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朴  胥德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873-9874
以6月至8月上中旬的平均气温、降雨量为气象因子,建立了喜德县水稻纹枯病流行程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喜德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级别与相关因子6月份降水量、8月上中旬平均气温、7月份降水量、8月上中旬降水量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好,与6月份平均气温、7月份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一般;该模型的平均吻合度达99.274%.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北京市1961年~2010年夏季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得出以下结论:北京市夏季降水呈现逐年递减趋势,8月份递减幅度最为显著,且20世纪60年代与80年代之间相关性最高。1974年为北京市夏季降水突变年,夏季降水量与平均相对湿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与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平均风速之间均存在弱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典型相关分析、最优子集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1951—1996年5月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副高脊线和副高西伸脊点和长江流域1951—1996年6—8月降水量,以及近46年5月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副高脊线和副高西伸脊点和长江流域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和变化趋势,并利用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副高脊线和副高西伸脊点来预测长江流域夏季的降水。结果表明,高面积指数与夏季降水量呈较大的正相关。另外,副高脊线和副高西伸脊点与夏季降水量有较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笔者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法对夏季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探讨雨型分布,并进一步研究我国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1研究内容与方法1.1研究资料北京气象中心整理的1951~2000年我国160个观测站点的月降水量资料。取6~8月降水量的平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水稻病虫害一直是困扰水稻生产的一个难题,我国农业工作人员一直致力于水稻病虫害问题解决的研究。然而现今不断爆发的水稻病虫灾害逐步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对我国的农业工作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状,笔者结合云南水稻病虫害的相关问题,对现今水稻病虫害发生的新特点以及相关防治技术进行浅析。水稻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而水稻病虫害一直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是农民关注的重心所在。近年来天气变化异常,造成季节性降水量的变化大,高温天气的持  相似文献   

6.
《新农业》2021,(9)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波及范围广、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危险性大等特点,是威胁南方水稻健康生长的主要病虫害之一。目前我国南方已有多个省市发生过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侵袭面积高达千万亩,失收面积百万亩。南方水稻幼苗期、分蘖期、孕穗期都可以受到该病毒侵染,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种植面积较为广阔的农作物是水稻,但是随着气候条件的不断变化,使得我国水稻病虫害问题越渐突出,目前已严重影响到了水稻的产量。基于此,对水稻的常见病虫害进行分析,并对水稻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水稻病虫害问题,从而提高粮食的实际产量。水稻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种植面积较为广阔,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随着近年来水稻病虫害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影响到了水稻的正常生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丹东市粮食产量与气候的关系,对1985—2016年丹东市粮食产量结构、粮食产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市粮食总产的波动主要受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波动的影响;1985年以来,粮食作物总产和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百分比变化不大,玉米则均呈增加趋势;影响丹东市粮食产量丰歉的主要气象因子为7月、8月的平均气温,5月、6月、8月的降水量以及5月、8月的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9.
利用Arc GIS软件和趋势倾斜率,对2005—2015年我国农业产值结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年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业产值比例和渔业产值比例呈上升趋势,牧业产值比例呈下降趋势。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林业产值比例呈下降趋势,南方大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种植业产值比例变化与耕地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相关性较强。林业产值比例变化与造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相关性较强。牧业产值比例变化与牧草地面积、种草面积相关性较强。渔业产值比例变化与近海和海岸面积、河流和湖泊面积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对采集于重庆市北碚区2009年10月-2010年8月的48场雨水样品进行Cl-,NO3-,SO24-以及pH值和电导率(EC)的测试分析,发现该地区雨水中pH值变化范围为4~7.73,EC变化范围为14~379μs/cm,出现酸雨的频率为46%,并且在不同季节均可出现;每场降雨中离子质量浓度的不同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其pH值和EC的变化,但是两者不具相关性;雨水中Cl-,NO3-,SO24-三种离子质量浓度的总和变化范围为4.61~178.84mg/L,相互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这三种主要阴离子的质量浓度与雨水的EC呈显著相关性,体现出"夏季偏低,冬季偏高"的时间变化特征.这是由于夏季降水量较多,其稀释效应导致这些酸根离子质量浓度在夏季降水中浓度降低,而冬季由于降水量较少,雨水中的这些酸根离子质量浓度相对升高.SO24-为雨水中主要的致酸离子,与该地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一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变暖前后亚非夏季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针对全球温度场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明显的突然变暖事件,研究了变暖前后全球温度场和降水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相应季风环流圈的变化特征,并且与20世纪60年代全球变冷气候事件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变暖后全球大范围增温,增温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大部、非洲地区大部和印度洋南部.与此同时,全球降水场也有明显的变化.1990—1995年与1980—1985年相比较,中国华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印度中南部和北非Sahel大部分地区夏季总降水量有所回升,而中国华北地区南部地区和印度北部地区降水有所减少.对比分析80年代变暖前后气候环流场,发现非洲夏季风在变暖后有所加强,印度夏季风有所减弱,东亚夏季风强度微弱加强.从海陆热力对比和华北和北非Sahel等地的夏季降水量的小波分析来看,60年代变冷气候事件以年代际信号为主,同位相叠加突出了年代际振荡的作用和强度;而80年代夏季降水量的各时间尺度年代际信号符号相反,相互抵消;与此同时,80年代年际时间尺度的信号较强,起主导作用.所以,80年代气候变暖事件与60年代气候变冷事件相比较,并不是单纯的气候年代际反位相振荡的结果,而是不同时间尺度信号相互作用下引起的气候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0~2008年逐日降水量数据,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雨侵蚀力进行研究。发现研究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介于3 485.46~5 654.76 MJ.mm/(hm2.h)之间;夏季降雨侵蚀力所占比重最大;春秋两季相当,仅次于夏季;冬季全区降雨侵蚀力为零;降雨侵蚀力各季节的空间分布不同;降雨侵蚀力与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组合状况密切相关。该研究可为其他地区的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研究提供方法和技术参考,研究结论可以为研究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谢洁  靳奎峰  丁蕾  王彩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74-8278,8282
利用1951 ~2009年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和1951 ~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月平均的海温格点资料,拟通过一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方法、合成分析方法研究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结果发现,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南部海区为海温关键区,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这3个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尤其西北太平洋前期冬季、北大西洋前期冬季、印度洋南部前期春季在3个海区中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海南省气象局提供的1974—2004年气象资料和2005年出版的《海南省志》中《水利志》部分的降雨量和蒸发量数据,对海南省不同地区近30年的平均降雨量和平均蒸发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各个地区降雨过程主要发生在8—10月,而蒸发过程主要集中于5—7月。春季和冬季的蒸发量明显大于降雨量,夏秋两季除南部和西部地区蒸发量明显高于降雨量外,其它地区都是降雨量大于蒸发量。而年降雨量只有东部和中部地区大于年蒸发量,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区都是年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  相似文献   

15.
李强  李晓利  刘韬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705-17707
[目的]研究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异常的变化特征及成因.[方法]利用1961 ~ 2008年陕北黄土高原15个测站的夏季降水资料及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及合成方法,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陕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为减少的趋势,但陕北的西部和南部为增加的趋势.陕北夏季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降水相对偏多期,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降水偏少期,近年来又有增加的趋势.多雨年在中高纬度地区乌拉尔山西部到贝加尔湖以北为大片的正异常区,表明乌拉尔山有阻塞高压存在;鄂霍次克海以北到贝加尔湖为负异常区.西北太平洋到我国渤海湾以及华北地区为大范围显著正异常区,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西伸.少雨年的环流配置与此相反,中高纬度为“-、+、-”的波列分布,鄂霍次克海一带为正异常区,西太平洋副高也偏南、偏东.在多雨年,主要的水汽输送来自于东南方向,充沛的水汽造成了陕北夏季降水偏多.少雨年为偏西风转向偏南气流带来的水汽输送,水汽输送明显偏弱且偏东.[结论]该研究为陕北黄土高原夏季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鲁南夏季降水与南亚高压及大气环流的关系。[方法]以位于黄淮的鲁南地区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1961~2005年NCEP/NCAR资料和鲁南夏季26个站降水资料,分析了鲁南夏季旱年和涝年南亚高压及大气环流的特点,探讨100 hPa南亚高压影响鲁南降水的机制,并分析了高低层大气环流的不同配置以及不同纬度、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鲁南夏季降水EOF分解的第1模态解释了63%以上的方差,反应了降水的普遍形式。旱年和涝年南亚高压高度场中心位置偏差不大,但风场中心并不一致。当100hPa等压面亚洲90°E以东、贝湖以南地区为异常气旋式切变,中低层为异常气旋时,南亚高压面积偏小,其东部高压脊线经鲁南和长江口之间伸向西太平洋,鲁南夏季偏涝;当100 hPa等压面亚洲90°E以东、贝湖以南地区为异常反气旋式切变,中低层为异常反气旋时,南亚高压面积偏大,其东部脊线经长江口附近伸向西太平洋,鲁南夏季偏旱。鲁南夏季降水与亚欧大陆上高纬的东西向遥相关波列和东亚-西太平洋经向的PJ型遥相关波列均存在密切的关系,当亚欧大陆高纬地区里海以北、贝湖附近、堪察加半岛地区高度距平呈"+-+"波列,东亚-西太平洋地区高度距平从低纬到高纬呈"-+"波列时,鲁南夏季偏涝;反之,鲁南夏季偏旱。[结论]该研究为鲁南夏季降水的机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民国以来,自然灾害频发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931年的江淮水灾便是民国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无论灾情本身还是受灾影响,为百年不遇。其中,长江、淮河皆流经的安徽省正是受灾最重的省份之一。空前的水灾使安徽南北都陷入泽国,出现大量灾民,损失巨大。这一年夏天长时间集中的降水是造成水灾的主要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新旧军阀连年混战、民政不治、水利失修等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水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资料,对2016年7月31日—8月2日新疆一次大范围的大降水天气的形势场、高低空配置、风场、云图、雷达特征及预报检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大降水的主要形势场是南北两支低槽结合,存在高空偏西急流、中层偏南急流和850 hPa配合有偏东风,3支气流的维持加强,为大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降水区雷达回波维持时间长,存在辐合区,位置稳定;短时强降水的时段,有逆风区存在,回波顶高达到12 km.EC细网格预报72 h内在降水落区、降水量级、暴雨落区的位置和范围方面较WRF准确率高,但对伊犁北部降水量预报较实况量级偏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秦岭北麓稻区盛夏光合有效辐射的特点,较详细地论述了它的农业意义,以便提供充足的气候依据,加速这个特殊地区水稻高产优质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胡顺起  韩永清  朱义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76-10980,11047
[目的]研究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方法]利用NCEP/NCAR 2.5°×2.5°的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位势高度场、纬向风场、降水率、垂直速度场等与副高指数相关联的环流和降水异常进行了分析,探讨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结果]夏初西太平洋850 hPa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有重要影响。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小、脊点偏东、偏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无阻塞型控制,高纬冷空气路径偏北,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减弱,东亚夏季风环流加强,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弱,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大、脊点偏西、偏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为阻塞高压控制,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加强,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强,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多。[结论]该研究为江淮流域的降水异常提供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