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淮河中下游干流贝类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彩平  丁毅  叶云  李玉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263-1265,1346
[目的]探讨淮河流域贝类体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情况,为淮河居民安全食用贝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淮河中下游干流昊小街和浮山集两处采集悬浮物、沉积物和贝类样品。样品经索氏提取,硅胶/氧化铝柱分离净化,GC—MS检测,获得美国环保局规定的16种典型PAHs的含量。[结果]淮河中下游2采样点中,吴小街处悬浮物、沉积物中PAHs总量均远大于浮山集中含量,但2处矛蚌体中PAHs总含量则相差不大;就PAHs单组分而言,2采样点悬浮物中均以低环PAHs为主,矛蚌体中均以高环为主。吴小街处沉积物中以低环PAHs为主,浮山集处沉积物则以高环为主。[结论]通过对环境介质中PAHs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看出,沉积物和矛蚌尚未受到污染,但应对PAHs的潜在危害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沙颍河流域水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沙颍河流域上覆水与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来源与生态风险,2018年7月对沙颍河流域30个采样点的上覆水与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覆水与表层沉积物中ΣPAH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356.60~2 275.04 ng·L~(-1)、64.27~11 433.63 ng·g~(-1),平均浓度分别为1 051.23 ng·L~(-1)、965.77 ng·g~(-1);各支流上覆水中PAHs含量呈现贾鲁河颍河沙河澧河趋势,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呈现沙河澧河颍河贾鲁河趋势,上覆水与表层沉积物中均以4~6环高环多环芳烃为主,与国内外其他河流相比沙颍河流域上覆水中PAHs处于较高污染水平,表层沉积物中PAHs污染水平相对较低;来源分析表明沙颍河流域上覆水与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主要来自高温燃烧源;生态风险评估表明上覆水中荧蒽(Fla)、芘(Pyr)、苯并[a]蒽(BaA)、苯并[b]荧蒽(BbF)、苯并[a]芘(BaP)、茚并[1,2,3-cd]芘(IcdP)和苯并[g,h,i]苝(BghiP)等PAHs单体为高风险多环芳烃单体,高分子量多环芳烃(4~6环)对生态风险贡献最大,沙颍河流域上覆水中PAHs属于高风险水平;沉积物中各PAHs单体的浓度除点位S27外均未超过效应区间中值(ERM)与频繁效应浓度值(FEL),表明沙颍河流域沉积物中PAHs潜在生态风险发生概率并不高。  相似文献   

3.
百花湖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AHs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1月20日采集贵阳市百花湖水库4个站点表层沉积物样品,参照美国EPA标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百花湖水库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6种PAHs的总含量为714.8~1 167.1 ng/g,平均值为862.95 ng/g,能检出的PAHs均以2~4环的芳香物为主,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严重的多环芳烃生态风险在百花湖水库沉积物中不存在,仅苊、芴和二苯并(a,h)蒽含量介于毒性效应区间低值(ERL)和毒性效应区间中值(ERM)之间,PAHs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处于较低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4.
不同PM2.5污染区常见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集了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西直门北大街2个不同PM2.5污染区的6种植物叶片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叶片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比较6种常见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特征,并对PAHs的成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吸收PAHs的能力有差异。在2个采样点,圆柏、油松针叶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均高于阔叶树种;阔叶树种中碧桃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最高,其次是毛白扬。此外,随着污染的加重,树种能够增强其吸收PAHs的能力以适应环境污染。6种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均表现为污染较重的西直门高于污染较轻的森林公园。对6种树种叶片的PAHs成分分析表明,叶片中PAHs的主要成分为3环化合物,其次是2环、4环和5~6环化合物,叶片对不同环数化合物的吸收含量也表现为西直门高于森林公园。西直门样品中3环化合物的组分略多于森林公园样品,且组分的含量也高于森林公园样品。6种树种叶片对PAHs吸收含量的主成分分析指出,树种吸收PAHs能力大小依次为圆柏碧桃油松毛白杨榆树紫叶李。   相似文献   

5.
浑蒲污灌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集了辽宁省浑浦污灌区8个点位的表层土壤样品并分析了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根据毒性当量因子(TEF)方法和污染土地暴露评价模型(CLEA模型)对PAHs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污灌区各采样点∑PAHs含量为120~1066ng·g-1DW,旱地的∑PAHs含量高于水田.早地采样点中,离浑河最近的一个点达到严重污染,其余采样点为轻微污染到无污染.各采样点PAHs的致癌风险值为6.5×10-8~9.6×10-6,从人群受体来看,对儿童的致癌风险高于妇女.各采样点的致癌风险排序为Ⅳ-1(旱)>Ⅲ-2(水)>Ⅳ-2(水)>Ⅰ-1(旱)=Ⅲ-1(旱)>Ⅱ-2(水)>Ⅰ-2(水)>Ⅱ-1(旱),均没有超过癌症风险水平上限(10-4),说明癌症风险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通州区河流PAHs的源解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北京市通州区河流沟渠上设立23个采样点,并于2005年7月、10月、12月、2006年3月分别采集水样。采用GC-MS内标定量分析方法,检测了样品中水体和悬浮物中16种美国EPA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结果表明,通州河流悬浮物中PAHs浓度远远高于水体中PAHs的浓度,水体和悬浮物中PAHs相对浓度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季节河流PAHs输入途径的特征。PHE(菲,phenanthrene)/ANT(蒽,anthracene)和FLA(荧蒽,fluoranthene)/PYR(芘,pyrene)的分析结果表明,通州河流中PAHs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且多项特征指数表明通州河流有显著的汽油燃烧、柴油燃烧和燃煤源。运用主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半定量地研究悬浮物中几种主要燃料燃烧源PAHs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燃煤源、焦炉源、柴油源和汽油燃烧源PAHs贡献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7.
对小浪底至山东东明段黄河干、支流水、悬浮物和沉积物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干流水相∑15PAHs浓度范围为179~369ng/L,其中除焦巩桥外其它断面苯并(a)芘均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支流水相浓度均高于相应干流,尤其是富含低环PAHs的孟州一干渠对干流沉积相浓度有较大影响.与水相相比,悬浮、沉积相中PAHs检出种类较多,干流悬浮相∑13PAHs浓度范围为54~155μg/kg,且各环PAHs与悬浮相中TOC含量间存在一定正相关.干流沉积相∑13PAHs浓度范围为31~133μg/kg,其4、5、6环P  相似文献   

8.
山西焦化污染区土壤和农产品中PAHs风险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数据支持和试验方法参考,分析了山西省焦化污染区孝义、汾阳、柳林等地农田土壤和农产品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含量,并探讨了PAHs的污染特征和潜在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农田表层土壤和农产品中总PAHs(∑16-PAHs)浓度水平范围分别为171.67~3 176.79μg·kg-1和59.53~1 054.99μg·kg-1,在国内分别处于较高和中等污染水平。土壤和农产品中均是2~4环PAHs含量高而5~6环PAHs含量低。PAHs在农产品中的富集趋势为叶菜类>根茎类>果实类。通过风险评价发现部分土壤和农产品超过相应的标准,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通过比值法结合采样点位置推断焦化厂产生的焦油和荒煤气是农田表层土壤中PAHs的重要来源,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黔南地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状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黔南地区表层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其污染水平与来源。结果表明:土壤中ΣPAHs检出含量为3.7~259.6μg/kg,其中,苯并(a)蒽检出率最高,为61.9%;屈的残留量最高,平均含量为10.58μg/kg。黔南地区表层土壤中低环与高环PAHs含量比值均小于1,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燃烧源。  相似文献   

10.
许春晖  卢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950-13953,13956
[目的]对庐山南北坡21个采样点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样品中16种PAHs进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庐山地区苔藓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水平,南北坡空间分布差异和海拔梯度分布特征。[结果]庐山地区大灰藓中∑PAHs与已有报道中背景区含量水平接近,浓度范围为371.5~842.8ng/g,其中菲含量最高,不同环数PAHs呈现出3环〉4环〉2环〉5环〉6环依次递减的趋势。庐山北坡高分子量PAHs(HMWPAHs)含量显著高于南坡,这是导致南北坡PAHs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来自于远距离输送的低分子量PAHs(LMWPAHs)在不同坡向含量水平相当。[结论]苔藓中PAHs含量受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和地形地势综合影响,海拔梯度分布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筛选获得一株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经生理生化与16S r DNA鉴定,获得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147(Pseudomonas aeruginosa 147)。发酵产物经过薄层色谱、红外扫描分析其发酵产物为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Biosurfactant,BS),单因素最佳发酵条件优化为碳源、氮源和碳氮比分别为花生油、硫酸铵和25∶1,最佳培养温度为30℃,pH值为8,Na Cl浓度为5 g·L-1。在最佳条件下培养36 h,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值比原来降低了42.08 m N·m-1,且能平稳保持至144 h。在108 h细菌生物量最大,为2.63 g·L-1,此时产生的糖脂最多,可达2.02 g·L-1。生物表面活性剂对不同环数的多环芳烃类物质(荧蒽、芘、苯[a]芘)的增溶效果实验表明:随生物表面活性剂添加量的增大,不同PAHs溶解度均增大;相同浓度生物表面活性剂添加条件下,高环多环芳烃(苯[a]芘)的增溶效果低于低环多环芳烃(荧蒽、芘)。  相似文献   

12.
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德花  蒋跃林  杨太明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80-9682,9716
[目的]研究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沿淮10个站1965~2009年气象资料和1967~2006年安徽一季中稻产量资料,分析沿淮夏季高温天气发生特征和高温热害强度;在前人提出的水稻高温热害指标的基础上,以沿淮地区水稻典型种植区域长丰县为代表,结合历史产量资料对长丰高温热害产量灾损率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沿淮高温天气发生频繁,高温热害自西向东呈"N"字形走向,位于沿淮中部的淮南、蚌埠高温天气发生频次较多,与皖南山区毗邻的霍邱、寿县较少,发生时段多集中于梅雨过后的7月中下旬~8月上旬,此时正值一季中稻孕穗抽穗开花期,对水稻产量影响明显。沿淮长丰县一季中稻产量随着高温热害持续时间的增加灾损率不断加大,但其发生概率减小,高温热害灾损率频发的强度等级主要集中在I级和Ⅱ级。水稻生殖生长阶段高温热害持续时间越长,灾害损失率越大,但其相应发生的概率较小,反之亦然。[结论]该研究为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明江淮地区稻-油两熟制度下油菜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核油56为材料,采用田间裂区试验,比较3种施氮水平(Tn)和4种播种密度(Tm)对江淮稻田免耕机开沟直播栽培油菜的产量构成、农艺形状以及生物学产量、秸秆系数等的影响。[结果]在较低密度和中等密度条件下,增施氮肥有利于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的提高。[结论]江淮稻田油菜直播适宜的施氮量为180kg/hm2,适宜的播种密度为3.0kg/hm2;免耕直播油菜的秸秆系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增加而降低,平均在0.76~0.78。  相似文献   

14.
张雪峰  冯贵颖  呼世斌  吴焕利  梁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395-1398,1485
[目的]了解皂河沉积物的环境化学意义及其在水体自净中的作用。[方法]以皂河上、中、下游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苯酚的吸附特性,并考察系统pH值、温度等对其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皂河沉积物对苯酚的吸附特性可较好地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描述;皂河沉积物对苯酚的咐附不是单一的分子吸附,而是多种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弱酸性(pH〉6.0)条件下,皂河沉积物对苯酚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35℃时皂河沉积物对苯酚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皂河下游沉积物对苯酚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小于上、中游沉积物:[结论]皂河沉积物对苯酚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和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给不同类型小麦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方法]利用不同氮肥水平进行处理,分析氮肥施用量对强筋、 中筋和弱筋3种类型品种产量以及品质性状的影响。于2007~2008年,选用安徽沿淮及江淮地区稻茬种植的3个小麦主推品种,对品种和氮数基追比2个因素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氮数基追比在7∶3时可以提高3个品种的产量,烟农19、皖麦52和皖麦48产量分别为7 837.35、8 028.00、8 637.00 kg/hm^2。而不同基追比对不同品种小麦品质的影响则并不相同。[结论]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应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配合适当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6.
再生水中典型PAHs垂向迁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在模拟灌溉条件下,再生水中典型多环芳烃的迁移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土柱模拟试验,以再生水中多环芳烃萘、菲、芘为对象,北京市东南郊再生水灌区典型土壤为试验介质,对再生水连续灌溉时多环芳烃的迁移情况以及土柱出水中DOM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实际土壤介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能力不能单纯用土壤有机碳含量很好地描述,组成复杂的介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能力增强,萘的实际阻滞因子超过理论值约7倍;多环芳烃在非均质介质中的迁移存在界面效应,土壤有机碳含量差距越大,界面效应越明显;孔隙水流速以及孔隙尺寸增大,会造成固相上多环芳烃的解吸,发生二次迁移。微生物活动能促进多环芳烃的迁移。[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基于地下水质量安全的再生水灌溉模式的提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南渡江下游段河塘沉积物的肥力水平与重金属污染情况,为河塘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典型河段塘柳塘为研究对象,通过均匀布设断面与样品采集,测定底泥有机质、重金属含量,对河塘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以及底泥的肥力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塘柳塘河塘底泥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9.80 g/kg,尤以中段(村庄段)河塘底泥有机质含量最高.全河段Cr、As、Cd、Pb和Hg含量分别为9.792~77.067、0.891~5.044、0.128~0.556、17.304~55.106和0.067~0.457mg/kg;Cr、As未超标,而Cd、Pb和Hg超标,Cd和Hg超标幅度分别为85.48%和82.95%.南渡江下游河塘底泥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但河塘中段Cd和Hg的单项污染生态风险均处于中等水平,在污染风险控制范围之外.[结论]南渡江下游河塘底泥有机质丰富,肥力较高,适合构建农田耕作层;但需在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基础上,开展相应实验研究,确保底泥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农业土壤不受污染与农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18.
杨书运  严平  钱坤  江波  张鑫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433-8434
[目的]确定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精准播种期。[方法]利用气象资料,结合冬小麦高产播种要求,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冬小麦精准播期的可预测性进行研究。[结果]该地区适宜播期呈推迟趋势,每10年变化率约1.75 d,气候变暖是播期推迟的根本原因;播期在年际之间存在较大波动,非规律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的规律性和后效性使冬小麦的播期具有可预报性。认为沿淮地区宜选用10月15日以后5 d滑动平均温度首次降到17℃以下作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指标;常规气象预报具有的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实现冬小麦精准播期的预报。[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