽底西北风和西南风的强切变造成该暴雨天气。西、南2路水汽加厚了暴雨区水气的聚集厚度。高空急流激发的次级环流加强了暴雨区的上升运动和地面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2.
肖杰  黄克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16-102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FY-2C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等,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8月13日傍晚到夜里出现在太行山脚下河南焦作市一次局地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中低层切变线、地面冷锋和暖倒槽是这次局地大暴雨的主要的天气尺度系统;强降水发生前,焦作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能量锋区,且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随着地面冷锋逐渐东南下,焦作触发了强对流天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增强了大气的抽气作用,导致暴雨区上空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从而有利于降水的加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卫星云图上3个对流云团合并加强是造成焦作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雷达图上的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对于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2月29日宿迁市一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小雨转大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属后倾槽结构,西路冷空气从低层锲入形成冷垫,850 hPa对应的西北急流(冷空气)和700~600 hPa西南急流(暖湿空气)交汇,造成了这次雨雪天气;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以及锋面的抬升作用,使上升运动得以维持;南海水汽沿700~600 hPa西南急流向北输送,受北方冷空气阻挡,使得水汽在雨雪区辐合上升;地面至850 hPa有冷平流,使得低层迅速降温,700 hPa以上有暖平流,造成逆温层结,为雨转雪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温度环境;另外,利用雷达径向速度和风廓线图可清晰反演低层风场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冷、暖平流对雨转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莹  王丽  张大为  王海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55-5856,5861
以西藏那曲地区为研究目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多个预报因子与预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预报量与预报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依据对强降水天气个例物理量统计所得出的预报指标,利用回归方程来对未来某天强降水天气的降水量进行预报。结果表明,西藏那曲地区未来24 h降水量的预报方程为y=16.861-0.185x1+0.164x2+0.234x3,且回归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利用回归方程对检验个例的误差统计发现,相对误差较小,预报结果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5.
对2009年7月17日夜间山东半岛北部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环流形势分析表明: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冷空气和低涡切变线的共同影响,是造成此次半岛北部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暴雨区与588线和切变线位置密切相关;17日夜间副高长时间稳定少动是造成此次强降水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不稳定的大气层结、K≥36℃对夏季大尺度系统背景下局地强对流的预报具有指示意义。雷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特大暴雨是混合性降水,从渤海不断有平行的条状强降水回波带生成发展东移,回波带中有对流单体不断加强,强降水回波持续时间较长,导致特大暴雨的产生;对于局地强降水,数值预报产品预报的降水量远远小于实况,实际工作中要综合分析,不可偏信。  相似文献   

16.
对发生在2012年8月11日18~23时贵南地区的暴雨天气,从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东退和冷空气倒灌是造成大降水的内在机制,同时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发展为大降水提供了充足水汽、能量和动力条件,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对切变线暴雨的落区进行精细化分析。结果表明,切变线的位置和锋面抬升的作用对暴雨落区的判断有重要作用;影响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对暴雨落区的精细化预报至关重要。当东北地区有冷空气从西北方向经陆路入侵时,切变线南侧的暖湿气流被锋面抬升至切变线附近,与冷空气交汇辐合,从而产生了暴雨。  相似文献   

18.
徐保华  胡剑文  陆凡 《北京农业》2012,(24):124-125
利用基层台站常规气象资料分析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地区过去5年冻雨天气过程,从冻雨形成机制入手,剖析总结形成冻雨的天气形势特征,从中寻找归纳冻雨天气预报着眼点,对提高冻雨天气预报准确率具有比较实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初低温雨雪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丽  刘火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22-17125
2008年1月中旬~2月初,湖北荆州市经历了一次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降雪天气过程,通过对这次的低温雨雪过程的天气特征、物理量场和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期望为今后的预报中对降雪预报提供一定参考。分析表明,旺盛的西南急流,强的垂直风切变,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的配置,提供了降雪区的上升运动与水汽的辐合;强冷空气维持,逆温层结构决定了降水的性质,而中高纬度稳定的阻塞形势和中低纬度平直环流和南支多波动,使雨雪天气持续。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以及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对2012年5月28日陇南局地短时强降水及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蒙古低涡冷槽发展南压的大环流背景下,配合西南涡外围的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良好的水汽条件以及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所产生的抽吸作用和局地的不稳定条件为局地暴雨的发生提供的充分的条件;同时,卫星云图上云团的合并分裂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性,而各家数值模式预报对此次降水过程预报量级上偏小,但对降水落区及起止时间的总体把握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