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有许多基于PCP协议开发的P2P视频播放软件,在实现不同内网节点之间的视频数据流的交换时会面临TCP NAT穿越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在研究实现TCP NAT穿越的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和详细叙述了一种可靠的TCP NAT穿越实现原理以及通过对PCP协议的扩展来实现基于PCP协议的TCP NAT穿越的实现过程,并最终通过实验和分析来验证TCP NAT穿越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许多基于PCP协议开发的P2P视频播放软件,在实现不同内网节点之间的视频数据流的交换时会面临TCP NAT穿越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在研究实现TCP NAT穿越的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和详细叙述了一种可靠的TCP NAT穿越实现原理以及通过对PCP协议的扩展来实现基于PCP协议的TCP NAT穿越的实现过程,并最终通过实验和分析来验证TCP NAT穿越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P2P网络传输协议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C/S与P2P传输方式的区别入手,讨论了P2P的发展历程,分析P2P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多点传输的信息共享方式的优势所在,每个用户既是客户机同时又是服务器,极大的提高网络下载速度,丰富了网络资源,并对当前的P2P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方面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随着P2P类软件的流行,P2P协议占用了大量的网络带宽,在出口有限的情况下会造成出口的严重堵塞。在Linux作为NAT转换的环境下,利用Netfilter/Iptables下的time,iprange,ipP2P等扩展模块,可以对P2P流量作有效的控制以及特殊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围绕节点信任问题、节点通信安全问题和版权问题,分析其研究现状并总结了一些解决策略,如建立信任模型、安全通信模型以及基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系统和软件,展望了P2P网络安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P2P在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技术是目前新一代网络研究的活跃领域,它引导网络计算机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偏移,网络应用的核心从中央服务器向网络边缘的终端设备扩散,将P2P引入到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领域,尝试解决资源共享、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的智能化等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P2P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模型,分析了P2P技术的概念和工作原理,阐述了P2P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Internet网的幂律和小世界特性研究了现有的一些P2P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P2P体系结构,完善了P2P网络组网的一般协议。由此构造的P2P网络具有较小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良好的可扩展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流媒体播放系统中存在的服务器瓶颈问题,融合流媒体和P2P的相关技术,设计了应用于校园网的直播系统,该系统可有效地提高直播系统的服务质量.介绍了直播系统的系统架构和部分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引入介绍了P2P技术,提出了基于P2P的电子商务模式,探讨了这种模式的网络结构,工作过程及关键技术,并与传统服务器模式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PZP(Peer to Peer)网络结构区别于Client/Server结构或Browser/Server结构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个网络不依赖中心节点(或中心服务器),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peer)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通讯等三方面的功能,兼容现有的各种网络服务。由于P2P技术相对较低的成本和灵活的网络互通性能,在农业上有广泛的应用。随着各类数字终端、服务器资源、网络带宽等资源持续保持类摩尔定律式的增长,通过更直接的共享方式来提高沟通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并保障信息服务安全将为社会信息化带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P2P技术为服务共享、分布式计算和信息交流提供了更灵活高效的模式,凭借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农业信息化将在广大的农村和农业领域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了JXTA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JXTA的P2P即时通信系统模型,实现了对等体的搜索、消息的发送与接收。使用基于集合点的资源搜索方武有效解决了中心服务器的通信瓶颈问题,并且避免了全分布式网络中部分节点资源过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能否预测糖尿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方法:观察42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糖尿病患者(A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及左房内径(LAD),并与43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糖尿病患者(B组)比较。结果:A组的Pmax及Pd显著高于B组;Pmin、LAD差异无显著。Pmax>110 ms或Pd>40 ms时,预测心房颤动的敏感性较高;Pmax>110ms+Pd>40ms时,预测心房颤动的特异性明显增高。结论:Pd增高可预测糖尿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Pmax>110ms+Pd>40ms联用时可提高预测心房颤动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4.
P2P藏书模式是图书馆利用网络把分散在用户计算机里的文献资源,通过点对点的传输来共享和交流从.而成为图书馆的一种动态的馆藏,是用户参与的一种藏书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检测与核酸检测技术(NAT)的结果,为制定合理、科学的血液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东莞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样本检测结果,采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分析ALT阳性率与NAT阳性率的关系。结果两年共检出ALT阳性血样1 560例,阳性率为1.13%。2009年ALT阳性报废率占总报废率的36.33%;2010年则为48.96%。2009年检测出NAT阳性血样58例,占0.09%;2010年共检出85例,占0.12%。143例NAT阳性者中有3例同时检测为ALT阳性。ALT阳性率与NA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T阳性报废率较高,开展NAT检测不能降低ALT的非正常报废率。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中"云技术"、"大数据"的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的改变,一些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其中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快捷、方便、灵活的新型金融模式,已经逐渐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中一个发展较快的金融模式。然而在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中的风险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因此对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机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P2P网络借贷的基本理论出发,对P2P网络借贷风险传导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形成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动因,提出了几点P2P网络借贷风险防范的建议,目的在于规避P2P网络的借贷风险,保证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顺利运营。  相似文献   

17.
贝叶斯 ( Bayes)概率是复杂事件的条件概率 ,在现代统计学、决策学、生态学、医疗诊断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并已成为这些学科领域中一些重要原理和方法的依据之一 [1~ 4 ] 。本文简述贝叶斯概率的基础知识及其在数量遗传领域的一些可能应用 ,以供读者进一步研读一些国际前沿报道和深化自己的研究。1 基本概率1 .1 概率加法律设事件 A、B和 A 的概率依次为 P( A)、P( B)和 P( A) ,则在 A和 B互斥 ( Mutually exclusive)时 ,事件或 A或 B的概率为 :P( A或 B) =P( A) + P( B) ;( 1 )在 A和 A互补 ( Compl…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龙虎交战针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血浆P物质的影响,初 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将9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龙虎交战针法 组(A组)、平补平泻针法组(B组)和中频理疗组(C组),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 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检测3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浆P物质的含量。结果 治疗后临床疗效A组与B、C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血浆P物 质含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后A组与B、C组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对血浆P物质含量的影响,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结论龙虎交战针法是治疗 非特异性下背痛有效的镇痛针法之一,其镇痛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中P物质有 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抑制P2P网络中节点的搭便车行为,本文在校园网中开展研究,深入研究了搭便车用户的行为特征,并分析其根本原因,将用户行为引入激励机制,提出一种基于用户行为的激励机制User Behavior based Incentive Mechanism( UBIM)并设计了其效用函数,在效用函数复杂度和效率之间找到了良好的折中.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UBIM的原型系统BITShare,经过长期的运行表明,UBIM在有效抑制搭便车行为的同时,能显著提高系统的查询命中率、热门资源分享率以及节点平均在线时长.  相似文献   

20.
P2P通信是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基于JXTA的P2P通信主要通过管道通信来实现。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尝试利用JDOM与管道的结合,创建、规范化、获得并解析XML文档来实现P2P网络中对等体之间的即时通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