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钾细菌对土娄土养分活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固态及液态培养法研究了7株钾细菌在不同条件下对土娄土中6种元素的活化作用和对pH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钾细菌在固态培养条件下对P、K、Si元素的活化作用小于液态培养;在固态培养中, 钾细菌对土娄土中Fe、Mn元素有活化作用,但却导致Zn元素发生固定;②固态培养中,钾细菌引起的土壤pH下降幅度小于液态培养;③灭菌处理使土娄土生物释钾量提高,但对生物释硅量无明显影响;④钾细菌不同菌株对土壤养分的活化能力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沂源县耕层土壤营养元素调查结果表明:沂源县耕层土壤中有效态N、P、K、Ca、Mg、S、Cu、Zn、Fe、Mn、Si含量丰富,有效态B与有效态Mo含量缺乏。统计分析表明:K、Ca、S、B、Mo、Si元素的有效态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N、P、Fe、Mn元素有效态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pH值并不是影响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完全控制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与N、P、K、Ca、Zn、B、Si元素有效态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促进元素活化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江淮地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淮丘陵地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江淮丘陵黄褐土及由此发育的水稻土 ,养分状况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变异性。 2 73个土壤样品测定结果表明 ,土壤活性酸、有效P和K、有效B、Zn、Fe等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性较大 ,pH、有效N的空间变异性很小 ,有机质及有效Ca、Mg、S、Cu、Mn等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性介于两者之间。土壤有效N、K、Zn、P、B较为缺乏 ,Ca、Mg、Cu、Mn、S和Fe等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4.
旱冬瓜体内7种矿质元素含量与立地土壤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相关分析法对主要造林树种旱冬瓜体内各营养器官的7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元素之间以及植物与立地土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旱冬瓜不同器官各元素含量有着显著的差异,K、Mg、Fe、Zn、Cu、Mn在叶片中含量最多,Ca在树皮中含量最高;大多数元素在树干中含量最低.旱冬瓜对K、Ca、Mg、Zn、Cu有较强的吸收富集能力,对土壤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Mg>Ca>Cu>K>Zn>Mn>Fe,一般叶的富集系数最高.元素间和元素与立地土壤的相关分析表明,K、Mg、Mn、Fe、 Cu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Ca和Mn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除Fe元素外,植物体中K、Mg、Mn、Zn、Cu元素含量与土壤中元素含量关系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从安徽各地13个土类、15种母质上采集耕层土样1006个,剖面土样394个,分析了有效性B、Mn、Cu、Zn、Fe、Mo6种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安徽省土壤微量元素缺乏频率约为B75%、Mo85%、Zn35%、Cu25%、Mn20%、Fe10%(仅占碱性土壤10%)。2、土壤pH与B呈极显著正相关;与Fe和交换Mn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缓效Mn呈似抛物线相关;与Mo、Zn则无明显相关。3、各元素之间分布上也有一定相关性,其中Cu相关面最广,它除了与缓效Mn以外,与其他元素都有极显著正相关。4、聚类分析显示,在土壤形成和熟化过程中,Cu、Fe的有效化和移动性经常有相似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Mehlich 3法测定石灰性土壤有效养分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山西省晋中盆地、吕梁山区、运城盆地、晋北、晋西北的138个石灰性土壤样品,以常规Olsen方法、中性乙酸铵法、常规DTPA法的测试值为参比项,对Mehlich 3法(M3)用于评价山西省石灰性土壤养分P、K、Fe、Cu、Zn、Mn状况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3方法与常规Olsen法和中性乙酸铵法测定土壤有效P、K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25和0.984;与常规DTPA法测定土壤有效Fe、Cu、Zn、Mn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2、0.832、0.954和0.320,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Mn仅为低度极显著相关.试验还把Mehlieh 3方法与常规对照方法相关系数r>0.84的大量元素P、K和微量元素Zn、Fe,制定了M3方法的初步分级标准,丰缺临界指标分别为:25、88、1.0~2.0、24~30.本研究表明Mehlich 3法适于山西省石灰性土壤中大量元素有效P、K,微量元素有效性Zn、Cu、Fe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土壤有效钾与钾肥施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自立  兰金  张文才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5):640-641,664
在黄褐土和砂姜黑土上进行了 KCl施用量 (0、75、15 0、2 2 5、30 0 kg/ hm2 )与土壤速效钾增量和缓效钾增量关系的土培试验。结果表明 :KCl施用量与土壤速效钾增量及缓效钾增量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KCl施用量产生的土壤速效钾增量 ,砂姜黑土 >黄褐土 ,水培 >旱培 ;在砂姜黑土上 ,旱培的缓效钾增量明显大于水培。经计算推测两种土壤的缓效钾 (K)“中等”指标值为 5 0 0 mg/ kg。本研究对测土施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释钾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通过摇瓶与土柱试验对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释钾条件进行了研究。摇瓶试验表明 ,pH值、装液量、土壤矿物种类、菌株特性均对硅酸盐细菌的释钾效能有重要影响。pH 6 .5~ 8.0时NBT菌株的释钾效能最高 ,接活菌比接灭活菌对照溶液中的钾含量增加 84 .8%~ 12 7.9%。在 2 5 0ml三角瓶中装液量为 4 0ml,接菌处理溶液中的钾比接灭活菌对照增加 12 6 .3% ,而装液量为 10 0ml,接菌处理溶液中的钾比对照仅增加 87.2 %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对供试矿物的分解能力为伊利石 >钾长石 >白云母。在供试的不同菌株中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释钾能力最强 ,2 8℃振荡培养 7d ,NBT菌株释放出的钾达 35 .2mg/L ,比其它供试菌株释放出的钾增加 31.8%~ 12 0 3.7%。土柱试验表明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在 2种供试土壤中能够存活并表现出一定的解钾作用。接菌处理土壤中硅酸盐细菌细胞数量由 2 .6~ 3.0× 10 6个 /g土增加到 6 .8~ 7.4× 10 7个 /g土。NBT菌株在黄棕壤和水稻土中 2 8℃培养 7d后 ,土壤中的速效钾分别增加 31.2~ 33.6mg/kg土和 2 1.7mg/kg土 ,分别比接灭活菌对照增加 2 90 .6 %和 185 .5 %。方差分析表明 ,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贵阳市乌当区太子参和种植土壤中 K、P、S 等14种元素的含量,以及元素对太子参道地性的影响,同时为乌当区发展太子参产业提供参考,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和离子体质谱对太子参及其种植地土壤中14种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乌当区太子参中元素含量高低顺序为 K>P>S>Ca>Mg>Na>Fe>Zn>Cu>Ni>Co>Mo>Sn,且对 Ca、P 和 S 元素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种植土壤中元素含量高低顺序为 Fe>K>Mg>Mn>P>Ca>Na>S>Zn>Ni>Cu>Co>Mo>Sn,且对 Fe、Mn、P、S、Co、Ni、Cu、Mo 和 Sn 具有一定的富集性。种植土壤与太子参中 Na太子参- Na土、Ca太子参- Ca土、Mg太子参-Ca土呈显著正相关,Zn太子参- Fe土、Mn太子参- Ca土、K太子参- Na土、Ca太子参- K土、Na太子参- Co土、Na太子参-Ni土和 Na太子参-Cu土呈显著负相关。乌当区太子参道地性与道地产区江苏句容和引种区贵州施秉的较为接近或略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主要土类耕层中几种微量元素全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河南省潮土、褐土、黄褐土、砂姜黑土、黄棕壤、红粘土6种土类耕层的100个土壤样品进行了Fe、Mn、Cu、Zn全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测的各类土壤中,全Fe含量最高,其次是全Mn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所测土壤中,Cu和Zn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pH值高的土壤中全Cu含量高于全Zn;pH值低的土壤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褐煤基有机肥及土壤调理剂对姜田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的影响,于山东省昌邑市开展生姜种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褐煤基有机肥及土壤调理剂的施用,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显著提高土壤养分;与对照相比,各处理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4%~2.3%,中微量元素中钙含量增加了0.6~1.9倍,镁含量增加了0.3~6.3倍;各处理病情指数显著降低,其中白绢病病情指数降低了15.4%~23.1%,根结线虫病情指数降低了7.7%~26.8%;在增产方面,单株姜重增加了0.8%~15.0%,每公顷产量提高了6.0%~11.6%,增产效果显著,以施用褐煤基有机肥7500 kg/hm2+土壤调理剂375 L/hm2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长期定位施肥对水稻、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经连续12年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的定位试验,至第12年对水稻、小麦进行数据监测,结果表明,3个施化肥处理中,施栏肥配施化肥处理的有效穗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作物(小麦、单季稻)2季增加86.9万/hm2,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有效穗比单施化肥作物(小麦、单季稻)2季增加11.65万/hm2;作物(小麦、单季稻)产量2季以施栏肥配施化肥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年平均增产367.5 kg/hm2,增长率为3.4%,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比单施化肥年增长率提高了5.8%.3个不施化肥处理中,施栏肥的有效穗比秸秆还田作物(小麦、单季稻)2季增加33.3万/hm2,秸秆还田的有效穗比不施肥(对照)作物(小麦、单季稻)2季增加19.95万/hm2.施栏肥比秸秆还田年平均增产277.5 kg/hm2,增长率7.4%,秸秆还田比不施肥(对照)增产15.8%.土壤养分施栏肥和秸秆还田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均有提高,施栏肥增幅最大,无机区增幅较小.而全钾、速效钾含量变化程度不同.通过监测结果得出,以栏肥配施化肥的施肥方式对作物增产和改良土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施肥技术对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广州增城市农科所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点始建于 1987年 ,共设置 6个施肥处理 ,2 0 0 3年对经过 16年耕作后其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的测定结果表明 :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和氮磷钾配施处理的土壤仍维持与建点时相当的地力水平 ;单纯施用化学肥料处理 ,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 ;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和氮磷钾配施处理不仅能获得高产 ,而且肥料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增施有机肥是提高土壤质量、保障水稻稳产增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在沿江平原水稻田进行大田试验,明确不同用量(3 000~6 000 kg/hm2)炭基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生物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13.1%~24.4%;高用量生物有机肥处理碱解氮含量显著提高19.9%;中、高用量炭基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13.1%和18.6%;高用量炭基有机肥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12.5%。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的提升效应优于炭基有机肥,与常规施肥相比,中、高用量生物有机肥处理分别使水稻产量显著增加16.1%和22.1%,高用量炭基有机肥处理水稻增产15.9%。  相似文献   

15.
有机肥配施对中国农田土壤容重影响的整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机肥配施是我国化肥减施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究化学氮肥减施并配施有机肥对不同土壤利用类型、土壤质地及有机肥类型下土壤容重的影响程度,对于深刻认识农田土壤物理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整合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已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建立了包含320组相对独立数据的数据库。利用Meta-analysis定量分析不同土壤利用类型、土壤质地、有机肥类型、有机肥施用量、施用频次和施用年限等分类条件下化学氮肥减施并配施有机肥对土壤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学氮肥施用相比,配施有机肥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平均降幅为4.53%。不同土壤利用类型下,有机肥配施显著降低了果园土壤容重,降幅为9.06%,显著高于水田(3.72%)和旱地(5.25%)土壤容重的降幅。不同土壤质地下,有机肥配施使砂土土壤容重下降6.96%,显著高于壤土和黏土容重的降幅。不同有机肥类型之间,生物肥料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最大,土壤容重降幅为5.70%,生物炭的影响次之,其土壤容重的降幅为5.21%,二者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显著大于动物粪肥和作物秸秆(土壤容重降幅分别为3.67%和2.30%)。此外,土壤容重的下降幅度随有机肥施用量和施用年限、施用频次的增加而呈现增大趋势。本研究为评估我国化学氮肥减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6.
腐植酸复合肥对土壤养分转化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在土培试验研究腐植酸复合肥对油菜品质和生理指标影响的同时,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腐植酸复合肥较等养分无机肥增加油菜鲜、干重和氮利用率;②腐植酸复合肥增加土壤碱解N和速效P含量,促进土壤K的消耗;③腐植酸复合肥降低土壤pH值,提高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脲酶活性,说明腐植酸可作为脲酶抑制剂。HA复合肥中以4号(HA-NPK-Zn)的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④各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P呈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速效K呈极显著负相关,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速效K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长期施用氮、磷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6种不同氮磷施用量处理下土壤细菌、硝化与反硝化微生物的数量差异。结果表明:1)与不施肥相比,施氮磷肥显著提高了细菌16SrRNA基因、氨氧化古菌和细菌amoA基因和反硝化细菌nirK和nosZ基因拷贝数;2)与不施肥相比,低水平(T1)到高水平(T5)氮磷肥显著提高了细菌和氨氧化古菌数量,中低水平(T2)到高水平(T5)氮磷肥显著提高了氨氧化细菌数量,中、高水平(T3-T5)氮磷肥显著提高了nirK和nosZ型反硝化细菌数量,但施氮磷肥对nirS型反硝化细菌数量影响不显著;3)各处理中,氨氧化古菌amoA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氨氧化细菌amoA基因,反硝化细菌nosZ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nirK和nirS基因,nirK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nirS基因;4)细菌、氨氧化古菌和细菌及nirK和nosZ型反硝化微细菌数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硝态氮含量与氨氧化古菌和细菌数量显著相关,但与反硝化细菌数量无显著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长期施用氮磷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氨氧化古菌和细菌及nirK和nosZ型反硝化细菌的数量,且这些微生物的数量变化对氮磷肥施用水平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含锌生物有机肥在岩溶地区土壤上的施用效果,在大化县七百弄乡弄石屯对玉米进行不同肥料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含锌生物有机肥,对玉米的产量、农艺性状、品质、经济效益有显著影响,其产量分别比对照、有机肥、化肥增产63.3%、25.3%、19.7%;千粒重分别增加20.3%、5.9%、3.8%,穗粒数分别增加32.4%、14.2%、7.0%,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26.9%、4.0%、10.8%,经济收入分别增加20.2%、15.0%、4.7%。因此,在岩溶地区土壤上施用含锌生物有机肥,可以明显改善玉米的农艺性状,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增加收入,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长期施用含氯和含硫肥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湖南祁阳的红壤稻田进行了2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多年连续施用含氯和含硫肥料尤其是含硫肥料会造成土壤酸化。Cl^-1易随水流失,长期连续施用不会在土壤中大量残留;而长期施用含硫肥料,SO4^2-在表土层和底土层中有明显的累积,累积的SO4^2-因改变了土壤的化学性质而对水稻生长有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简化农艺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无机复混肥常规浅施基追结合的施用方法作对照,研究了腐植酸复合肥深松分层一次性施用技术对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复合肥深松分层一次性施用能使10~90cm土层内土壤的含水量平均提高7.16%,玉米抽雄期和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了19.3%、14.0%,表征叶绿素含量的SPAD值分别提高了24.5%、18.5%,增加了玉米各部位的鲜干重,降低了株高,增加了茎粗,且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穗部特征得到明显改善,最终显著提高玉米产量16.06%,达到11 883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