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季稻旺壮重栽培法的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并论述了适合于中国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的旺壮重栽培法的理论与技术,指出中秆大穗品种比矮秆多穗品种更具有高产潜力,对于中秆大穗水稻的栽培以提高个体质量比增加群体数量更具有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山东省1994年小麦品种联合区域试验材料,用Tai法对小麦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亩产量进行了基因型和环境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繁茂型中穗中粒基因型品种比大穗大粒基因型品种具有更大的增产潜力;环境效应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各品种都有显著影响,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繁茂型中穗中粒基因型品种比大穗大粒基因型品种增产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小麦高矮混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年的试验结果証明,株高相差20~30cm的小麦高矮两品种混播,在高秆品种穗数比例适当的情况下,对矮秆品种的穗数、穗重及产量无影响或影响轻微,而高矮品种本身則尚未达到相互影响的程度,可以充分发挥穗重的优势,取得可观的产量,因而具有肯定的增产效果。但高秆品种穗数过多,則因矮秆品种产量下降幅度大大超过高秆品种的增产幅度,从而导致减产。根据对中36与高8两品种混播试验结果的統计分析,混播总产量与高秆品种穗数的关系为一单峰曲线,其峰值在高秆品种中36每亩5.1万穗处。混播比矮秆品种单播增产18%,約合每亩153斤。  相似文献   

4.
该品种是最新育成的中晚熟谷子新品种,生育期春播125天左右.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片浓绿、肥厚,光合作用强,穗大穗紧,纺锤形,子粒饱满,粒大,千粒重约3克,活秆成熟,丰产潜力大,667米2产量可达500千克以上.  相似文献   

5.
"三北六号"是由三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培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玉2004012),2002年引入湖北省恩施州,2005年通过湖北省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玉2005010).该品种早发性好,前期抗旱,后期耐涝、耐低温,综合抗性好的中晚熟大穗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丰产潜力大,适宜区域广,品质优良,活秆成熟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谷子不同类型品种生育后期物质生产与转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 2 6个品种比较表明 ,新品种的子粒产量和经济系数比老品种高 ,生物产量二者相仿。不同栽培条件下 ,子粒产量、生物产量均表现为高秆弯穗品种高于矮秆直穗品种。而且高秆弯曲穗品种叶输出率高于矮秆直立穗品种 ,说明叶片不仅是光合器官 ,也是贮藏器官。茎鞘物质输出主要是叶鞘中的物质输出 ,茎秆中的物质不仅未输出 ,而且还要补充。新老品种和高秆弯穗品种子粒的干物质 ,全部都是抽穗后积累。矮秆直穗品种抽穗前积累的干物质有少部分转运到子粒中 ,产量大部分是来自抽穗后干物质的供给。不同类型品种和不同株型品种干物质积累的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一、产量指标和基本条件 1.群体指标和产量结构667米2基本苗45万~50万,收获穗数45万~50万,穗粒数28~30粒,千粒重40~45克,667米2产500~550千克。2.品种选择选用耐水肥、抗倒伏、增产潜力大的中秆大穗型优良品种,如新春17号、新春11号、新春6号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研究了五十年来籼稻品种丰产性的演变。导致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在“库”的方面是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在“源”的方面,一是选育了中秆、抗倒的品种,二是叶片直立性的提高和LAI的增加,三是“源库比”的提高。今后高产育种应着重选育中秆抗倒、叶片直立型、LAI在7.5以上,“粒重/叶”比大于14的大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9.
在一般情况下,无论什么品种,其有效分蘖终止期表现出插秧越密越早,越稀越晚.同等密度的普通栽培(30cm×13.2cm)中,高秆大穗型品种有效分蘖终止期比多穗型品种晚,穴基本苗越少越明显.所以,加大株行距的超稀植(大养稀栽培),有利于延迟有效分蘖终止期,同时分蘖增产潜力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使个体生产力大大提高,分蘖节位明显降低,且成蘖率明显提高,从而确保高产所需的粒数指标,提高成熟度,以期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赣化2号,属迟熟中籼类型,在小麦茬种植,全生育期160天左右,主茎总叶片18张,伸长节间5个,具有生长势强、根系发达、秆粗叶茂、株型紧凑、穗大粒多等特点,为当前杂交水稻中增产潜力最大的组合,可作为我市南部劳力肥料条件较好地区的搭配品种。据统计,我市靖江、泰县等县近几年每年种植2万亩左右,平均单产1230斤,比中熟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