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效益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受到严重破坏,导致生境大量丧失,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为恢复练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以生境修复理论为指导,针对练湖湿地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采用底泥生态疏浚、生物操纵、植物浮床等多种生态修复技术,分别构建生态岛屿、森林湿地和滨岸带生境。在地形塑造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搭配栽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适当放养底栖动物、鱼、虾等水生动物,恢复湿地植物群落、水生动物群落,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加强阿尔泰山林区森林植被恢复、调整林龄结构、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宗旨,对阿尔泰山林区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阿尔泰山林区生境条件,对封山育林、人工补播等森林植被恢复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镇安县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已有12年的发展历程,在生态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在生态环境脆弱的秦岭南部山区的镇安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森林植被大面积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一种受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环境,具有地表水缺乏、土层浅薄且不连续、植被覆盖率低等基本特征。由于喀斯特山区水文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小生境类型的多样性,该地区土壤水分运移相当复杂,具有许多和其它类型区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在介绍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生态环境特征和土壤水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测定方法、有效性、入渗规律、空间变异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今后土壤水分研究应以岩石-土壤-植被系统为对象,注重多学科交叉以及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生态过程影响的研究,重视植被对异质性生境的响应及其适应性调控机理的研究,以实现喀斯特山区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和植被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5.
矿区废弃地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矿区废弃地实施生态恢复是解决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植被恢复来改善土壤质量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最佳策略。从土壤物理特性(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化学特性(氮、磷、钾等)和土壤生物学活性(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动物)方面阐述了土壤特性对磷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为阐明磷矿废弃地的土壤特性响应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建议:采用土壤动物作为土壤健康的生物指示标准,加强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变化响应机理,以便更好地探索昆阳磷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变化及其与植被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的开采导致煤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开展矿区生态恢复成为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阐述了国内外矿区土壤生态恢复、植被生态恢复以及生态恢复技术模式这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矿区生态系统恢复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固原市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植被恢复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是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恶劣的重要举措。介绍了固原市原州区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移民迁出区生态植被恢复治理措施,以期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微地形下植被-土壤系统耦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究不同微地形下植被和土壤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方法】基于陕北黄土高原5种不同微地形及原状坡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与取样分析,建立7个植被因子和6个土壤因子指标评价体系,采用AHP和熵权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6种地形下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最后分析了植被和土壤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经过十几年的封育,不同地形下的植被土壤系统处在完全不同的发展状态上,其中切沟和塌陷属于良好协调-同步型,缓台属于初级协调-植被滞后型,浅沟属于濒临失调-土壤损益型,陡坎属于中度失调-植被损益型,原状坡属于极度失调-植被损益型。随着耦合协调状态的提升,地上优势物种也由星毛委陵菜逐渐过渡到铁杆蒿、茭蒿。(2)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植被平均高度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显著正相关;植被盖度与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植被Pielou、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陕北黄土高原进行生态恢复重建过程时应根据不同的地形实施不同标准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是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移民生活水平的最有效方式。宁夏南部彭阳县是全省主要的生态移民迁出区,移民迁出后的生态修复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任务。本文基于彭阳县的生态环境现实,介绍了封育恢复植被、坡面灌木林快速恢复、乔灌混交、侵蚀沟立体治理等几种最为常用的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技术,以服务于移民迁出区的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公路、采矿、铁路等工程建设也越来越多,导致许多边坡裸露。因此,当前要尽快对这些被破坏了的边坡进行植被恢复,将生态恢复技术有效地运用到边坡上。详细阐述了边坡的生态恢复施工技术,以提升边坡的稳定性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简述四川“5.12”地震给当地植被和生态造成的严重危害,指出了地震后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要遵循植被的生态完整性、植被的异质性、物种间的生态交互性和生态系统的排外性的原则,同时,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灾区开展生态评估、注重自然恢复与生态恢复相结合、采用飞播建设模式、提高科技含量与实行扶持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河北坝上内陆湖盆湿地生态区划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坝上内陆湖盆湿地二级区划指标体系,以地形地貌、植被类型、气候等作为一级区划指标,以微地貌类型、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气候、生态系统类型、湿地特征及人类活动为二级区划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体系,将该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9个二级区,并利用GIS绘制了坝上内陆湖盆湿地生态区划图,对各生态区生态环境特征、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描述,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指导,促进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河北坝上内陆湖盆湿地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坝上内陆湖盆湿地二级区划指标体系,以地形地貌、植被类型、气候等作为一级区划指标,以微地貌类型、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气候、生态系统类型、湿地特征及人类活动为二级区划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体系,将该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9个二级区,并利用GIS绘制了坝上内陆湖盆湿地生态区划图,对各生态区生态环境特征、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描述,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指导,促进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土地退化严重,且大部分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恢复为何种生态系统类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采用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各个生态功能区主体生态系统功能,推导发挥此功能的生态系统类型的方法,识别关键生态系统类型.以内蒙古自治区和林县为例,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3S技术等方法,在评价该县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基础上,将该县划分为3个一级生态区,11个二级生态功能区.根据各个生态功能区的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发挥该功能的可能生态系统类型.再根据全国自然植被区划、气候变化趋势模型以及现状植被类型,识别各个生态功能区的关键生态系统类型.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望都县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是指因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土壤、微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生态环境因子变化带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的变化。土地整理能够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结果直接影响有效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评价和分析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望都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将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中的7个指标分别定量,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本次评价中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4、0.623、0.137,建立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得到耕地质量指标、植被防护指标、土地利用指标的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能够客观、有效地反映土地整理项目生态效益,提出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的对策和建议,为土地整理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分别以农地和林地两种用地情况占主要因子,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为研究区农业区划及土地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的植被现状以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的生态修复原则,在充分满足湖泊的自然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特征等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双退区植被退化原因和类型,集成了规划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在江西省都昌县开展了双退区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在鄱阳湖双退区,保证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维护湿地合理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一个可持续性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模式及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重建方案,为今后鄱阳湖双退区乃至鄱阳湖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西南岩溶地区虽然降水充沛,但因具有二元水文结构,地表水大量渗漏、地下水深埋,加上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土壤储水能力低,岩溶干旱严重,水分亏缺仍然是植被恢复重建的关键限制因子.如何有效地进行植被的恢复重建和实现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是该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面临的主要难题.由于地质背景的特殊性、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生境的高度异质性,岩溶山区水分运移过程与其他类型区显著不同,亟需综合考虑岩性、地形地貌、土壤与岩石分布、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在简要介绍岩溶山区土壤-岩石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降雨入渗产流规律、水分时空异质性、植物水分来源及适应机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今后应以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系统为研究对象,将水分运移过程与植物的水分利用方式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土壤物理学、生态水文学、植物生理学、岩溶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探讨表层岩溶带的水文调节功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坡面、小流域尺度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为西南岩溶山区水源涵养型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恢复的典型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沙江河谷生态系统的特点为干旱严重,土壤凋萎温度(PWP)长达7 ̄8个月,使许多植物无法生长;水热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人为破坏频繁;植物群落破坏容易,恢复难;土壤胀缩性高而不利于作物生长。但不同程度的退化系统具有典型的特点,因此,该区域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应针对不同系统的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及实施,从整体性、紧迫性、持久性、创新性、多样性、高效性、层次性角度提出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退化系统的生态恢复及治理模式,即重度退化生态系统—冲沟的生态恢复模式、中度退化生态系统—退化坡地生态恢复模式、轻度退化生态系统—立体种养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经营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可持续经营,改善其林分结构不合理,提高生态系统功能,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恢复与保护存在的林分密度大、质量低、分化严重、天然更新差、病虫害频繁及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措施。建议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开展人工造林、科学经营、加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措施,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及环境承载力,增强生态环境功能,保障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佟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96-10797
焦作市北山植被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受到相应制约。在对目前北山植被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植被恢复的原则和切实可行的植被恢复措施,以再造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改善焦作市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